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粘连检测详细说明
作者在反复研究IEC61851-23过程中,通过钻研与讨论,对粘连检测章节的协议突然有了许多明悟,本文记录这些新的认识。
4.6.1 协议原理
在IEC 61851-23协议中,针对CCS混合充电系统适用附录CC。CC.7定义了DC充电电路原理图:
【领悟1】 桩端有没有继电器?
在充电桩端,继电器(Supply DC relay)可以使用二极管替代,说明这个继电器的功能只是防止逆流(反向充电)。反向充电情况只可能是 电源输出设置为0V,此时电池电压高引起反向充电。
那么就可以有两种实现:
1 桩端没有继电器,就使用二极管代替。 这种情况下就无法支持-20的V2G(车到网反向放电)功能。
2 桩端使用继电器,以后就可以支持V2G功能。此时电路上就像附录BB(适用国标)中K1/K2。
一般情况下,DC充电桩都会具备主继电器,方便紧急情况下的断开。
【领悟2】 桩端继电器的断开时机,是在收到PowerDeliveryReq(stop)。
根据CC.2时序图,充电柱收到8a命令,就控制断开继电器。
t11: 车端发出8a命令,就是PowerDeliveryReq(stop)。
t12: 桩端收到8a命令, 控制DC电源停止输出,对应DC Supply output enable 切换成Disabled!
DC电源一旦停止输出,就会造成测量点V_DC电压下降一些,没有下降为0的原因是此时由车端电池维持着电压。
如果桩端有继电器的话,就打开继电器!!!
断开接触器之后,主动对DC电源的任何内部电容进行放电,放电时不能在EV输入端产生电流。
t13:桩端发出应答8b命令,就是PowerDeliveryRes(stop)。
t14:EV在收到应答8b或超时后改变CP状态为B,以确保DC电源最迟在t14完成放电(以防消息<8a>丢失)。
CP如何变成B? EV断开S2。
t14':EV开始粘连检测,发出请求DC_WeldingDetectionReq <9a>
t14'~t15:EV发出多个DC_WeldingDetectionReq,不断读取DC电源应答消息<9b>中的输出电压值。
t15: EV粘连检测完成,断开接触器。
【领悟3】电源泄放电路RCD的投入时机
在t12,DC电源停止输出,同时投入泄放电路。
RCD使用外部电阻对DC电源内部的电容残余电荷进行放电,不会影响后面的电池: 不会造成继续给电池充电,也不会把EV端电池的电放掉。
【领悟4】车端继电器的断开时机
在图中所示,车端继电器的断开时机可以提前到t11, 最晚是在t15。
如果车端发起粘连检测, 就在发出 DC_WeldingDetectionReq <9a>时断开车端接触器。
如果车端不发起粘连检测,就在t15断开车端接触器。
【领悟5】在粘连检测期间为什么电压下降曲线又上升??
作者认为这个图表达的意思是桩端不存在继电器,因此DC电源的泄放过程电压就是V_DC,就存在一个下降曲线。
粘连检测过程不是必须的, 车端可以决定是否进行粘连检测。
如果车端决定不发起粘连检测,那么上述图就裁剪掉了t14'~t15这一段时间,变成了下图,就一条下降曲线,一切就顺眼多了。
如果车端发起了粘连检测,那么车端在t14'就断开了车端接触器,测量的V_DC也是一个下降曲线,并不会震荡上升出现一个上升沿。
【领悟6】如果桩端接触器 断开了,同时车端接触器也断开了, 那么理论上V_DC这段电路上没有电容,电压就瞬间下降为0V, 不存在图中的下降曲线。
这是正常的时序图, 读者可以与上图对比。
4.6.2 粘连检测原理
对于主回路的继电器,输出端分为DC+、DC-, 那么在断开时需要检测①②③点电压,即可确定两个触头是否完全分断开。
1.【检测DC+触头是否粘连】在有直流电源的情况下,检测①电压,再检测②电压。
-
如果①电压=②电压,DC+粘连;
-
如果不相等,DC+不粘连。
2.【检测DC-触头是否粘连】检测③电压。
③代表地线电压, 当DC-触头闭合时,就会把③点电压拉低到0.5V。因此通过测量③点电压值就能确定DC-触头是否完全断开。
9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