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ISO15118协议概述
1 背景及发展历程
1.1 背景
ISO15118协议起源于电动汽车(EV)充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充电互操作性的迫切需求。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如何实现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电动汽车与各种充电基础设施之间的有效通信,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ISO15118协议应运而生,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共同制定,旨在解决电动汽车(EV)与充电桩之间的通信互操作性问题。其前身为“ISO/IEC 15118”,因涉及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融合,由双方联合工作组(JWG)共同开发,最终以“双标识”形式发布,以ISO为主导冠名。
自2010年ISO/IEC 15118联合工作组成立以来,该协议已经历了多个版本的迭代和完善。早期版本主要聚焦于基本通信功能和安全要求,而后续版本则不断引入新功能和技术升级,以适应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快速发展。ISO15118协议体系覆盖通信、安全、能源管理等多个层面,通过持续迭代和全球推广,已成为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核心标准,并在全球主要地区,如欧洲、美国、中南美洲和亚洲多地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的深度融合。
1.2 全球应用现状
1. 主要应用地区
-
欧洲:作为核心推广区域,欧盟将ISO15118纳入充电基础设施法规,强制要求公共充电桩支持即插即充和V2G功能。
-
北美:美国加州、纽约州等地采用该协议,推动充电网络与电网的集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消纳。
-
亚洲: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将ISO15118作为主流标准,尤其在快速充电站中广泛应用。
2. 技术落地场景
-
公共充电桩:支持智能充电调度,根据电网负荷动态调整充电功率。
-
商业场景:通过即插即充功能简化支付流程,无需用户操作,一切自动完成充电,提升用户体验(如特斯拉超级充电站)。
-
能源管理:V2G技术实现车辆与电网的双向互动,助力电网调峰和储能。
3. 市场挑战与趋势
-
兼容性问题:部分早期充电桩需升级硬件以支持ISO15118-20的新功能。
-
区域差异:部分地区(如中国)仍以GB/T标准为主,但逐步向 ISO15118靠拢以实现国际化兼容。
1.3 版本迭代与功能扩展
ISO15118协议是一套涵盖电动汽车(EV)与充电设施通信的完整标准体系,核心目标是规范充电过程中的通信协议,支持交流/直流充电、安全性、支付结算等功能,提升充电效率和用户体验。其文档组成可分为以下几类:
1已发布的核心文档
-
ISO 15118-1(通用要求与用例定义)
概述标准的基础框架、术语定义及充电场景下的设备交互模式,涵盖直流/交流充电、安全性、支付等通用要求。
-
ISO 15118-2(应用层协议)
定义消息格式、通信流程、状态机等技术要求,覆盖网络层至应用层协议(如TLS、EXI格式),并明确V2G通信的交互细节。
-
ISO 15118-3(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
基于电力载波技术(PLC),遵照HomePlug Green PHY协议,定义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规范。
-
ISO 15118-4(测试规范)
提供协议一致性与功能测试要求,尤其是规定了GoodCase和ErrorCase。
-
ISO 15118-5(物理层扩展)
补充物理层技术细节(如无线通信)。
-
ISO 15118-8(无线通信规范)
定义基于IEEE 802.11n(Wi-Fi)的无线通信接口12。
-
ISO 15118-9(无线物理层扩展)
2022年发布,补充无线充电的底层技术细节。
2 整合或未单独发布的文档
-
ISO 15118-6、-7(无线充电相关)
原计划独立发布的无线充电规范已整合至-1、-2中12。
3 版本扩展与功能升级
-
ISO 15118-20(新版本系列)
作为ISO 15118-2的重大更新版本,发布于2022年,新增无线功率传输(WPT)、双向电力传输(BPT)和自动连接设备(ACD)支持,支持能量回馈电网的智能电网应用,
优化即插即充(Plug and Charge)功能,实现无感身份认证与支付。
-
ISO 15118-21(通用第二代网络层和应用层要求符合性测试计划)
ISO15118-20的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今年刚刚发布,包括:
ISO 15118-21 Common Tests
ISO 15118-23 DC specific Tests
ISO 15118-22 AC specific Tests
ISO 15118-24 ACD specific Tests
ISO 15118-25 WPT specific Tests
4 版本变更记录
现在ISO15118协议经过了多个版本变更,可以查询网站购买协议文档:
标准-分析测试百科网
15118-1: 2013,2015,2019,
15118-2: 2012,2014,2016,2018,2021,2022
15118-3: 2015,2016,2021,2023
15118-4: 2018,2019,2021,2024
15118-5: 2018,2019,2020
15118-8: 2018,2019,2020,2021
15118-9: 2022
15118-20: 2022
15118-21: 2024
1.4 标准体系的协同性
现在ISO 15118与OCPP(开放充电桩协议)、CCS(联合充电系统)、IEC61851等标准协同,形成完整的充电生态。例如,ISO 15118-20与CCS兼容,支持更复杂的充电场景, 与IEC61851-1/23协同完成直流充电过程。
2 协议框架介绍
ISO15118是一套非常庞大的通信协议,涵盖了从物理层得到应用层的每一部分。下面作者将简单介绍每层的基本功能和涉及到的技术,以便帮助读者快速建立一个技术框架。
ISO15118各部分与OSI七层协议对应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两个特点:
-
ISO15118-2/20覆盖了前6层,规定了网络通信的消息内容和交互流程, 内容非常庞大。
-
ISO15118协议不仅仅是一套网络层通信协议,还深入到物理层和链路层,制定了自己的独特的通信协议。
下面作者将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逐一介绍各层协议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2.1 应用层
EVCC 和 SECC 之间所交换的消息的数据结构和数据类型,是以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 格式来呈现的,由 XML 架构定义 (XSD) 文件定义。
XSD 的目的是定义 XML 文档必须符合的规则:
-
可以出现在文档中的元素和属性子元素的数量(和顺序)
-
元素和属性的数据类型
-
元素和属性的默认值和固定值
ISO 15118 协议使用了6个XSD文档,可以从此处下载:
V2G_CI_AppProtocol.xsd
V2G_CI_MsgBody.xsd
V2G_CI_MsgDataTypes.xsd
V2G_CI_MsgDef.xsd
V2G_CI_MsgHeader.xsd
xmldsig-core-schema.xsd
这些文档之间的引用关系如下图所示:

V2G_CI_AppProtocol 独立于其他的XSD文档,因为车和桩首先要在ISO 15118协议版本上达成一致。所以这部分的定义是和其他的XSD文档分开的。
应用层定义了具体的通信消息,统称为V2G Message,这些消息是满足XSD规范的XML数据,为了简单起见可以书写为Json格式字符串。先举个实际例子:
命令:SessionSetupReq
Json:
{"V2G_Message": {"Header": {"SessionID": "00"}, "Body": {"SessionSetupReq": {"EVCCID": "8C859028BFC5"}}}}
XML: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ns1:V2G_Message
xmlns:ns5="urn:iso:15118:2:2013:MsgDataTypes"
xmlns:ns1="urn:iso:15118:2:2013:MsgDef"
xmlns:ns4="urn:iso:15118:2:2013:MsgBody"
xmlns:ns3="http://www.w3.org/2000/09/xmldsig#">
<ns1:Header>
<SessionID>00</SessionID>
</ns1:Header>
<ns1:Body>
<ns4:SessionSetupReq>
<EVCCID>8C859028BFC5</EVCCID>
</ns4:SessionSetupReq>
</ns1:Body>
</ns1:V2G_Message>
EXI:
[ 0x80, 0x98, 0xD1, 0x0A, 0x53, 0x65, 0x73, 0x73, 0x69, 0x6F, 0x6E, 0x49, 0x44, 0x4C, 0x02, 0x80, 0x06, 0x30, 0x43, 0x03, 0x06, 0x1D, 0xD1, 0x07, 0x45, 0x56, 0x43, 0x43, 0x49, 0x44, 0x4C, 0x02, 0x80, 0x06, 0x30, 0xE3, 0x84, 0x33, 0x83, 0x53, 0x93, 0x03, 0x23, 0x84, 0x24, 0x64, 0x33, 0x56, 0x00, ]
2.2 表示层
应用层的V2G消息是XML格式数据。众所周知,XML数据很冗余,解析费时,是一种非常低效率的通信格式,常常被其它协议取代,例如:EXI、JSON、Protobuf。ISO15118选择了EXI协议,所有的应用层V2G消息都需要经过EXI编码和解码。在这里简单介绍下EXI协议特点,后面章节将会详细介绍编码原理和实现的编解码库。特别提醒的是这里的EXI编解码器与通用的EXIcodec不同,不能互相混用。
EXI(Efficient XML Interchange)是W3C标准化的高效XML交换格式,旨在通过二进制编码大幅压缩XML数据体积,同时提升解析速度和降低资源消耗(如内存、功耗)。其设计原则包括通用性、高效性、灵活性与互操作性,适用于嵌入式系统和高性能通信场景。
1编码模式:
-
无模式(Schemaless):无需依赖XML模式(XSD),可编码任意XML文档。
-
模式感知(Schema-Informed):利用XSD模式信息优化编码效率,通过预定义语法规则减少冗余数据,压缩率可达标准XML的1/10035。
2数据流结构:
-
头部(Header):包含版本标识、编码选项(如压缩模式、是否使用模式)及可选Cookie字段(用于区分EXI流与其他数据流)。
-
正文(Body):由描述XML文档结构的事件序列组成,通过预判语法规则(如元素顺序、数据类型)实现紧凑编码。
3关键优势:
-
高压缩率:通过二进制表示和模式预测技术,数据体积较文本XML缩小数十倍至百倍。
-
快速处理:编码/解码速度显著提升,适用于实时通信(如ISO 15118电动汽车充电协议中的V2G消息交互)。
-
低资源需求:减少内存占用和CPU负载,适配资源受限的嵌入式设备(如充电桩控制器)。
4典型应用场景:
-
电动汽车充电协议:ISO 15118标准要求使用EXI编码V2G(Vehicle-to-Grid)通信消息,以支持快速充电参数协商与安全认证。
-
物联网通信:在低带宽环境中高效传输传感器数据或设备状态信息。
-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优化XML数据的网络传输效率,降低云端存储成本。
EXI协议通过二进制编码和模式优化技术,解决了传统XML数据冗余高、处理慢的问题。其在ISO 15118充电协议中的成功应用(如消息体积压缩至1/100),验证了其在工业通信领域的核心价值,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嵌入式系统与高实时性场景的技术升级。
2.3 会话层
会话层负责的是组建V2GTP(V2G Transfer Protocol)报文,在ISO15118-2 7.8章节中详细定义了V2GTP的结构和含义, 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8字节的Header,第二部分是Payload数据。在Header中指定了Payload数据长度, 而Payload数据内容是V2G消息经过EXI编码的二进制数据,使用过程中必须经过专门的EXI编解码器进行编码和解码。
2.4 传输层
传输层是把上层的V2GTP消息封装到TCP报文中,涉及的协议是UDP、 TCP、 TLS,在此简单说明下各自用途。
EVCC和SECC建立连接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发现对方IP地址,之后才能建立TCP连接。协议规定EVCC采用UDP广播方式寻找SECC,SECC收到UDP广播消息就发送应答,携带了自己的IP地址、TCP端口号、是否使用TLS,EVCC收到应答后就能正确的建立TCP连接了。
第二个问题是使用TLS。 在ISO15118-2协议7.3章节中对TLS规定, SECC和EVCC具备TLS加密通信能力。EVCC可选择建立TLS或TCP连接,当EVCC请求TLS连接时,SECC可以拒绝或同意。这说明TLS不是必须的,但是在使用PNC验证方式时涉及到Contract证书,要求必修使用TLS连接。因此,一般根据用户使用的验证方式(EIM/PNC)来决定是否使用TLS。
2.5 网络层
ISO15118-2协议要求网络层必须使用IPV6和DHCPV6,因此必须为EVCC和SECC配置IPV6地址,否则就不能正常工作。
2.6 物理层和链路层
很多人已经体验过电车充电过程,为电车(EV)插上充电桩(EVSE)的枪头就可以开始充电了,那么为什么不用网线和WIFI双方就能自动通信呢?
简单来说,
充电枪的电缆线包括多根控制线(CP、PP、PE), 特别是CP线。双方在CP线上
使用电力线载波技术(PLC)建立物理层和链路层,这样可以通过CP线传送IP报文了。当然这种PLC通信技术需要专用的芯片进行编解码和组网传输,通信速度可达到2~30Mbps。市场上常见的PLC芯片有三种:
-
高通芯片组:QCA7000系列
-
杭州联芯通半导体(LinkComm)芯片组: MSE1021/MSE1022
-
北京君正的子公司Lumissil 芯片组:IS32CG5317
硬件层面:
PLC芯片作为调制解调器,遵守HomePlug Green PHY(HPGP)协议:
-
HomePlug GreenPhy Stand(15118)-EVSE.pdf
-
homeplug_gp_specification_v111_final_public.pdf
插枪时,车端芯片和桩端芯片通过CP线物理连接,双方通过高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建立物理连接,之后通过SLAC(Signal Level Attenuation Characterization)过程,交换探测信号,评估信道质量(如信号衰减、干扰强度),并协商最佳通信频率和调制方式,确认信号强度合格后双方加入同一个逻辑网络。至此,完整的通信链路就建立起来了, 以后就可以承载IP报文传送了。
当充电结束时自动退出逻辑网络,就断开了链路层链接,当拔枪时就断开了物理层连接。
SECC(Smart Electric Vehicle Communication Controller)通讯控制器一般都是运行Linux嵌入式系统,加载PLC芯片驱动程序后在系统中变成了一个虚拟网卡,之后就可以通过这个虚拟网卡收发IP报文了。
软件层面:
在Linux嵌入式系统中加载PLC芯片驱动程序,PLC芯片就在系统中变成了一个虚拟网卡,运行SLAC程序,经过发现端点、测量信号强度、最后加入逻辑网络。这个SLAC程序很特殊,是直接面向链路层编程,必须要用原始套接字编程(AF_PACKET+SOCK_ROW),按照HPGP协议定义数据报文,直接传输到链路层。
ISO15118-3协议详细规定了在链路层上的通信类型、命令数据结构、交互流程,还规定了BC充电(不适用15118协议)和HLC充电(使用15118协议)两种类型充电自动切换过程。
在本书第三章将详细介绍关于SLAC过程原理和软件实现方案。
3 充电桩协议对比
本章节主要引用自:
充电桩---ISO15118协议详细介绍-CSDN博客
EV充电涉及到多个协议,CCS、IEC 61851、DIN 70121、GB/T 27930、SAE J1772,本章节尝试说明各个协议的主要功能、区别和应用场景。
3.1 CCS
CCS(Combined Charging System)充电标准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充电标准,被广泛应用于欧美市场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系统。随着中国企业逐步进军欧美市场,CCS充电标准也逐渐受到更多工程师的关注。
CCS充电标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1年。当时欧洲、北美和亚洲的电动汽车市场出现了不同的充电标准,这给全球范围内的电动汽车发展带来了互操作性和充电便利性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提出了CCS 充电标准提案,旨在将交流和直流充电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连接器物理接口上设计为集成了交流和直流接口的组合式插座,能够兼容3种充电模式:单相交流充电、三相交流充电以及直流充电。可以为电动汽车提供更灵活的充电选择。CCS Combo 1.0标准于2012年正式发布。
在2014年,CCS Combo 2.0发布,版本是对之前版本的重要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充电功率,支持更快速的直流充电。这一版本的CCS标准也在欧州和北美市场得到广泛采用。此后CCS标准又于2017和2020年进行了两次迭代(CCS Combo 2.0.1和CCS Combo 2.0.2),进一步提高了充电功率以及提升了安全性。



因为历史原因,CCS包含了两种物理插头设计。上图中左边是CCS Type 2插头(简称CCS2),主要用于欧洲市场。而右边为CCS Type 1(简称CCS1),主要用于北美市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
美国和日本国内的电网只支持单相交流充电,所以Type 1的插头和端口在这两个市场占据主流。
欧洲特别是德国有三相电的充电诉求,使得该接口很复杂,有好几种配置,单相交流、三相交流、低功率直流和中等功率直流。欧洲和中国电网支持单相 240 V和三相 400 V连接。在2011年10月,8家汽车企业包含Audi, BMW, Chrysler, Daimler, Ford, GM, Porsche, 和 VW 提议了一个统一的充电接口(汽车端口和充电枪插头),同时支持交流和直流充电:Combined Charging System (CCS)。这个提议后来形成了 IEC 62196-3。Type 2端口支持单相和三相充电,三相交流充电可以缩短电动汽车充电的时间。
CCS中的第一个字母C是Combined的首字母。之所以称之为“联合”,是因为充电端口集成了交流部分(上半部分)和直流部分(下半部分)。在交流充电时仅使用上半部分接口,在直流充电进程中使用下部的直流接口用于能量传输,上部插头的部分针脚用于通信。值得一提的是,区别于国标直流充电使用的CAN通讯,在CCS交直流充电中电动汽车(EV)和充电桩(EVSE)之间的通信均是通过 Control Pilot(CP)接口来实现的。与充电控制相关的引脚为:
-
CP - Control Pilot:
控制导引,传输 PWM 信号用于交流充电控制及基于电力线通讯(PLC)的调制信号用于在交流或直流充电中建立高级别通讯。
-
PP - Proximity Pilot:
接近导引,此针脚和PE间具有一个预置的电阻,通过此针脚让EV识别到充电枪头已经连接并且识别线缆的最高载流能力。这意味着监测到充电枪插头已经连接上,汽车不能移动。
-
PE - Protective Earth:
接地,用于EV接地保护,同时也作为CP和PP的参考地。
枪头示例图:

EV充电接口接口--
德标DIN、欧标EN、国际ISO、国标GB对照表:

3.2 IEC 61851
IEC 61851系列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早期聚焦交流充电技术,定义了充电桩与电动汽车的连接、控制导引机制及安全要求,成为全球充电标准的基石。
协议采用模块化分册结构,覆盖通用要求(IEC 61851-1)、交流充电(分册21-23)、直流充电(分册24)及V2G通信(分册4)等场景,兼顾技术兼容性与扩展性。
协议兼容ISO 15118等后续标准,支持即插即充(Plug&Charge)及双向电力传输(BPT),为未来智能充电场景预留技术接口。
IEC 61851-1通过CP线(控制导引线)的PWM信号占空比传递充电桩最大输出电流能力,奠定了交流充电的基础框架。
IEC 61851-1 定义了 4 种充电模式,其中模式 2 定义了在Pilot线上加载脉冲宽度调制 (PWM) 信号作为 EV 和车外充电器之间的通信方式;IEC 61851-1 的模式 4 定义了通过 Pilot 信号线进行高级通信 (HLC) 以管理 IEC 61851-23 中定义的直流充电(DC)的通信和管理协议。1kHz 的PWM信号由充电桩产生,PWM信号占空比表示充电桩的最大输出电流能力,实际充电的电流大小由汽车(EV)来决定。
CP线上的电压(和地线(PE)的电压差[V])用来区别不同的桩和车之间的连接状态(A,B,C,D,E,F)。
3.3 DIN 70121
DIN 70121标准是由德国标准化学会与2012年发布的用于电动车与直流充电桩之间数字通信的规范性标准。早在2011年,宝马集团就已经发布了纯电概念车i3和i8并宣布在2013年上市。但此时ISO/IEC 15118标准还在起草制定中,德国汽车行业迫切需要一份标准来规范市场并推出产品。因此,DIN 70121 带着振兴德国汽车电气化转型的使命诞生。它基于IEC 61851-23 和 ISO 15118 早期未发布的版本,定义了直流充电过程中的数字通讯规范。直流充电会话中 EV 和 EVSE 之间的 HLC通信使用CP信号先传输。到 DIN 70121 发布时,北美和欧洲地区都已经采用 PLC(如 HomePlug Green PHY 规范中所述)作为 HLC 协议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通俗的说,DIN 70121标准规定了采用CP信号线作为传输媒介、PLC作为数据链路、使用MAC和TCP/IP作为网络传输层的通讯模式,以及规范了高级别通讯的握手、交互流程以及报文内容,从而解决了当时直流充电行业没有标准的燃眉之急。
在2014年,德国标准化学会又发布了DIN 70121:2014 Ed.2,修正了部分问题。2018年又正式发布了针对DIN 70121的一致性测试规范DIN 70122:2018。至此,CCS充电有了一整套相对完整的标准及一致性测试体系。

3.4 GB/T 27930
GB/T 27930 是中国针对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动汽车之间的数字通信协议制定的国家标准,旨在规范充电桩与车辆间的通信规则,解决兼容性、安全性和效率问题。其核心目标包括:
-
统一通信协议:消除不同品牌充电桩与车辆的兼容性障碍。
-
保障充电安全:通过实时数据校验和监控降低事故风险。
-
优化通信效率:支持动态功率调整与高可靠性数据传输。
技术框架
1 物理层
-
采用CAN 2.0B总线,通信速率固定为250kbit/s,支持高抗干扰能力。
-
独立于车辆动力系统,确保通信稳定性。
2 数据链路层
-
定义CAN扩展帧格式(29位标识符),支持多节点通信(如充电机地址0x56、车辆地址0xF4)。
-
基于SAE J1939协议实现错误检测与传输控制。
3 应用层
-
报文分类涵盖握手消息(CHM/BHM)、参数配置(BCP/CTS)、状态监控(BSM/CCS)等,覆盖充电全流程。
-
新增B类系统报文交互流程,支持更复杂的设备协同(如VACC协调不同车型适配)。
3.5 SAE J1772
SAE J1772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制定的电动汽车(EV)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传导充电接口的全球性技术规范,涵盖物理接口设计、通信协议及安全要求。SAE 采用 DIN70121 的 HLC 协议进行直流充电,采用 IEC 61851-1 的 Pilot PWM 信号进行交流充电。SAE J1772 为交流充电定义了 EV-EVSE 接口中控制Pilot 信号的相关 PWM 波形。此外,SAE J1772 和 SAE J2847-2 协议也详细描述了基于 DIN70121 来实现车辆到电网 (V2G)通信的各类消息的时序和顺序。
SAE J177通过兼容ISO 15118协议,支持即插即充(Plug&Charge)和双向电力传输(V2G),推动智能电网整合。
主要应用于北美及日本市场,成为特斯拉早期车型、雪佛兰斯帕可电动版等产品的标准接口。
3.6 协议差异性对比
考察上述协议发展过程,早期是用IEC61851-1实现充电,充电桩只能通过控制PWM的占空比表示最大输出电流,无法灵活管理更多的基本参数。究其原因这些基本的参数的传输无法通过PWM模拟信号来实现,这就产生了对数字通信协议的需求,进而导致了标准化的工作, ISO 15118 协议应运而生,定义出了HLC通信协议。

(1)DIN 70121和ISO15118基于PLC通信,GB/T 27930基于CAN通信
基于HomePlug GreenPHY作为数据链路层协议的电力线通讯(Power Line Communication,简称PLC)。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安装在充电桩或车辆CP信号电路上的调制解调器将OFDM调制的高频信号耦合在CP信号线上,并由另一端的调制解调器进行解调。从而在不增加额外通讯引脚的情况下实现高达10 Mbit/s的通讯速率,为直流充电信息交互以及高级功能(例如即插即充)甚至车网互动提供高带宽的信息交互通道。

(2)ISO15118 支持HLC充电,而IEC 61851 只能支持BC充电
IEC 61851 标准定义了一种基于脉宽调制(PWM),是一种模拟信号。如果充电桩或汽车仅支持 IEC 61851 通信协议,5%占空比的PWM信号将导致以最大可用充电电流开始充电过程,直到汽车完全充满电,这种充电过程称为BC充电。充电站运营商 (CPO) 不会了解到整个充电过程汽车需要多少电能或汽车希望充电过程何时结束。
如果汽车和充电桩支持ISO15118,当在充电线的 CP 引脚上测量到 5% 占空比的 PWM 信号时,充电桩和汽车之间的充电控制就会立即交给HLC通信,称为HLC充电。
(3)ISO15118还涉及到了V2G(向电网回馈电能)、即插即用(PNC)、无线充电部分内容
DIN70121 不支持即插即用,这意味着:没有通过传输层安全 (TLS) 进行的安全通信,没有数字证书,也没有基于 XML 的数字签名,因此真实性和数据完整性不能保证。充电桩无法向 EV 发送充电时间表以使其以更智能、更电网友好的方式充电。
ISO 15118具备完整的证书体系,支持TLS安全通信,保证了证书签名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尤其是通过PNC技术无需人工操作就能完成自动充电、计费结算等过程,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便利。
(4)DIN 70121 基于 ISO 15118 标准的早期未发布版本
DIN SPEC 70121 是作为临时解决方案创建的,以在 ISO 15118 发布之前启动并运行市场。不幸的是,因为电动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超过了 ISO 15118 协议产品成熟并达到广泛互联互通的量产速度,DIN SPEC 70121 仍然在 ISO 15118 测试研讨会的各种测试装置中盛行,在实际市场中部署的充电桩也广泛支持 70121。从互联互通的角度来看,相对于 ISO 15118,DIN SPEC 70121 在各个厂家的产品中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协议。DIN SPEC 于 2012 年首次发布并于 2014 年更新,而第一个版本的ISO 15118 的技术规范于 2014 年发布,第 2 版刚刚开始发布。这导致了 DIN SPEC 70121 和 ISO 15118 之间虽然在V2G消息层面是兼容的,但仍存在许多技术差异。随着 ISO 15118 及其广泛的附加功能迅速成为行业标准,DIN SPEC 70121 将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DIN 70121定义了电动汽车和直流充电站之间的数字通信。DC 代表直流电,这意味着 DIN SPEC 70121 仅涵盖直流充电模式,而 ISO 15118 涵盖交流(交流电)和直流充电模式。下图显示了DIN 70121 和 ISO 15118 各个版本之间的主要功能区别:

9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