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科学的基础:物理学?逻辑学?数学?……

物理学是不是所有科学的基础?

答 1

岳耀

鲁汶大学 工程学博士

在某种意义上,物理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但我既然说了是“在某种意义上”,我的意思就是“基础”这个词的含义并不明确,它可以指向不同的东西。

说物理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这里的基础是还原论意义上的。比如我们要研究生物,发现如果要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那么生物的基础是化学,进一步深入会发现化学的基础是物理学。这是很自然的结果,因为所有客观世界(严格的说应该叫经验世界)里的东西都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如果我们研究明白了基本粒子,进而研究明白了原子和分子,那进一步研究其他东西就只是推导和计算上的问题,只是这些推导和计算可能会复杂到无法完成。当然物理学也不一定非要从基本粒子开始,我们也可以描述宏观对象的物理规律为基础,通过研究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通过推导和计算来研究其他自然科学关注的复杂系统:只是在这里我们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那些推导和计算可能会复杂到无法完成。从还原论的角度来说,社会科学也可以归结为物理学,但是在目前的发展程度下,这在实际使用上,是基本不可能的。

以上说明了“物理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这个论断在还原论上的合理性。但除了这种合理性,剩下的基本都是不合理性。我们只要看看大学里各个学科的课程设置就知道:学医学的以生物为基础,但不会学非常深入的生物知识,化学就比较少了,物理学基本就不怎么学了(一些交叉学科除外,如医学成像);学生物的,一般化学基础会学得多一些,物理就也学得比较少;学化学的,物理一般就会学得多一些了。我们也很少见到哪个人,为了学生物,先把现代物理学到精通,再在这个基础上把现代化学学到精通,最后再去学生物。虽然这条路看起来很“科学”,但对于学习生物,这恐怕不并是一条很好的路,因为在你学生物之前就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打基础,等你再把生物学好再去研究生物的时候,你的大脑已经不是那么年轻,创造力可能也降低了。况且,在那条路上,你可能早就把兴趣转向物理或化学了。

这看起来就有点儿奇怪:如果医学的基础是生物,生物的基础是化学,化学的基础是物理,那学医学的人不精通物理,那不是没打好基础吗?这样怎么能够学好医学呢?所以,此基础非彼基础。科学从伽利略、牛顿那个年代就被建立起来。牛顿虽然连原子都不知道,但他做的有关自然科学的工作到现在也仍然是科学的。林奈对物理学的了解就更少了,但是他做的也是科学。因此,一个东西是不是科学,并不取决于它能不能被还原为物理学,而是它符不符合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要求,就连物理学自己也是这样。科学从本质来说是构建一套模型:这套模型本身应该是在逻辑上自洽的;这套模型负责领域内纷繁复杂的现象应该被归结为一组简洁的原理;使用这套模型得到的结论,至少是很大一部分结论,应该是可以被用观察、实验和测量等方法验证的,并在验证中得到与理论相符合的结论;如果存在量化的问题,应该用数学公式来精确表述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至于逻辑和数学,虽然可以被物理学所用,但并不是物理学的奴隶:它们对应人更底层的思维方式,可以被运用在更广泛的范围中。这就像人的手虽然可以用来摘苹果,但人的手并不是为了摘苹果而生的。学很多学科不需要学物理学,但没有什么学科不要求学的人有逻辑思维的能力,凡是需要量化的学科都要求学的人有(就这门学科而言)基本的数学能力。

所以,虽然还原论是一种讨论基础的角度,也是一种具有合理性的角度,但是科学研究中一般只有限地运用还原论,即把这个学科的问题归结到这个学科的基础上就可以了,而不是不停地往前归结。事实上,不停地往前归结不仅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性,而且会带来更大的问题。比如我们一直归结,归结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你再继续向前问:基本粒子到底是什么?这种问题基本没有人能回答你。物理规律也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现象中的诸多规律归结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目前来看最本质的原理,但是然后呢?如果你继续去问那目前来看最本质的原理的本质是什么,那也没有人能回答你。这条还原论之路可以把所有问题引向混沌和虚无。所以,我们在除了哲学之外的所有学科里,所用的只是有限还原论,而不是绝对还原论。否则,除了物理学,其他科学学科就都不存在了。而这种有限还原论,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当然,科学必须要有还原论的成份:科学必须把复杂的现象归结为越少越好的几个原理,而不能把复杂的现象归结为数目比所有现象总数还要多的原理。

除了还原论之外,另一条路是跳出还原论那条逻辑链条,去考查逻辑链条本身:这才是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就是规定了一些标准,比如什么样的逻辑的推理会被认为是有效的推理,什么样的基础会被认为是有效的基础,什么样的结论才会被认为是有效的结论,理论结果和实验观测怎样才算符合,什么样的统计才是显著的,等等。在这套标准之下,逻辑推理中的点和线都被夯实到牢固无比的程度,包括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要完全吻合。这事实上不仅仅是科学的方法,也是重建哲学之路。

发布于 2020-11-13 23:07

答 2

大青蛙

一个不想跨界的跨科人兼政治控

不是,最基础的是逻辑学。 至于为什么很多人都误以为是“物理学”,估计主要原因是多数人不懂哲学的基本原则,被“物理主义”这个词误导了。

估计很多人讲不清楚这个事情,所以我首先讲一下“物理主义”。物理主义并不是指物理学,而是指物理和现代物理学研究中所带有的某些立场、态度、方法论和研究思路等在科学研究中共通的属性。也就是说,物理主义的规则不仅存在于物理学里,也存在于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中。实际上它是哲学层面的问题。至于其为什么拿物理来命名,估计就是物理相对于其他自然科学来说的“原初”地位,譬如搞材料化学的人玩到最后,出现了自己实际变成搞物理学的奇葩现象(化学的研究对象微观到一定层次后就属于物理了)。但这类现象只在自然科学中有效,而且它也不代表物理主义的内容等价于物理学的内容。按照传统,物理主义的内容属于哲学范畴,而哲学从来不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不能拿物理学来代替物理主义,更不能把物理学中的“物理”视为物理主义这个词的前缀。

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未来不会止步于自然领域,还要涉及其他领域,如人类思维、认知领域、心理学领域。而物理主义涉及的哲学方法确实能指导这些领域的研究。但这和物理学不是一回事,物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和这些领域没有交集,更没有能力指导和代替哲学研究。

把物理主义的哲学内涵误认为物理学,实际上反映了哲学的天生缺陷一一语言问题。自然语言并不完美,由于很难抽象出一个合适的概念,因此人类设计出“物理主义”这种容易引起误导的情况并不罕见。同时,最新的哲学知识在中国也没有普及。现在的中国人只知道西哲的那些陈词滥调,却不知道哲学入门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就是语言分析,辨析比较概念的“本体”,不被混乱的语言“形式”所欺骗。学习分析哲学已经是讨论哲学的必须前提了。

因此把物理学误认为是科学的基础,只是一个老套的望文生义罢了。

其次,言归正传说一下所有科学的真正基础——逻辑学

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有一个载体层,也就是符号层次。譬如自然语言、数学、图案、音乐形式等等。符号负责建立描述工具与我们描述对象的映射关系。如果没有符号,那么任何生物都不可能实现信息表达,更不可能实现对物理世界的记录和描述。因此形式系统的作用非常特殊,而逻辑学决定了这些符号形式的基础规则。

在符号形式之上,也就是以语文、数学等等信息载体为基础建立起物理、化学、生物、政治、法律等等具体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逻辑学也适用于具体的学科。

在具体学科之上还有各类交叉和细分学科,逻辑学一样适用。

这里有一个前沿的事情需要解释。目前我们正处于数学形式完成公理体系建构,语言形式却没有完全逻辑化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说,在符号载体层,逻辑学作为科学的工具体系网络,还没有完全实现对所有形式工具的解读。现在只确立了数学的地位,但对人类最重要的形式系统一一语言的逻辑化解析还没有完成。研究自然语言的这个过程也会如当年改造数学规范、创造数学公理体系和确立数学对于科学的地位一样,需要漫长的时间。未来完成对自然语言的解构后,将打通语言和数学的基本用法,并将日常语言的用法像纳入数学体系一样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地位可能会和数学平起平坐。同时,科学的定义将正式固定下来,并彻底取代哲学成为人类唯一的现行知识体系,还能统一对自然科学和绝大部分人文学科的指导。

对,我的意思是说,科学的定义未来会有变化。未来对于科学来说,自然语言的逻辑被归整后,日常语言部分对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和数学一样关键(尤其是在人文社会学科这些严重依靠语言模型、很多建模过程的逻辑本质还说不清楚的学科,经济学等基本完成数学化的学科除外)。自然领域和人文领域的底层运作理论和基本方法论最后会趋于统一,哲学会从学术圈消失。

虽然自然语言不如数学清晰,它不像数学那样可以建立起本体和形式严谨契合的公理体系。但这不代表人类无法绕开形式工具的干扰,通过逻辑学的底层法则直接构建其语义的本体关系网络,形成类似于数学一般的本体层面的准公理系统。而这一契机的出现源于 20 世纪分析哲学的出现,它说清了符号形式系统的逻辑规则,指明了自然语言的逻辑本质,统一了所有形式系统(自然语言、数学、图案、音乐……)的底层逻辑规则。它将指导未来几百年人类对自然语言的逻辑解构,并领军科学队伍,使用更强的逻辑学方法夺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指导权。

继数学带领科学攻陷了自然领域之后,未来日常语言的公理系统将完成科学攻占人文领域的夙愿。我们目前已能窥见科学取代哲学并一统天下的结局。

编辑于 2020-11-19 03:45


学物理时是该遵循着物理学史的顺序来学吗?抑或是现在教科书式的顺序?

笠道梓

物理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物理学史的顺序和教科书式的顺序并不是冲突的,我想这里教科书式的顺序是指追求体系的教材写法。无论是遵循历史还是追求体系,对学习者来说都颇有助益。

以前我不理解为什么 Steven Weinberg 写的教材第一章总是介绍历史,为什么 Malcolm Longair 不研究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却依然热衷于撰写科学史著作。现在我理解了,历史记录了大量物理学研究的案例,它们同样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供有关研究而不只是理论的知识。

如果只是学习各种理论的内容,就很有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研究;就像如果只是学习哲学史而没有养成问题意识,就不知道什么是哲学。

如果了解 Michelson-Morley 实验早在狭义相对论诞生之前,了解人们做了各种验证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成正比的实验,了解古希腊和近代 “原子” 概念起源的不同,就会明白若是只靠纯粹思辨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不是实验事实,理论物理将很难取得成功。

如果了解摄影术和制镜工艺最初和天文观测无关,了解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只是两个无线电工程师的偶然发现,了解超导超级对撞机的夭折,就会明白商业、政治和军事因素都可能影响科学的发展。

如果了解对称性破缺最初是统计物理的概念,来自高能物理的重整化群最后被 Wilson 引入凝聚态物理再次取得了成功,了解宇宙线在没有加速器的年代里是重要的高能粒子源,了解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探索促成了科学在近代的复兴,就会明白不应形成鄙视链,凝聚态、高能和天体物理相辅相成。

此外,追本溯源去厘清一个理论概念或是想法的来龙去脉,无疑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它。

在阅读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的著名物理学家的原创论文时,我一次又一次地被他们的论文所展示出来的清晰易懂的内容折服。老实说,我发现阅读 Maxwell,Rayleigh,Einstein 等著名物理学家的论文要比看现代的一些教材要容易得多。在这些伟大的文献中,我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地表达出他们的思想和看法,正是由于他们对物理及用于描述它们的数学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我们应非常看重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中的基本定理和规律,因为它们将会引出物理学中的新视角和新发现。这些新发现无法通过任何捷径获得,因为假如有这种捷径,我们早就该有这些新发现了。这些新发现需要的是长期大量的辛勤工作,通过对这些定理不断进行实验,来不断丰富这些定理,直到这些丰富的定理能被世人所接受并赞扬。
 
——Malcolm Longair, Theoretical Concepts in Physics

当然,我们也需要追求体系的教材写法,比如 Landau 的《场论》。这本书展示了一个绝佳的范例:仅从几个假设出发的理论物理,能走多远,告诉我们多少?同时,它清晰地揭示了经典场论、电动力学、狭义和广义相对论间的紧密联系。

遵循历史的写法有助于我们理解理论如何形成发展,而追求体系的写法有助于我们理解理论的内在结构,感受到由基本假设和严密逻辑构建的物理理论的魅力。它们是互相补充的。

编辑于 2019-08-26 02:52


物理学的困顿:数学是现实的根基吗?

Brian Greene / 文

Sheldon / 编译

19 世纪中后期,麦克斯韦意识到光是一种电磁波。当时,他的方程组表明,光速应该是每秒 300000 千米左右。这与实验测量的结果十分接近,但麦克斯韦方程组遗留下了一个令人烦恼的小问题:每秒 300000 千米的速度,是相对于谁而言的呢?起初,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权宜之计。他们假设空间中充斥着一种看不见的物质,也就是 “以太”(aether),来充当那个无形的静止参照物。

直到 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科学家必须要更认真地来看待麦克斯韦方程组。如果麦克斯韦方程组里没有提到静止参照物,那就根本不需要静止参照物。爱因斯坦大胆宣称,光速就是每秒 300000 千米,相对于任何物体都是如此。具体细节只有历史学家才感兴趣,但我之所以提起这段往事,是为了强调一个更重要的观点:每个人都看到了麦克斯韦方程组背后的数学,但只有天才的爱因斯坦才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它。光速绝对不变的假设,让爱因斯坦实现了突破 —— 先提出了狭义相对论,颠覆了数百年来人们对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的理解;最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这种引力理论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宇宙的靠谱模型的基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源:fotopedia.com

只有天才的爱因斯坦,才毫无保留地接受了麦克斯韦方程组背后的数学,并由此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这个故事完美诠释了诺贝尔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的本意。他曾经写道:“我们的错误不在于把理论看得过于认真,而在于看得还不够认真。” 温伯格指的是宇宙学中的另一项重大突破 —— 由拉尔夫・阿尔珀(Ralph Alpher)、罗伯特・赫尔曼(Robert Herman)和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提出的预言,即宇宙中存在微波背景辐射,这是大爆炸的余辉。这个预言是广义相对论与基本热力学结合后直接就能够得出的推论。但直到又过了几十年,人们再次从理论上得出这个预言,然后又在机缘巧合之下被人观测到之后,微波背景辐射才得以名声大噪。

诚然,温伯格的看法必须要小心对待。尽管有太多已经证明与现实世界有关的数学方程是在他的桌子上得出的,但并不是说我们这些理论学家提出来的每一个方程都能达到温伯格的水准。没有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就贸然判断哪个数学方程值得认真对待,科学就变成艺术了。

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大师。在 1905 年提出狭义相对论之后的 10 年里,他精通了多个数学领域,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物理学家对这些数学理论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在摸索着写出广义相对论最终方程的过程中,爱因斯坦展示了举世罕见的技巧,将这些数学构想与物理直觉牢牢地融为了一体。几年后,1919 年的日食观测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关于星光弯曲的预言。爱因斯坦在得知这个消息时说,要是观测结果跟他的预言不一样,他 “会为亲爱的‘上帝’感到遗憾,因为理论肯定是正确的”。

当然,假如确凿的观测数据真的否定了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肯定会换一套说辞。不过,他的话生动体现了如下事实:一套数学方程通过条理清晰的内在逻辑、自身的美妙以及广泛应用的潜力,似乎完全能够反映真正的现实。几个世纪以来的发现已经提供了大量证据,表明数学有能力揭示世间万物不为人知的真相。正是在数学强有力的引领之下,物理学才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意义非凡的巨变。

然而,爱因斯坦对于他本人提出的数学方程,接受程度也是有限的。他并没有 “足够认真” 地看待他的广义相对论,不相信这个理论预言的黑洞,也不相信它预言的宇宙膨胀。其他物理学家对爱因斯坦方程的态度比他本人更加虔诚,他们的成就为随后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宇宙指明了方向。相反,爱因斯坦则把他生命的最后 20 多年献给了数学研究,满怀激情地为物理学的理论统一这个高尚目标而鞠躬尽瘁。回过头看,不得不承认,那些年里爱因斯坦对于他所身处的数学丛林过于执着,甚至有人会说过于盲目了。就连爱因斯坦有时也会错误判断,哪个方程值得认真对待,而哪个方程不必郑重其事。

量子力学为这一困境提供了另一个研究案例。1926 年,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写了他的那个关于量子波动如何演化的方程。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人们一直认为这个方程只跟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之类的微观物体有关。但是在 1957 年,休・艾弗雷特(Hugh Everett)扮演起了半个世纪以前爱因斯坦的角色:认真对待数学。艾弗雷特主张,薛定谔方程理应适用于一切事物,因为所有物质不论大小,都是由分子、原子和亚原子粒子构成的,而那些粒子全都遵从着薛定谔提出的概率法则。按照这种逻辑推演下来,不只是实验装置会遵从薛定谔方程,实验者亦是如此。艾弗雷特据此提出了他的量子 “多重宇宙” 观点 —— 按照这一观点,所有可能的结果在一系列数不胜数的平行世界中都真实发生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源:wordpress.com

薛定谔提出的方程,描述了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运动。艾弗雷特全盘接受了方程背后的数学,提出了量子 “多重宇宙” 的观点。

50 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不知道艾弗雷特的方法是对是错。但是,完完整整彻彻底底地认真看待量子论背后的数学,或许已经让他发现了科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启示。从那时开始,旨在帮助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现实世界的许多数学方程,都普遍引入了各种版本的多重宇宙。最为彻底的版本被称为 “终极多重宇宙”,认为一切在数学上自洽的可能宇宙都对应着一个真实存在的宇宙。认真到如此极致,数学就是现实

爱因斯坦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问题:宇宙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是不是仅仅因为其他宇宙不可能存在? 如果某些或者所有迫使我们考虑平行世界的数学被证明与现实世界有关,这个问题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非也!我们的宇宙并非唯一的可能。宇宙也可以是别的样子,而且其他宇宙确实可以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果真如此的话,给 “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寻求一个根本的解释,就是毫无意义的。统计概率或者纯属巧合将深深扎根到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当中,而这个宇宙将会是极为广袤的。

我不知道情况会不会变成这样。没有人知道结局。但是,只有勇敢面对我们的局限性,只有理性追求科学理论,哪怕是那些认真对待其中的数学时会将我们引入完全陌生领域的理论,我们才有机会揭露现实世界被隐藏起来的那片广阔天地。

本文节选自布莱恩・葛林(Brian Greene)的书《The Hidden Reality: parallel universes and the deep laws of the Cosmos》

编译自:《新科学家》,Physics crunch: Is mathematics the root of reality?

果壳科学人

本文来自果壳网


via: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