后盖茨的IT世界

本文应《中华读书报》之邀所写。

图1 Joel Spolsky的新书More Joelon Software中文版,人民邮电出版社即将出版
图2 The Big Switch,中文版,中信出版社

  比尔·盖茨今以壮岁之年隐退,不再掌管微软帝国的日常工作,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过渡从两年前就开始了,他的谢幕动作可谓完美:全部捐出数百 亿美元身家,不为子女留一分一厘。这一惊世之举再加上他的巨大影响力,自然成了IT业界乃至全社会多日来持续的热门话题,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也实属意料之 中。

  历史上,从处于黄金时代的各行业中涌现过不少商界巨子,也有不少人曾经进行大手笔捐赠的,比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汽车大王福特、化工 界的诺贝尔、钢铁大王卡内基、银行家梅隆(后两位捐建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是对计算机行业发展影响最大的高校之一)。但是,像盖茨这么彻底而且数额如此巨大 的,似乎还很少见。大善举一出,此前各种批评甚至有些妖魔化他的媒体和世人们,调门都不得不降低八度,就连众多与他积怨多年的竞争对手和开源社区也大多对 他的第二人生送去了祝福。

  盖茨留下了长长的背影,他领导微软同时也在软件业执牛耳30多年的功过是非,以及这期间所留下的思想和实践上的丰富遗产,注定将成为不断研究和阐发的对象。

  在各大媒体报道中,PC Magazine杂志前任主编Michael Miller的独家访谈也许最能反映盖茨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自己最重要的成就是开创了软件业,创造了人人可以编程的软件平台,并使PC普及大众。他总结微 软的发展历程,是从Basic到DOS再到Windows,从Windows到.NETInternet,再到建模、云计算和自然用户界面。显然,后两者 是盖茨眼中的未来重点。粗看上去好像遗漏了Web应用、社区等等重要的内容。

  《时代》杂志2007年一篇“比尔·盖茨回学校”(Bill Gates Goes Back to School)的文章说,盖茨是PC革命的中心,也赶上了互联网革命,虽然晚了一年,但通过IE捆绑的铁血政策,总算没有落空,也因此陷入了耗时惊人的垄 断诉讼,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微软黄金时代的结束。之后兴起的各种新的革命趋势,就超过了盖茨的能力:iPod是艺术性革命,那是苹果Jobs的领地,MySpace/Facebook是社交革命,YouTube是娱乐革命,这都与盖茨无关,技术上,他已经落伍了。

  微软

  ZDNet的专栏女作家Mary Jo Foley长期关注微软的动态,今年出版了Microsoft 2.0一书,副标题为How Microsoft Plansto Stay Relevantinthe Post-Gates Era,即“后盖茨时代微软如何保持优势地位”。从书中以及她在ZDNet的blog:http://blogs.zdnet.com/microsoft/上, 我们可以了解许多微软以及盖茨的信息。实际上,微软对整个行业和自己的未来有着冷静和清楚的认识。盖茨这样总结微软成功的原因:“不是因为微软做了什么, 而是因为竞争对手没做什么;开始时多数竞争对手运营的很差,他们不知道如何引进具有商业才能和技术才能的职员,也不知道如何将这些人组织到一起,他们不知 道如何与世界保持同步。”而微软面临的竞争环境显然今非昔比。盖茨非常坦然地表示,微软可能某一天会被淘汰。但是,无论是对雅虎发起的近500亿美元的情 况未明的收购,还是在Google以31亿美元收购Double Click之后,迅速花60亿美元对网络广告商aQuantive的收购,刚刚结束的对下一代搜索技术公司Powerset的收购,还有在新领域投入的巨 大人力和财力,都表明了微软坚定地想继续成为IT核心的决心。要知道,盖茨退居二线后,主要的精力将放在搜索上。

  公正地评判盖茨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虽然他坚持垄断(他认为反垄断法限制了有效率的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做正确的事情)引来了巨大非 议,微软许多产品的不尽如人意更加剧了人们的抱怨,但是垄断也带来了标准化和迅速普及,而且,盖茨将垄断所得全部回报社会,在道德上重新获得了尊敬。现在 看来,很多对盖茨的批评可能源于许多误传和误解,比如,技术界常有人耻笑盖茨贵为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编程水平不过是当年Basic的水平。实际上,盖茨 的软件技术水平超出外行人的想象。前微软员工、现在已经成为著名技术博客和作家的Joel Spolsky就回忆起当年自己进微软时的面试,盖茨亲自参加,他能够理解COM对象、IDispatch、Automation与vtable的区别等 等一般程序员也未必搞懂的深入技术细节。Spolsky总结:“他是一个真正的程序员。”而且对他离去后,非技术出身的Ballmer独掌微软表示了忧 虑。

  盖茨之后,他的接班人已经浮出水面。有意思的是,他们基本上都与盖茨同龄甚至更大:除了掌控微软运营多日的盖茨大学同窗、以脾气暴躁而著称的Steve Ballmer(52岁)继续任CEO之外,盖茨的技术接班人是52岁的首席软件架构师Ray Ozzie(Lotus Notes之父)和59岁的首席研究与策略官Craig Mundie。当然,还有44岁的Macromedia前CEO Stephen Elop,他负责年营收达到190亿的业务集团(Business Division),也就是Office部门。

  细心的记者们还注意到盖茨另外提到了微软的22位技术院士(Technical Fellow),其中包括:

  Windows NT之父Dave Cutler(微软云计算平台)
    Yahoo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和前主任Gary Flake(Live Labs,搜索,Web2.0)

    Web专家John Shewchuk(为云计算扩展.NET技术)
    Cray公司的前任首席科学家Burton Smith(并行和高性能计算)
    Windows95内核开发负责人Mike Toutonghi(广告平台架构)
    Outlook和Info Path的核心设计和开发者SuriRaman(OfficeLive)
    数据库专家David De Witt和SQL Server核心引擎的开发者David Campbell(数据和存储平台)
    1992年图灵奖得主Butler Lampson(Palladium安全系统、Tablet PC)
  
  以太网之父ChuckThacker(计算机体系结构)
  
  Windows Internals一书的作者Mark Russinovitch(操作系统)
  
  C#之父Anders Hejlsberg(开发工具与编程语言)
  
  .NET框架的技术负责人Brad Lovering(下一代应用开发平台)……

  我在括号里注明了他们目前的工作重点,从中我们可以窥探一些微软乃至整个IT界未来的发展方向。直观的观察是,至今仍然在为微软贡献大部分利润的传统产品Windows和Office已经让位于云计算和Web应用,广告平台和数据存储平台都是为前两者服务的。

  Google

  一个逐渐清晰的大趋势就是,整个信息产业包括互联网、电信、软硬件产品服务甚至媒体广告行业都将走向融合。而融合后的大IT业中,云计 算将成为整个行业的基础平台,对于所有针对终端客户的所有服务和产品(界限将不再清晰,往往是服务+产品,即所谓SaaS,软件即服务),社区化和用户贡 献数据将成为常态,而且数据既能够安全地管理,又能够在用户许可的时候比较自由和开放地共享和融合(mashup),用户使用的设备将形形色色,广告将成 为普遍的商业模式,与服务+产品收费等量齐观。

  云计算近来成为大热词,它到底代表什么?其实类似的概念早已发展了多年,经历了分布式计算、普适计算 (ubiquitous computing或者pervasive computing)、公用计算(也称效用计算,即 utility computing)、按需计算(on-demand computing),以及前一阵子还算比较热的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等等阶段。其实拿电力这一传统行业做比喻,能够很直观地理解云计算的大致意图。曾几何时,各工厂都是采用水轮机或者蒸汽机 使机器运转。100年前,爱迪生出现了,他为每个工厂安装独立的发电机,从而进入了电气时代。然而,这并不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美国天才发明家 NicolaTesla发明电力传输之后,爱迪生的助手SamuelInsull产生了集中供电的想法,从而改变了历史。工厂、商店乃至家庭不再需要自己 的发电机,只要接入电网,就能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高质量的服务。云计算正相当于电网,在云计算模式中,一般公司不需要自己从头搭建独立的信息系统,只需接 入云中,就可以享受廉价而高质量的计算力(IT服务),就像只需插上插头就能使用电力一样。个人用户使用终端设备的门槛也将大大降低,比如通过浏览器和超 链接、少量的输入就能实现大部分操作,不再需要独立的安装在本机上的其他软件,甚至不需要太大的存储硬盘,个人电脑的时代终结了……这正是曾经以IT无用 论名噪一时的《哈佛商业评论》前高级编辑Nicholas Carr在新书The Big Switch:Rewiring the World,from Edison to Google中要阐述的观点。当然,正如电力业的兴起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整个面貌一样,这一大转变的意义可能才刚刚为我们所认识。我个人认为,这一巨变的影 响要远超出电气时代。因为它所涉及的是对所有人更加息息相关的信息。想想吧,Google创始人之一佩奇的梦想是,人们不需要坐在计算机前,也不需要键 盘,搜索将会自动完成——只要你想到一个问题,Google就会通过手机或者别的什么(安装在脑中的无线芯片?)告诉你答案。

  很显然,来自原先并无直接竞争的各个信息相关行业,创意产业、娱乐业、出版业、广告业、软件业、互联网业以及为它们提供技术设备的行 业都将发生大转变。因为本质上,这些行业都处在信息产生和流动的大链条上。实际上,按历史规律,最大的信息平台企业只会剩下两三家,Google很有希望 成为其中之一,其他一两个名额呢?是微软+Yahoo、思科+诺基亚+苹果还是IBM+Amazon……?当然,其他参与者也不会面临末日,更多的公司会 变成小型敏捷的信息创造者,在既有乐趣又有成就感和收益的工作中享受2.0时代带来的美好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能更加容易地理解近年来出现的许多看似奇怪的收购和观点。两年前的6月,英国电信(BT)的CIO Al-Noor Ramji曾经语出惊人,说Google是英国电信的最大威胁。许多分析师都认为Ramji可能有言外之意,甚至推到了要找外部因素激励员工之 类。实际上,英国电信当时刚刚发布了一个按流量付费的宽带数字电视网计划———BT Vision,并与超级联赛、国家地理等电视节目提供商签订了合作协 议,用户可以使用飞利浦制造微软软件支持的机顶盒收看,这被普遍视为电信大融合的一个典型实例。而长远看,越来越多的人很可能将跳过传统的渠道,通过Google旗下的YouTube这样的视频网站收看电视电影节目,恐怕这才是Ramji忧虑的地方。

  不仅如此,Google一方面在美国总部所在城市架设免费的无线网络,一方面又竞拍无线运营牌照(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获得了美国联邦 通信委员会保证开放的承诺,实际上已经达到目的),俨然要在电信业大展身手,就更不用说轰轰烈烈地发布Android这个开源手机操作平台了。而最近 Google与艾美奖得主、著名动画片导演Seth Woodbury MacFarlane合作,要将他的新片脱离传统电视渠道,完全在YouTube以及 其他Google AdSense联盟网站播放。

  同样,思科的CEO钱伯斯也多次说过,Google是思科的主要竞争对手,原因无他,思科也不甘于只做底层的“机器盒子”,而开始了 Web2.0布局。还是钱伯斯的话:“思科的整体发展战略建立在以协作和Web2.0技术为基础的创新之上。”也正因为此,思科于2007年收购了网络会 议公司WebEx,并作为重点产品推广,他们的公司宣传口号也变成了“Welcome to Human Network”。随后又收购了社交网络开发商 FiveCross和社交网站Tribe.net的开发与经营商UtahStreet网络公司的部分资产。


图3 iPhonein Action,中文版,人民邮电出版社即将出版

   图4频频登上Amazon畅销榜的Kindle使用电子书:How to Use the Amazon Kindle for Email & Over 100 Pages of Other Cool Tips

  诺基亚最近也频频收购,不仅完全控制了Symbian,以应对Google Android和苹果iPhone这些新兴手机平台,而且也转守为 攻,进入对方的领域。比如收购基于位置服务的小型社交网站Plazes,以加强诺基亚的Web2.0网站Ovi的实力;比如去年81亿美元收购地图服务商 Nevteq。此外,诺基亚自己还建立了一个名为MOSH的移动社交网络。而N-Gage游戏平台的发布,也让人产生更多联想。

  当然,除了Google和商业模式尚不完全清楚的Facebook外,真正代表了IT业大趋势的却是两家“历史悠久的”传统公司:苹果和Amazon。

  苹果

  苹果公司从iPod到iMac再到iPhone,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在PC市场上的份额虽然还不够大,但是增长迅速——2008年一 季度美国市场占有率是7.4%,而一年前才5.1%。iPod是音乐播放器的市场霸主,而且iTune商店也惊人地迅速超越所有传统渠道,成长为全美最大 的音乐销售商,销售音乐超过50亿首。iPhone更是多年未见地成为许多人彻夜排队抢购的IT产品。更为关键的是,苹果产品成了人人想要得到的酷玩,时 尚的代名词,拥有了大量忠心耿耿的粉丝,这是比任何事情都令竞争对手恐惧的——理论上,只要继续推出引领潮流的产品,无论是什么,粉丝都会蜂拥而上。

  苹果所有产品上的操作系统都是微软Windows的竞争对手。苹果公司从2006年开始在全球许多国家播出的系列电视广告,比较 PC(主要当然以Windows为操作系统)和Mac(操作系统是MacOS),咄咄逼人但是很受欢迎,更是使微软的品牌受损。据研究,微软的品牌价值全 球排名已经从2004年的11名降落为最近的59名(数据来自Fortune杂志,Microsoft without Gates,David Kirkpatrick,2008年6月26日)。当然,苹果将自己名称中的Computer字眼去掉这一事实表明,它的志向远不限于嘲笑微软。iPod 使它成为娱乐业的核心力量,考虑到未来视频播放器的必将流行,它实际上已经扼住了整个娱乐界包括音乐和影视的喉咙。到时候,与Google的 YouTube之间的大战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而iPhone的成功,又使苹果顺理成章地进入无线通信领域,对诺基亚等老牌手机厂商发起有力挑战。

  Amazon

  在老牌的互联网公司中,Amazon也许是目前表现最为出色的。它的网上大卖场模式独步天下,而且网站本身从技术上可以说是集 Web2.0之大成:Ajax特效运用得恰到好处,用户贡献的自由评论、标签、Listmania!(推荐产品列表)、最终购买结果和相关购买行为,作者 blog、产品论坛和社区内置在每一本重要图书的网页,另外有askville问答平台、amapedia Wiki平台,每个用户的个性化主页最终形成大社区……几乎所有2.0元素都可以在同一个页面中找到。当然,Amazon的社区化力度还很不够,是一个缺 憾。

   不仅如此,Amazon的业务模式仍然在扩展。首先,Amazon已经凭借Kindle无线电子书阅读器成为消费电子产品厂商,而且明显仿效苹果 iTune+iPod的Amazon+Kindle电子书销售模式一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业界感到震惊。Bezos在5月的D: AllThingsDigital大会上宣称,对于所有已经同时销售Kindle版本的12万5千种书,电子书销售已经占到了Amazon总销量的6%, 单单这一点,已经是电子书以前从未取得过的份额。更加有趣的是,Bezos说Kindle用户买书量是纸书用户的2.5倍。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副总裁 Evan Schnittman更从Kindle和Sony阅读器显示元件供应商我国台湾的元太科技(PrimeView)近期的出货数据,推测出两种阅读 器合计可能达到100万,而且增长非常迅速,其中Kindle占据了60%的份额。这已经非常可观了,要知道,历史上类似的电子设备第一年的销售数字, PalmPilot也只有50万左右,蓝莓是16.5万,iPod也不过37.6万!他还估算4周内一本畅销书的Kindle版本在Amazon上销售了 4500“册”,虽然与纸书各渠道的总销售达到78万多册无法相提并论,但是绝对数已经令出版商怦然心动。花旗银行分析师Mark Mahaney预计,到 2010年Kindle将为Amazon.com赚进7.5亿美元,从而将为Amazon营收贡献多达3%。Amazon的野心并不止于此,除了模仿苹 果,它也是当然的数字媒体销售上的竞争对手,哪天弄个Mindle什么的和iPod竞争也不是没有可能。此外,5月份Amazon已经高调推出网络视频服 务。

  2005年,Amazon收购了一家小型的按需出版公司暨印刷厂BookSurge。这一举动当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但是到了今 年,Amazon开始发力,BookSurge的业务员到处接洽传统按需出版业的客户,引起一片反抗垄断的惊呼。此外,Amazon还收购了CreateSpace公司,与Lulu.com直接竞争。不仅如此,Amazon的潜在目标还对准了它曾经的主要客户———各大出版社,人们在 Amazon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中看到,它列出的竞争对手不仅包括书店,还有许多出版社。谁能保证Amazon不会越过传统出版社直接与作者签约 新书呢?哪些作者的书卖得好,怎么联系,它的数据库里可是一清二楚啊。

  在云计算方面,Amazon出人意料地成为业界急先锋。2006年3月,亚马逊就发布了云计算存储服务S3(简单存储服务, Simple Storage Service),7月发布消息处理系统SQS(简单队列服务,Simple Queue Service),8月发布了EC2(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和FPS(灵活支付服务,Flexible Payment Service),去年年底发布数据库系统SimpleDB,从而 组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云计算平台———AWS(亚马逊Web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你可以通过每个月付租金的方式,通过S3服务使用应用服务器、数据存储和网络带宽,通过EC2获得计算能力和各种管理服务,通过 SQS使用Amazon强大的消息处理设施,通过FPS轻松管理各种付款、现金流动,通过Sim鄄pleDB获得数据库系统。

  而且,Amazon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典型趋势。那就是,一些大型原本并非计算产品和服务主要提供商的企 业,因为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上投入巨大,已经有足够能力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为更多外部客户提供计算能力。Google、Yahoo等公司显然也具有这 样的能力,他们长期不依赖传统软硬件厂商,采用开源软件和廉价硬件以及自己内部开发的技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进行大规模海量计算的经验。随着更多颠覆性或 革新性技术(比如Erlang语言、REST协议、Hadoop、Web2.0、虚拟化等等)的涌现,整个IT世界的图景仍然处在迅速变化当中。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