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开发,从开发板到产品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嵌入式开发的产品流程

以独立、从头开发一个产品,以卖钱为目的的公司举例,并假设全部流程和人员都在一个公司内完成。不考虑学校的各种实验、比赛、毕设或者基于个人兴趣等实践。不考虑在公版硬件和模具上开发,不考虑部分工作外包。

一个公司无论大小,人员多少,是否有专设的部门,以下工作流程或者人员是不能少的(也许人员方面会有重叠,比如既做需求又写代码):
1. 市场、销售人员调研市场,收集需求,反馈给产品部门;
2. 产品工程师设计产品,提出详细的需求;
3. 相关人员对产品需求进行评审,从可行性、实现难度、时间周期、成本、市场预期等方面提出意见,可能有多轮评审,决定是否对这个产品立项。评审可以通过开会、面对面讨论、邮件讨论等方式进行。
4. 项目立项后,指定项目经理,以及项目组成员,成员组成一般有:
产品工程师:向其他成员解释需求细则,需求需要变更时最终决策者;
硬件工程师:芯片方案选型、电路图绘制;
软件工程师:各个层次软件实现;
结构工程师:产品除电路板外各个部件、外壳设计,怎么卡到一起的;
工业设计工程师:产品整体造型、色彩、强度等等,用什么材料,光的还是磨砂的,等等;
测试工程师:跌落、扭曲、使用寿命、放电、磁场、各种温度湿度条件,软件功能,软件稳定性等;
美工人员:软件实现中需要的各种图片,开机logo,软件界面,主题等;
数据内容负责人:产品需要的数据或者内置的数据文件的搜集、整理、制作,如图片、音乐、视频、电子书等;
外包装设计人员:纸盒、礼品袋等;
文案负责人:包装上的说明,广告语,网站上的产品介绍文案。

芯片方案选型结束后,软件工程师可以选择使用开发板或者芯片原厂提供的参考板,或者等待硬件工程师自己开发新硬件,进行前期关键技术点开发验证。

现在有的人玩嵌入式,纯粹就是用开发板来做设备(注意是设备而不是产品)。就像你说的直接把开发板放到四轴飞行器上,三四年前就看到有人这么干了。(纯粹是自己DIY的,用着玩的)

但在产品开发上,工程师一般不会使用开发板。而是直接根据芯片DATASHEET,以及过往的设计经验直接设计出最小电路及其外扩电路(就是自己做个电路板出来)。
开发板其实就是一个MCU的最小电路外加部分外设功能电路(如串口、以太网等)。目的是让初学该MCU芯片的人能迅速掌握其芯片原理和使用方法,或者是简单的用开发板来验证一下MCU芯片的IO和外扩电路的接口情况是否能满足系统要求,或是验证一下程序的可行性。
一旦验证了工程师自己设计的外接扩展电路/程序的可行性后,将重新设计一款PCB电路。然后是去投板打样,另外买一颗同样的芯片焊到自己设计的的PCB样板上,把程序烧进去。而不是把开发板上的芯片弄下来

PS,一般要自己做PCB的话,都不会去买开发板来做前期验证的事情,因为网上就能找到大把的芯片最小电路图,自己画一个焊一个就是了,没必要买开发板。
我做这么久51系列/PIC系列/TIdsp2xxx系列/ARM系列等芯片都用过一些,没用过开发板。只因FPGA芯片是BGA封装,没有机器焊接才买了块Altera的开发板。

开发板或者参考板上的外设和接口,跟产品的需求比起来,或者多了,或者少了。基于成本和开发周期的考虑,一般都需要硬件工程师重新设计新的电路板。但也不排除开发板或者参考板跟目标产品硬件很接近,或者需要尽快验证尽快开发完成上市,直接使用开发板或者参考板硬件。

工作中:

硬件、结构、工业设计需要密切配合,以避免电路板和外壳装不到一起,不能严丝合缝,螺丝孔错位等问题。

硬件、软件需要密切配合,调试驱动。

软件、美工、数据、测试需要配合好。

开发到一定阶段,会进行各兵种阅兵彩排,来一次小批量的工程样机,验证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依据工程样机的质量,可能会在正式生产之前再进行一两次数量稍大点的试产。最后,在硬件、结构、工业设计没有大的问题,软件需求基本实现和稳定,剩余问题可以通过方便的软件升级后续解决的情况下,就可以提交到流水线上安排批量生产了。

  • 1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