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公司里,形式主义似乎成了一种“文化”。
每天的工作日程被各种会议填满,PPT成了汇报工作的标配,甚至连喊口号都成了团队建设的“仪式感”。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形式背后,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据新浪科技消息,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近日在内部签发了《关于简化工作方式的要求》的文件。
该文件显示,美的要求美的全员简化工作方式,“任何不以用户为中心、不以业务为中心、不以一线为中心,不产生价值,不增加收入的工作都属于表演式工作,需要全员果断简化,把节约的时间去做对用户有价值的事。”
具体要求包括:
美的内部沟通严禁PPT,含工作沟通、总结规划、述职、答辩、评优等(除技术方案、财务通报、集团和事业群/部年会外,其他如用PPT,要求白底黑色几行字一页以内);
严禁让他人代写材料,自己的材料自己写(含董事长、总裁);
严禁下班时间开会、形式主义加班;
减少微信群,严禁各类喊口号,严禁微信群内举拳头等形式主义;
减少手工报表和作业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反思形式主义对效率和创新的侵蚀。这些举措挺好,我都支持。我们不妨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形式主义。
下面拟从几个方面谈一下。
会议:效率的杀手还是灵感的碰撞?
“今天开会了吗?”成了职场人的日常问候语。
大大小小的会议,有些是为了决策,有些是为了汇报,还有些是为了“开会而开会”。
当会议时间超过了实际工作时间,员工的创造力和执行力也被无休止的讨论消耗殆尽。
字节跳动的做法是:“能不开的会就不开,能用文档解决的问题绝不开会。” 他们提倡用飞书文档异步沟通,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把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
而美的集团则更进一步,董事长方洪波在内部明确要求:“严禁下班时间开会,杜绝形式主义加班。”
他强调,工作效率和实际成果才是衡量工作的核心标准,减少无意义的会议和加班,是对员工时间的尊重,也是对企业效率的提升。
其实,组织的协作是墒增过程, 多一个团队参加,沟通成本就增加。
一位一线TL一周的正式会议5-10个,哪有时间具体去写代码?
其次是会议的组织也很讲究,汇报这一类的会,主持人基本上不重要,领导问的问题,可能不是本次主义主题,但是也“值得” 展开讨论。
所以,要提升会议效率,还要控制会议时长、会议数量、设置好会议目标和控场。
PPT:内容为王还是形式至上?
在大公司里,PPT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
为了做一份“完美”的PPT,员工们花费大量时间调整字体、配色和动画效果,甚至比解决实际问题还要用心。
PPT的本质是传递信息,但在形式主义的驱使下,它却成了“包装”的代名词。
方洪波在内部文件中明确要求:“杜绝表演式工作,所有汇报材料必须由本人亲自撰写,包括董事长和总裁在内。”
这一个提法蛮革命的,听说过帮领导写周报这样的群。
本人亲自撰写,我觉得辩证看待。反而考验的是公司的数字化水平。如果一家公司的数字化水平不够,CEO想拿到财务收入数据,又想拿到业务数据,还要拿到对应的成本/支出数据,需要翻越好几个系统,甚至专门配置了一个BI团队取数,核对。 这个亲自撰写就挑战很大。因为会议之前,助理和一些老板可能就开了几次会来确认数据口径了。
一个务实的做法,亚马逊的《逆向领导力》 中强调每一件事都必须有一个完完全全的owner。叫这个owner来做事情汇报和核对就行了。这个时候各层级的老板就要开放心态了。。。。。。
口号:团队凝聚力还是自我感动?真正的团队凝聚力,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
方洪波提出:“减少微信群数量,优化沟通方式,避免因过多的线上沟通而浪费时间。” 这种做法让团队的沟通更加高效,也让员工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实际工作。
我个人其实比较讨厌喊口号。喊口号有用,比如誓师大会,比如需要一种情绪影响的时候。
但是日常工作应该是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不只是老板看到了,你就解决。媚上者,必欺下。
形式主义的背后:安全感还是责任转移?
形式主义之所以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通过开会、做PPT、喊口号,大家可以证明自己“在做事”。但这种安全感往往是虚假的,它掩盖了真正的问题,也让责任被层层稀释。
方洪波在1月10日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以简化促增长,以自我颠覆直面挑战。” 这一理念不仅是对形式主义的反思,更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
敲中后台团队的警钟
中后台团队,按照“”不以一线为中心,不产生价值,不增加收入的工作都属于表演式工作“ 的标准是比较尴尬,也是无奈的。
中后台的客户是谁?识别用户蛮重要的,理论上,前台部门并不是你的客户,而是合作伙伴,一起去服务外部客户。
这里面有一个站位问题,要走出去,又不要越位。不走出去,做不出价值感。“越位” ,前端业务不待见,也很难做得好。
对于中间件团队尤其是做研发工具,流程工具的团队而言,他的客户就是内部使用者。间接找外部业务, 实在太远。
而且他们做的是商业无关的支撑工作。 而财务、法务都和商业有关,尤其财务,就是商业的下半身。
组织的革新,包括负责人轮值常规化是一个解法,所谓流水不腐。
警惕自我感动“YY创新”,一单组织比较僵化,就变成一块块的“独立王国”。
一个总监带着100人,大搞建设3年,内部信息化完成了,不需要那么多人。
这个时候往往会去想要不要把这个东东拿出去卖,搞“科技输出”。9成9 ,都是为了汇报,为了把人留在自己手中。
马斯克“第一性原理” 有一个白痴指数的概念。
大概也是是一个产品,从原材料成本到最终商品定价进行核算,如果定价很高,比如是成本综合的10倍,说明白痴指数很高,说明这个产品的优化空间很大。
同样的,其实组织上也可以有一个“创新溢出”指数,你去创新了,说明这些人是溢出了。
那么要好好review 这个创新是伪创新/瞎创新,还是真创新。
真创新给观察期,良性的就组织独立做。伪创新,则审视老业务,做得好的表扬,然后这个团队刚好可以安排去做新的事情。
需求吞吐率,可以衡量业务功能满足情况,满足得好,自然就会走向“创新溢出”。
太阳底下无新事,天下苦形式主义久矣!有罗刹国闻中土讨论“形式主义”很火热,遂成立“整治形式主义办公室”。。。。。。
联系军哥,可在后台回复:陪伴群。
近期好文
福利:+ jianghu10002领取IP起盘手册
PS:推荐右军专栏《20年职业50个思考与洞察》
右军
20w公众号主理人
IP定位企业服务专家
付费学员超3000+
微信号|jianghu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