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mpeg 的社群来了,想加入微信社群的朋友请购买《FFmpeg原理》VIP版 电子书,里有更高级的内容与答疑服务。
之前在 init_simple_filter()
里面已经对滤镜进行了基础的初始化,但是还有些东西没处理,avfilter_graph_config()
在 init_simple_filter()
里面也没调用,在《FFmpeg滤镜API》一章中,我们知道打开滤镜容器必须调 avfilter_graph_config()
。
而 configure_filtergraph()
就是配置跟打开滤镜容器的函数,这其实是一个通用函数,无论是 简单滤镜,还是 复杂滤镜,都是使用这个 configure_filtergraph()
函数来配置滤镜的。
但是本文主要侧重于简单滤镜场景下的分析。
下面来逐步分析 configure_filtergraph()
函数的重点代码。
第一个重点:graph_desc 变量的值是什么?
答:在简单场景下,就是命令行没有使用滤镜,那 graph_desc
就是 null
字符,或者 anull
字符,一个是视频空滤镜,一个是音频空滤镜,如下:
如果是 非简单场景,例如命令行使用了滤镜,那 graph_desc
就是命令行那个滤镜字符串,如下:
./ffmpeg -re -i juren.mp4 -re -i juren.mp4 -re -i juren.mp4 -re -i juren.mp4
-filter_complex
"nullsrc=size=640x480[base];
[0:v]setpts=PTS-STARTPTS,scale=320x240[upperleft];
[1:v]setpts=PTS-STARTPTS,scale=320x240[upperright];
[2:v]setpts=PTS-STARTPTS,scale=320x240[lowerleft];
[3:v]setpts=PTS-STARTPTS,scale=320x240[lowerright];
[base][upperleft]overlay=shortest=1[tmp1];
[tmp1][upperright]overlay=shortest=1:x=320[tmp2];
[tmp2][lowerleft]overlay=shortest=1:y=240[tmp3];
[tmp3][lowerright]overlay=shortest=1:x=320:y=240"
-c:v libx264 output.mp4
第二个重点:设置 scale_sws_opts 自动插入 scale 滤镜
if (strlen(args))
args[strlen(args)-1] = 0;
fg->graph->scale_sws_opts = av_strdup(args);
在简单滤镜场景下,之前在命令行的参数,会这样被使用,
不过最后一个操作,我没看懂,好像是写错了。
上图的这个 args 没有被使用。
第三个重点:解析命令行的滤镜语法,链接输入输出滤镜,以及打开滤镜
先来讲一下解析命令行的滤镜语法,如下:
./ffmpeg -re -i juren.mp4 -re -i juren.mp4 -re -i juren.mp4 -re -i juren.mp4
-filter_complex
"nullsrc=size=640x480[base];
[0:v]setpts=PTS-STARTPTS,scale=320x240[upperleft];
[1:v]setpts=PTS-STARTPTS,scale=320x240[upperright];
[2:v]setpts=PTS-STARTPTS,scale=320x240[lowerleft];
[3:v]setpts=PTS-STARTPTS,scale=320x240[lowerright];
[base][upperleft]overlay=shortest=1[tmp1];
[tmp1][upperright]overlay=shortest=1:x=320[tmp2];
[tmp2][lowerleft]overlay=shortest=1:y=240[tmp3];
[tmp3][lowerright]overlay=shortest=1:x=320:y=240"
-c:v libx264 output.mp4
上面的 [0:v]
之类的标记,是 ffmpeg.exe
转换器自己定义的语法,实际上如果你自己写代码调 avfilter_graph_parse2()
API函数,你可以用 [a:vvv]
来表示第一个文件的视频流,这也是可以的,这只是一个标示,这个 [a:vvv]
标示会被解析成 AVFilterInOut
结构,然后你就可以创建一个 buffer
入口滤镜来链接这个 AVFilterInOut
。
重点:对于 avfilter_graph_parse2()
API 函数来说,这个 [0:v]
标记语法是可以自定义的,定义成怎样的都可以,里面的 0 跟 v 代表什么完全是由你自己的代码决定。
avfilter_graph_parse2()
执行完之后,[0:v]
~ [3:v]
就会 被解析成 4 个输入的 AVFilterInOut
,相当于开放了 4 个入口给上层代码来链接。
if ((ret = avfilter_graph_parse2(fg->graph, graph_desc, &inputs, &outputs)) < 0)
goto fail;
ffmpeg.exe 转换器链接 4 个入口的上层代码就是 configure_input_filter()
函数,如下:
for (cur = inputs, i = 0; cur; cur = cur->next, i++)
if ((ret = configure_input_filter(fg, fg->inputs[i], cur)) < 0) {
avfilter_inout_free(&inputs);
avfilter_inout_free(&outputs);
goto fail;
}
链接输出的代码如下,因为只有一个输出流,所以只有一个输出的 AVFilterInOut
,下面的循环只会执行一次。
for (cur = outputs, i = 0; cur; cur = cur->next, i++)
configure_output_filter(fg, fg->outputs[i], cur);
configure_input_filter()
与 configure_output_filter()
函数的内部实现不是特别复杂,主要是创建滤镜,然后用 avfilter_link()
把滤镜链接起来,所以不讲解他们内部的代码,滤镜相关的 API 推荐阅读《FFmpeg滤镜API》一章。
整个链接过程如下图(只画出了一个输入 AVFilterInOut,简单滤镜的场景 ):
ffmpeg.exe
转换器这种使用滤镜的方式特别复杂,如果是单纯用 avfilter_graph_parse2()
API 函数,其实有更简洁的用法,是不需要解析 [0:v]
标记的,推荐阅读《FFmpeg的scale滤镜介绍》
做一下小总结,之前在 init_simple_filter()
里面只是对滤镜进行了基础的初始化,创建了 输入 InputFilter
,输出 OutputFilter
的内存,但是里面的 AVFilterContext *filter
还是 NULL。
configure_filtergraph()
执行完之后,InputFilter
的 filter
就指向了有效的内存,不是NULL。而且所有的输入输出滤镜都通过 avfilter_link()
链接起来了。
扩展知识:它里面清空一个字符的语法是把第一个字节置为 0 ,如下:
args[0] = 0;
第四个重点:写入 frame_queue队列的数据,冲刷滤镜容器
在未打开滤镜容器之前,发送给滤镜的数据都会先缓存到 frame_queue
队列里面,现在打开了滤镜容器,就需要把他们全部送给滤镜容器。
不过下面的 冲刷滤镜,我没看懂是什么操作,虽然转码过程中,如果 AVFrame
中途变化了,会重新配置滤镜,但是应该在重新配置滤镜前就进行冲刷,配置完再冲刷是为了啥?
至此,configure_filtergraph()
函数的源码分析完毕。
这个函数异常复杂,建议多调试几次源代码,但是这个 configure_filtergraph()
函数又封装得特别好,有时候对 ffmpeg.exe
二次开发,你甚至可以不去理解configure_filtergraph()
的内部实现,只需要它执行完之后,输入流绑定的 InputFilter
跟 输出流绑定的 OutFilter
都配置完成了。
你只需要把 AVFrame
往 InputFilter
丢,然后从 OutFilter
读 AVFrame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