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的丰盛与单一

——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有感
这里写图片描述

如鲍德里亚所言,我们处在一个空前丰盛的世界,被不断增长的物包围,丰盛的物,丰盛的欲望,丰盛的消费。我们处在一个无比多样化的世界,多样化的选择,多样化的满足。这一切正符合人类的需求,舒适,便捷,新奇,又愉悦。可是这些选择是否真的是人们所需,人们真的按照自由意志做出选择,而这些所谓的满足真的给人类带来了幸福么?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如果将参差多态理解为人类选择的自由和多样。那么当你仔细观察这个世界,你会察觉到丰盛的姿态下,实则涌动着一股异常强大的趋同化暗势力。它创建了一个巨大的标签库,给每个人打上标签,然后让被洗脑之后的人们根据打上的标签,心甘情愿地在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物的洪流中,尽可能多地打捞,堆砌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高声歌唱着朝一致的方向行进,看着周身堆砌的物,自以为满足,却深藏着忧虑。

  • 个性化的骗局

里斯曼说:“今天最需求的,既不是机器,也不是财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种个性”。因此,为了追求个性,时尚达人需要穿上当季最潮流服饰,篮球运动的狂热粉丝需要购买明星同款昂贵球鞋,气质白领要背奢侈品包包,优雅阔太要四处旅行,享受顶级保养,霸道总裁要开私人订制限量款豪车,社交达人要给自己打上最鲜明的标签,然后不遗余力的彰显与之对应的魅力。

个体有进行自我区分的需求,人们追求名望,追求自我与其他个体的差异,希望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可是,纵观周围,再想到自我,我们追求个性的方式是不是太依托于外物了。即使不拥有上述的一切,我们依然是我们自己,独特的个体,我们决定消费的物,而不是被它们定义和重构,这些物不是必需品,是附属品,是衍生品。

在《消费社会》中,生来我们就已经是“个性化”了的,然而人们在寻找自我独特性的行为本身中,根据某些普遍范例以及它们的编码相互类同了。被置于个体符号之下的独特性/类同性模式并非主要的,基础的逻辑是基于编码符号之下的区分/个性化逻辑。由消费,由生产决定的区分系统的功能远远超过人们对名望需求的满足,这一系统并不依靠人们之间的真实差别,它取消了每个人本来的内容,本来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可作为区分符号进行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差异形式。

如今的“个性化”,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被消费的个性化”,差异(如服装,意识形态,甚至性别)在一个广阔的消费团体内部互相交换着。而同样的,一个团体则指的是共同拥有同样的编码、分享那些与另外其他团体有所不同的那些同样的符号的团体。鲍德里亚用符号消费理论为我们揭示了消费社会消费至上的本质。我们所追求的个性化,是更贴近本质的个性化,还是现代消费所抛出的一系列符号中,硬生生的捡出一堆。这种由区分系统决定,被差异化生产绑架了的个性化,我认识本质上是一种趋同化的表现,因为标签的获得要比本质上的改变容易得太多。

  • 娱乐休闲方式的单一

可以说,相比过去,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无疑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了,去影院看各种精彩的电影,去世界各地旅游,各种室内或者户外运动,漫展,画展,演唱会,游乐园,KTV,时装店等等,仔细一想,似乎绝大部分的娱乐休闲实际上都是一种消费,如果你很有钱,相信你能享受到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娱乐休闲项目。可以说消费占据了绝大部分人绝大部分的娱乐生活。

人们辛苦工作,换取天底下安逸的一隅,换取更多新鲜美好的体验,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可是我们是不是要反思,我们拿着辛苦所得汲汲以求的是我们自己想要的,还是这个消费社会预谋给我们的放松和快乐。我觉得,通过消费获得的“快乐”,是千篇一律的快乐,是压力之下的发泄和快感的获得。

拿中国的普通年轻民众来讲,大部分人一周辛苦工作五天,周末放松。如果进行一份问卷调查他们的休闲方式,我相信高票回答肯定会有如下几项,看电影,逛街,旅游。现在人们趋之若鹜的大型商场,集购物娱乐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场所,统治了很多人的休闲时间。鲍德里亚称其为丰富与盘算的综合。在这一场所,消费的目的被悄悄隐藏,文化成为了陪衬,成为全套消费资料中的一个成分,我们处于消费控制生活的境地,在这里,所有的活动都以相同的组合方式呈现,满足的脉络被提前勾画出来。所有日常生活中滋生出来的焦虑等复杂情愫,在这种一致的场所中被揉碎,混合,然后调节成触手可及的快乐。

《消费社会》这样描述这种娱乐生活,“在如此统一了的生活内容里,在这篇无所不包的文摘里,不可能在有什么感觉:产生的梦幻、诗意和感觉的东西。即重大的搬迁与浓缩形式,建立在不同成分相互间有机连接基础之上的比喻和矛盾的重大意象,是不可能再存在的了。相同成分的永久性替代将特立独行,不再具有象征功能。”潜意识里,我们或多或少的有所觉察,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并没有精力去主动躲避这种裹挟。在人造春天的氛围中浸淫久了,冬天的感觉就会被遗忘了,总是这是人造的春天。

  • 美的统一标准

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崇尚美,追求美是人的本能。过去,我们定义一个人美,是指他(她)健康,自然,浑然天成,惊为天人的气质。现如今标准大体不变,受时代地域限制,各有调整。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求美的途径开始越来越多样化,整容手术的风靡,化妆品业的长盛不衰,健身产业的日益完善等等。美的标准受历史,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消费作为经济因素的代表对美的标准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中国清一色的网红脸,黑人女性的艰难漂白之旅,韩国整容技术的神话,日本化妆技术的传奇,男性疯狂健身,像女性一样开始保养自己的皮肤。女性克服恐惧在自己的身体部位动刀,小心翼翼地在脸上涂抹一层又一层的化学物质,而男人们也开始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形象,从而提高自己的吸引力。人们朝着美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甚至陷入疯狂的地步,并努力对自己说我在变得更好,一切都是值得的。表面上看,男女双方是取悦自己,实际上是在取悦他人,因为美越来越成其为一种资本,而身体是最好的消费品。

人们对美的标准的定义越来越一致化,开始对更复杂的美不屑一顾,因为这种简单的,表层的美不仅能作为交换物,立竿见影地发挥它的功用性。美的获得变得容易,美可以量产,从护理用品,到饮食制度,到健身实践,从营养学,到卫生保健学,到医疗学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消费可以控制的领地。消费利用着一切,并诱导着一切。

  • 与单一的抗衡

我认为,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在丰盛的掩盖之下,朝着实则一致的方向褪化。如何解释这一实质,也许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可以作为一种参考。该理论以一种充满悲剧性的批判性视角试图揭露现代消费的本质特征,认为消费是一种与他人沟通的符号,消费与生产之间没有本质区别,现代消费的原则与目的并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而是一种受控于生产者并被制度化的强加于消费者的义务。在差异化的再生产驱使下,消费者在无意识中被迫卷入了一个无止境的破坏与浪费过程。

我无法判断鲍德里亚这一理论是否与这个消费社会的本质完全吻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理论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消费社会提供有化时代意义的理论视角,在阅读其理论著作的时候,你会觉得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普遍的现象和模糊的感受,被其犀利又精彩的文字一击而中。然而,我并不悲观的认为,这种“丰盛”的大势会在任何时候携裹任何一个人朝着实则单一的世界不可逆的行进。正如鲍德里亚所说,消费者处于生产者的操纵之下,所欲求的对象并不针对某个特定的物,而只针对被生产者不断制造出来的差异。所以,关键是生产者在这些物上附加了一个个符号,附加了让我们的欲求生根发芽的催化剂,他操纵的实际是我们的欲求。可是人的欲求除了为和他人进行差异化而产生的物质欲,是不是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比如,现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新的生活理念,如强调所谓的断舍离,强调精简生活,强调感受自然,追求自由等等,可能一些理念的深层次驱动力依然是为了彰显和他人的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很多人实质上更注重享受,体验和内心深处的感受,这种精神上的欲求在人的后半段人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种欲求是和大众消费社会对人生活的控制是相违抗的。比起鲍德里亚描述的这样一个充满了“浪费”,“破坏”,和“无欲的荡尽”的陷入恶性循环的悲剧性社会,我更愿意相信,人类欲求的多样化和消费势力的抗衡会带领我们走向一个真正多元化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J]. 译, 南京: 南京大学, 2000.
[2] 王岳川. 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39(4): 31-39.
[3] 山崎正和. 柔らかい個人主義の誕生[M]. 中央公論社, 1984.
[4] 郑红娥. 消费社会理论反思[J]. 南京社会科学, 2006 (7): 95-101.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