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的表取长度可以通过 # 或 table.getn( table ) 来得到。
table t 的长度被定义成一个整数下标 n 。
它满足 t[n] 不是 nil 而 t[n+1] 为 nil; 此外,如果 t[1] 为 nil ,n 就可能是零。
对于常规的数组,里面从 1 到 n 放着一些非空的值的时候, 它的长度就精确的为 n,即最后一个值的下标。
local t = {1, 2, 96}
print( #t ) == 3
local t2 = {1, 2, a = 3, 4}
print( #t2 ) == 3
local t3 = {1, 2, {a = 3}}
print( #t3 ) == 3
t2 不是一个简单的table,它混合了列表(list)和记录(record)两种风格,表中,a = 3是record风格,record风格的record是不作为外表的长度计算。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函数,跟其他面向对象语言一样,函数是不记为内部变量的。
t3 的长度是3,表嵌套表,嵌套表也是元素。
如果数组有一个“空洞” (就是说,nil 值被夹在非空值之间), 那么 #t 可能是指向任何一个是 nil 值的前一个位置的下标 (就是说,任何一个nil 值都有可能被当成数组的结束),如下
local t = {1, nil} ==1
local t2 = {1,nil,2} ==3
local t3 = {1,nil,2,nil} ==1
local t4 = {1,nil,2,nil,3} ==5
local t5 = {1,nil,2,nil,3,nil} ==3
很乱,而且没规律,所以记住:不要在 table 中使用 nil 值,要删除元素请用 remove,不要置空用 nil 去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