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据说与晁补之有着深厚的渊源。由于她的父亲李格非与晁补之不仅同出师门,还是山东老乡,并且都曾在太学任教,两人私交甚笃,常在一起谈诗饮酒,畅叙文心。
在这样的交往中,晁补之认识了年幼的李清照,并对她的才情极为欣赏。而李清照对这位长辈也怀有深深的敬意。虽然她未曾正式拜入晁补之门下,但从其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来看,显然深受晁补之影响。
在那篇著名的《词论》中,李清照点评当时诸多词坛大家,直言不讳地指摘苏轼、晏殊、欧阳修等人的不足,唯独对晁补之只字未提。细读此文便可发现,她的许多词学观点竟与晁补之早年所写的《评本朝乐章》惊人相似。晁补之强调“音律谐婉,语言圆润”,而这一点正是李清照词作的重要特征。因此可以说,晁补之不仅是她的知音,更是她在词学上的引路人。
再看二人的词作风格,更是可见一脉相承:
晁补之曾写:
“最尤以柔柯,切黄昏,这一点愁须共花同胜。”
李清照则有: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晁补之又写道:
“为何事,年年春恨?问花,花应会得。”
李清照回应般地写下: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乍一看,两人的词句情感相通、意境相融,仿佛是跨越师生的一场心灵对话。然而,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终究在学习中不断超越,最终自成一家,名垂青史。
这或许正是作为知音与老师的晁补之最为欣慰之事——他的思想被一位聪慧晚辈继承并发扬光大,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