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decision tree)(二)——剪枝

决策树(decision tree)(二)——剪枝

**注:本博客为周志华《机器学习》读书笔记,虽然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但是其中仍然有大量文字摘自周老师的《机器学习》书。
决策树系列博客:

  1. 决策树(一)——构造决策树
  2. 决策树(二)——剪枝
  3. 决策树(decision tree)(三)——连续值处理
  4. 决策树(四)缺失值处理

前面在决策树(decision tree)(一)中介绍了几种对结点划分的方法(信息增益、信息增益率、基尼指数),在这篇博客里主要介绍剪枝,即;

  1. 预剪枝(pre-pruning)
  2. 后剪枝(post-pruning)

首先剪枝(pruning)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决策树模型的过拟合。因为决策树算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的正确的分类训练样本,不停地对结点进行划分,因此这会导致整棵树的分支过多,也就导致了过拟合。决策树的剪枝策略最基本的有两种:预剪枝(pre-pruning)和后剪枝(post-pruning):

  • 预剪枝(pre-pruning)预剪枝就是在构造决策树的过程中,先对每个结点在划分前进行估计,若果当前结点的划分不能带来决策树模型泛华性能的提升,则不对当前结点进行划分并且将当前结点标记为叶结点。
  • 后剪枝(post-pruning):后剪枝就是先把整颗决策树构造完毕,然后自底向上的对非叶结点进行考察,若将该结点对应的子树换为叶结点能够带来泛华性能的提升,则把该子树替换为叶结点。

一、预剪枝(pre-pruning)
        关于预剪枝(pre-pruning)的基本概念,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下面就直接举个例子来看看预剪枝(pre-pruning)是怎样操作的。数据集为(图片来自西瓜书):

这个数据集根据信息增益可以构造出一颗未剪枝的决策树(图片来自西瓜书):

下面来看下具体的构造过程:
前面博客(决策树(一))讲过用信息增益怎么构造决策树,这边还是用信息增益构造决策树,先来计算出所有特征的信息增益值:

因为色泽脐部的信息增益值最大,所以从这两个中随机挑选一个,这里选择脐部来对数据集进行划分,这会产生三个分支,如下图所示:

但是因为是预剪枝,所以要判断是否应该进行这个划分,判断的标准就是看划分前后的泛华性能是否有提升,也就是如果划分后泛华性能有提升,则划分;否则,不划分。 下面来看看是否要用脐部进行划分,划分前:所有样本都在根节点,把该结点标记为叶结点,其类别标记为训练集中样本数量最多的类别,因此标记为好瓜,然后用验证集对其性能评估,可以看出样本{4,5,8}被正确分类,其他被错误分类,因此精度为43.9%。划分后: 划分后的的决策树为:

则验证集在这颗决策树上的精度为:5/7 = 71.4% > 42.9%。因此,用 脐部 进行划分。
        接下来,决策树算法对结点 (2) 进行划分,再次使用信息增益挑选出值最大的那个特征,这里我就不算了,计算方法和上面类似,信息增益值最大的那个特征是“色泽”,则使用“色泽”划分后决策树为:

但到底该不该划分这个结点,还是要用验证集进行计算,可以看到划分后,精度为:4/7=0.571<0.714,因此,预剪枝策略将禁止划分结点 (2) 。对于结点 (3) 最优的属性为“根蒂”,划分后验证集精度仍为71.4%,因此这个划分不能提升验证集精度,所以预剪枝将禁止结点 (3) 划分。对于结点 (4) ,其所含训练样本已属于同一类,所以不再进行划分。
        所以基于预剪枝策略生成的最终的决策树为:

总结: 对比未剪枝的决策树和经过预剪枝的决策树可以看出:预剪枝使得决策树的很多分支都没有“展开”,这不仅降低了过拟合的风险,还显著减少了决策树的训练时间开销和测试时间开销。但是,另一方面,因为预剪枝是基于“贪心”的,所以,虽然当前划分不能提升泛华性能,但是基于该划分的后续划分却有可能导致性能提升,因此预剪枝决策树有可能带来欠拟合的风险。

二、后剪枝(post-pruning)
        后剪枝就是先构造一颗完整的决策树,然后自底向上的对非叶结点进行考察,若将该结点对应的子树换为叶结点能够带来泛华性能的提升,则把该子树替换为叶结点。前面已经说过了,使用前面给出的训练集会生成一颗(未剪枝)决策树:

        后剪枝算法首先考察上图中的结点 (6),若将以其为根节点的子树删除,即相当于把结点 (6) 替换为叶结点,替换后的叶结点包括编号为{7,15}的训练样本,因此把该叶结点标记为“好瓜”(因为这里正负样本数量相等,所以随便标记一个类别),因此此时的决策树在验证集上的精度为57.1%(为剪枝的决策树为42.9%),所以后剪枝策略决定剪枝,剪枝后的决策树如下图所示:

        接着考察结点 5,同样的操作,把以其为根节点的子树替换为叶结点,替换后的叶结点包含编号为{6,7,15}的训练样本,根据“多数原则”把该叶结点标记为“好瓜”,测试的决策树精度认仍为57.1%,所以不进行剪枝。
        考察结点 2 ,和上述操作一样,不多说了,叶结点包含编号为{1,2,3,14}的训练样本,标记为“好瓜”,此时决策树在验证集上的精度为71.4%,因此,后剪枝策略决定剪枝。剪枝后的决策树为:

        接着考察结点 3 ,同样的操作,剪枝后的决策树在验证集上的精度为71.4%,没有提升,因此不剪枝;对于结点 1 ,剪枝后的决策树的精度为42.9%,精度下降,因此也不剪枝。
        因此,基于后剪枝策略生成的最终的决策树如上图所示,其在验证集上的精度为71.4%。

总结:对比预剪枝后剪枝,能够发现,后剪枝决策树通常比预剪枝决策树保留了更多的分支,一般情形下,后剪枝决策树的欠拟合风险小,泛华性能往往也要优于预剪枝决策树。但后剪枝过程是在构建完全决策树之后进行的,并且要自底向上的对树中的所有非叶结点进行逐一考察,因此其训练时间开销要比未剪枝决策树和预剪枝决策树都大得多。

参考文献
[1]: 周志华 《机器学习》





  • 118
    点赞
  • 48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37
    评论
快速决策树分类器是一种高效的机器学习算法,用于处理大规模数据集的分类问题。该分类器通过构建一颗决策树来对数据进行分类。它的快速性来自于采用了一些优化技巧。 首先,快速决策树分类器使用了一种高效的特征选择方法,即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可以评估一个特征对数据集的划分能力,选择具有最佳划分能力的特征作为当前节点的划分依据,从而减少了计算量。 其次,快速决策树分类器采用了剪枝技术,即在构建决策树的过程中,对叶节点进行剪枝,去掉那些没有显著提升分类准确度的叶节点。这样可以避免模型的过拟合,减少了决策树的复杂度。 此外,快速决策树分类器还使用了并行计算技术,可以将数据集划分成多个子集,同时在不同的处理器上进行计算,从而提高了分类器的处理速度。 快速决策树分类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文本分类、图像分类、数据挖掘等领域。它的优势在于对大规模数据集的处理速度较快,且具有较好的分类准确度。但是,快速决策树分类器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对噪声数据敏感,对缺失值的处理能力较弱。 总之,快速决策树分类器是一种高效的分类算法,通过特征选择、剪枝和并行计算等技术优化了分类效率。它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表现优异,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评论 37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