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不要再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

任正非:我们习惯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的格局、去揣测西方的意图

浪潮数据 2024 年 03 月 17 日 21:09 浙江

「某公司就是这样搞公共关系的。」
乍一听这句话,你是不是会想到一些灰色手段?公共关系这个词在日常语言中内涵丰富,人们常常借此意会到某些不能摆上台面的东西,却很少想到,公共关系处理其实是一家公司营造对外形象的重要手段,不管是面向政府、媒体,还是客户、大众消费者。
过去几年,华为经历了许多事,其形象也在国内外舆论中悄然改变。华为本着怎样的价值观经营公共关系?

分享一篇任正非的文章,仔细读来你能看出他对公共关系的深刻认知,也会更加理解华为当下的种种商业行为。如他所说,「未来我们要有领导世界的能力,现在就要有所准备。」任正非和华为的目标,一直很明确。

从人类文明的结晶中,找到解决世界问题的钥匙

—— 任正非在公共关系战略纲要汇报会上的讲话

2018 年 9 月 29 日

一、我们要解决在西方遇到的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西方的价值观,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理解他们。

公共关系纲要主要是要解决与西方的沟通问题。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很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日韩也还好一点,欧美很难。如果我们和西方价值观不一样,怎么进得去西方?那他们就会认为我们是在进攻,他们一定会把墙越筑越厚、越筑越高,我们的困难就越来越大。实事求是讲他们几千年形成的文明,不是我们小小的公司改造得了的,蚍蜉撼树谈何易。

我们这些年,都是采取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的格局、去揣测西方的意图。要对世界有充分的了解,必须站在西方的观念上理解西方。 电视片《大国崛起》(央视 2006 年出品的纪录片) 讲了一些道理,我们研究各国强盛的原因,要站在西方角度,去解释文明的兴衰。

几百年前,英国人把世界各地很多艺术品、杜鹃花…… 运回国,站在我们的角度,这是掠夺。但如果站在英国人角度上,他们不这样认为。他们不惜漂洋过海,冒着生死风浪,把一些艺术品甚至整个神庙,用木船运到英国,好好保存下来。

例如,津巴布韦维多利亚大瀑布,是戴维・利文斯敦发现的,他把它献给英国女王,并坚守在那儿几十年,防止有人开发破坏,想想那是百年前的蛮荒时代呀,要忍受多少痛苦,至少没有婚姻的幸福小康;把稀世珍宝的宝石献给女王,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永远没有共同语言,也就不可能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邓小平挖了一块洼地,低税制让外资进来,最后外国人相信了,然后忽地涌进来。看看现在中国社会的进步,谁会相信,三、四十年前,我们还是濒于饥饿,经济几乎崩溃的状态呢?美国今天也在挖一个洼地,减轻产业负担,土地肥沃了,有可能是美国百年振兴的根基。如果下一任总统不改变现在的税收政策,而是到处去沟通友好,与谁都握手,就把投资吸引过去,加上人工智能的应用,怎么会不崛起呢?

我们的公共关系工作现在应该不需要再去强调身份证明,能证明的差不多也都证明了。现在是要解决商业大环境的问题,就是要充分认识西方价值观,把华为价值观中和西方一致的部分讲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识。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并不完全接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技术、用人…… 方面,哪些是不能碰的,我们不接触就行了。我们坚持自己的自信,并不一定要示人。

二、学点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国际法律秩序及权力分配学……,从中找到解决世界问题的钥匙。

公共关系纲要中,哲学、历史、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都需要放进来,这些人类文明的结晶,会带着我们找到解决世界问题的钥匙。

在两千多年前西方出现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时代,中国也有孔、孟之道,但中国没有出过柏拉图。大家也假设过,如果出了一个「柏拉图」,中国又会怎么样呢?为什么呢?孔孟之道提倡「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向内收敛的;而西方哲学主张往外开放,开放了两千年,西方就称霸了世界。中华文明收敛的五千年中,国家没有分裂,是不是全因为孔孟之道儒家文化呢?中国的西面、南面是高山,北面是沙漠,东面是大海,因此形成了一个小的封闭环境,这样的地理环境与思想形成可能有很大关系。

你们想想,毕达哥拉斯原理、欧几里德几何是研究勾股定理中的原理、意义和探索,他们的研究是为什么,是朝向源头,是道的问题;我们的九章算术也是在研究勾股定理,是研究怎么用,怎么解决问题,是向内核发展,是术的问题。我们向下,西方向上,那么就成了一个价值的分水岭,我们就没发现微积分,没有微积分就没有工业的基础。 所以西方工业比我们发达。

一千多年前的欧洲还处于中世纪黑暗,GDP 每年增长不到 1‰,公元始的一千年内经济翻了一番。中国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文明已经非常发达,清明上河图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那为什么后来中国衰落,欧洲就崛起了?莎士比亚怎么会对欧洲文艺复兴产生这么大作用?我以前想不明白。我看拜伦的《唐璜》,怎么这个戏剧就触及到欧洲的思想解放呢?我看不懂,就问别人,别人说唐璜就是一个流氓,但冲开了宗教的禁锢;还有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我也不明白,怎么这就是文艺复兴呢?实际上,人本质上就是裸体的,厚厚的衣服穿上的是封建和宗教。 文艺复兴,就是恢复到原始自然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解放思想。莎士比亚的戏剧、米开朗基罗的雕塑…… 开启了文艺复兴,也就开启了欧洲的强盛之路。

三百多年前,俄罗斯彼得大帝派遣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技术,自己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去做木工,修船造船,回国后就兴办工厂,发展科研,改革军事。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期间,大量引进了西方的哲学、艺术、绘画等。俄罗斯绘画是写实的,写实和工业化是有关系的。中国绘画是写意的,写意可能和今天的人工智能、虚拟游戏有关系,但问题是,没有造就中国三百年前的强大。

一百多年前,美国马汉提出的「海权论」,推进了美国海军的彻底转型,使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国家。而我们从汉武大帝开始,就一直在征西,为了一个汗血宝马。汗血宝马的传代是靠母马,一个一个地生,不是靠公马播种,因此,两千年都没有形成强大的马队。我们忽略了海洋。当然,两千多年来为了守住边疆,我们的祖先牺牲了多少人。那时候去新疆戍边,带来的后果是永生永世不能再见妻儿,即使放探亲假,你也回不来,士兵靠步行走过沙漠的可能性能有多大?而且未必能马革裹尸还。我们看到前人的艰辛与伟大,也看到了我们的短视与不足。当我们不面向海洋,全球化就晚了几百年。我们到当代才重视海洋。

文明发展的历史能帮我们找到解决世界问题的钥匙。 我们从今天看昨天,容易找到轨迹,而当事人就迷,想不清楚。比如人种的繁殖和传播,据说智人起源于非洲,一百万年前走出非洲,迁移到欧亚大陆。跨大洋大洲,一定有人是划独木舟漂洋过海,想想海浪多大,有多少人葬身海底呀!可能一万条独木舟都不能有一条抵达。我曾经乘过十七万吨的游轮过赤道,恰遇风浪,我只能一直平躺在床上,思绪万千,朦胧中充满对先人无限的崇敬。

所以,你们要加强哲学、历史、社会学…… 的学习。你们可以不用看原著,看完也不一定抓得住重点,不如去看纪实片、讲座之类的视频,虽然不代表原著,但是学者把他自己的理解告诉你了,你多看几个学者,就明白了。也可以多看看西方有代表性的节目、演讲、辩论等,洞察西方最新的思想发展、思辨要点和社会心理变迁。再者,对同一个事件,中、西方媒体报道的方向、观点及引用事实与数据都可能是不同的,只有经常学习西方文章,我们才能理解这种差异,拉近东、西方思维上的距离,把信息沟通好,把问题处理好。

公共关系每年也可以招聘一些在西方留学的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 的博士、硕士,就像财经体系一样,放到非洲等艰苦地区进行锤炼,两三年后就开始循环,十年以后,队伍的长期迭代就基本解决了。

三、基础研究突破正在结构性深化,我们还没有被产业认同,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好。

华为过去 30 年的发展,不仅得益于中国开放改革的环境,也受益于全球化的产业环境。

90 年代之前,全球电子工业是以日本为中心,70、80 年代日本电子产品风靡全世界,但它用的是模拟电路,当时运算放大器的生产很难,成品率很低,成本高。

90 年代美国数字技术兴起,开启新一轮电子工业革命,全球化电子工业开始起飞。中国开放改革,恰好跟上了这个时代,但俄罗斯进行的不是电子工业革命,而是政治革命,错过了这个产业周期,就被边缘化出去了。我们这只「小麻雀」正好出窝,一步步跟随,刚好每一步都踩在鼓点上,直到今天我们才刚刚走到了起跑线。

正是因为我们的出身不好(民营企业),才使得我们更加努力,我们才会更加有希望。我们不被个别西方国家认同,不要埋怨,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好。

有人说「百年基础研究的红利基本消耗完了,现在是存量竞争」,我不认同。这个时代,正从管道转向平台化;平台逐步云化;私有云、小公有云逐步成为一个全球化大云;云开始逐步的智能,到万物智能,这中间需要多少的理论突破呀!**基础研究突破所带来的红利并没有消耗完,而是正处于结构性深化之中。**即使改造存量,也不是用鲁班师傅的方法。

亚马逊模式对世界的颠覆太厉害了,他们在科技汇聚上的能力是很强的。再比如 NASA 的改革,马斯克发射了一个重载火箭,这么大推力的火箭,这些都不是我们能比拟的。所以,我们要宽容探索创新的科学家。

**存量改造永远是最重大的机会,但只有突破了才有改造存量的可能性。**中国的高铁、轮船为什么做得好?所谓核心技术都在别人手里面,但我们不停地造造造,外国就造不出来了,因为我们的核心技术是总体集成,总体集成本身也是核心能力。高铁与普铁是有根本区别的,普铁速度慢,是轨道基座建在土地上的,用道砟来调平;高铁的轨道基座是建在岩石上的,桩打下去几十米,容不得半点波动。高铁工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走「合作共赢」的道路,任何一个技术只有一个国家掌握,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造大轮船,主要靠焊工。华尔街有几个人愿意脱了西服做焊工?钢板焊工、钳工是中国造船的基本力量。现在是我们的小镇美女上飞机,小镇男儿去做焊工,我们有足够的男儿,经过训练,我们就有做大轮船的集成力量,这也是核心能力呀!各有所长,互补互助。

我们重新构想一下,其实我们这么多年都是跟随战术,最近我和研发讲话,就是要研发站起来,在战略机会点上要领先。我们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不能狭窄,不要以为客户说出来的是需求,其实客户需求是一种逻辑学和哲学,是人性的持续激活与成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户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客户需求,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也是客户需求,只是更长远一点。

过去公司的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将来应该呈「倒三角形」,我们把确定的工作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下面三角形变小,我们腾出这个口来,从世界前沿招聘更多的博士、硕士,更高端的科学家、专家进入我们公司。我们为什么给 Polar 码之父颁奖?就是要让全世界看到华为对科学家很尊重,愿意和我们合作。

美国不认同我们,我们就把 5G 做得更好,争取更多的西方客户。

四、未来公共关系的价值观与战略纲领是「合作共赢」,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思想架构。你们是一把「伞」,可能与业务部门有冲突,各说各的调,唱唱双簧,他们做他们的「矛」,也没有什么不好,没有必要步调一致。合作共赢是公司的大思想,实现过程是困难的,要允许部门不听话,慢慢会转过来的,这就是华为。

第一,公共关系要把华为的价值观讲清楚,大帽子一定是「合作共赢」,要以高屋建瓴的方式,建立世界的平衡和合作共赢的格局。如果没有这个纲领,那就容易被理解为要颠覆世界,世界就会排斥我们。**领先者,可以只顾自己;领导者,就要顾及他人。**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想领导行业,但我们还做不了领导者。那我们就要实现战略领先,利他和合作共赢,与西方的价值诉求是一致的,公共关系一定要强调和平共处。

公共关系要建立一个领导世界的模型,营造领导者的环境,和技术、市场口可以走不同的价值观道路。公共关系走的是合作共赢、领袖姿态的道路;技术和市场口要领先,走的是竞争道路,走的也许是不同的道路,慢慢协调,公共关系是多帮助,而不是多指责。如果是走相同的道路,正反馈容易让公司走向极端。公共关系对公司应该是负反馈,要约束公司的一些极端行为。公司左的时候,你们应该右;公司右的时候,你们就左。这样才能避免走偏。

公共关系要做华为价值观传播使者,我们现在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怎样从所在国当地的本土文化出发、用本地语言,来讲华为的故事、本地贡献等。日本企业进入德国时,在波恩、杜塞尔多夫等城市种了很多樱花树,受到欢迎,几十年过去了,都成了当地著名景点。

第二,公共关系以前主要是对外的一块盾牌,以后不仅是对外的盾牌,也是对内思想转变的催化剂,对内、对外都要开放。

学学打打太极拳,少一点少林寺,别咄咄逼人,可以自黑,不可以自夸。 华为员工要多练内功,内功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扛住外部压力要靠内功。公共关系与心声社区多推动大家洗洗,思想的修炼不是一天能完成的。现在社会过分夸大了华为,这是有害的,别让我们的年轻人,以为公司真的成功了,而麻痹起来。

当前我们还缺乏对西方世界(权力结构、文化与冲突、价值观、社会心理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在西方占据强势话语权和世界主流价值观地位的现实下,我们只有站在西方的立场上理解西方价值观,基于西方的思维方式进行对话,才能有效沟通,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公司不能低估全球权力格局的动态变化,不能盲目自信,就像 100 多年前义和团那样。要将外部环境的压力变成倒逼我们业务创新与管理改进的动力。 借鉴世界和中国发展历史,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开放进取、自我变革,才能不断强大,公司走向封闭收敛是没有出路的。外部环境虽然逐步变坏,但未来世界数字化、智能化和云化的空间很大,我们只要在技术上创新求真,踏踏实实的干出尖端成果,组织有活力,员工有干劲,公司还有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能力的,这点要充满信心。

五、公共关系要从一个部门,走向一个「场」态。

第一,公共及政府事务部要建「场」,而不是突破。公司内、外部的「场」都在变化,公共关系的抓手就是解决「场」的问题。

以前公共关系主要面对政府和媒体,现在建「场」,谁都可以贡献。只要发电就有电场,发磁就是磁场,发光的就有光场。比如在大学的讲座就挺好,讲座前滚动播放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的视频,很多学生就会下载、传播,因为这是正能量。讲座传递的价值观,也会带来一些影响,国家迟早都是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主导的。

过去这些年,运营商客户是我们商业环境建设的重要锚点。随着终端、企业业务的发展,众多的供应商、合作伙伴、企业客户都可以成为新锚点。比如我们和徕卡合作、欧洲汽车厂商的合作、与日韩的一些大公司合作等,业务部门做了很多有战略价值的工作,公共关系要积极跟进,与新朋友一起构建新的锚点。锚点多了,船自然稳了。

公共关系要走搭载的道路,工作职责边界不要太清晰化。不是你们增加很多预算、编制来做这个事情,而是全员都要参与。公司高层领导本来就要做公共关系,地区部总裁、代表…… 所有领导其实也是公关经理。我以前给终端讲过,做广告可以捎带一下公共关系,这个广告还有点文化,当然,公共关系宣传时也可以捎带终端。另外,民间宣传渠道(如员工个人账号),都可以发散。余承东微博有上千万粉丝,粉丝中还套粉丝,给你们贴一下,就可以在民间开始发酵。我们全员都是公关,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实际上都代表了公司的形象。

第二,我们也要看到公司在变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场。溪流背坡村勃艮第的咖啡厅很好,你们可以去体验一下。

有人问,华为为什么能够做到上、下总体一致,其实就是立法权大于行政权。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是允许大家发言的,包括反对,一旦做了决定,你不执行就下岗。

比如,拉美已经在试点「合同在代表处审结」,现在「考军长」考得热火朝天。要允许像海德广场一样,任何人都可以用半个小时在食堂走廊讲学术报告和说说他的观点、他的贡献,也许一个观众都没有,也促进了他的内心强大。公共关系也可以这样,给半个小时,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风采。考评的时候就沿着这点和你沟通,评价你的价值,而不是拿个标准筛子来评价,把优点全过滤掉,缺点全装进来。

公共关系也可以在发生历史事件时,各自组合扮演各个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进行辩论推演。例如,中东危机事件,有人扮演北约,有人扮演伊朗、俄罗斯、美国、沙特、以色列…… 各种利益团体,思辩使人进步,争论越激烈越要去搜索资料,也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也可以各自扮演新闻发言人,演演活报剧。

第三,公共关系基本原则与边界要清晰化,比如「我们不能介入民族矛盾,不介入阶级冲突,不介入宗教问题,不介入地缘政治,不选边站……」。海外的边界不仅仅在当地,有时候可能就在中国,我们不能牺牲国家利益去做交换企业利益的事情。我们也要感知一些脉搏,不要去挑战别国的制度自信。

你们继续修改纲要,迭代更替我们的架构。未来我们要有领导世界的能力,现在就要有所准备。


via:


任正非:不要再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

原创 倪刃 黑噪音 2024 年 09 月 07 日 21:00 西班牙

2018 年 9 月 29 日,任正非在公共关系战略纲要汇报会上的内部讲话《从人类文明的结晶中,找到解决世界问题的钥匙》,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注意:

我们要解决在西方遇到的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西方的价值观,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理解他们。

公共关系纲要主要是要解决与西方的沟通问题。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很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日韩也还好一点,欧美很难。如果我们和西方价值观不一样,怎么进得去西方?那他们就会认为我们是在进攻,他们一定会把墙越筑越厚、越筑越高,我们的困难就越来越大。实事求是讲他们几千年形成的文明,不是我们小小的公司改造得了的,蚍蜉撼树谈何易。

我们这些年,都是采取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的格局、去揣测西方的意图。要对世界有充分的了解,必须站在西方的观念上理解西方。

这段话,虽然发表于 2018 年,然而到了 6 年后的今天,任正非的提醒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问题还更严重了。

首先需要正视的一点是,今日的世界是由西方塑造和主导的,任正非的讲话也正是基于这个前提。无论你是否承认,它都是一个客观事实,不会因为不承认就不存在。

华为已经是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了,但任正非还认为是 “蚍蜉撼树”,可见人的认知层面越高,才会越虚心、客观。

然而在今天的舆论环境中,光承认这一点的人,都常常被污名化为汉奸、洋奴,也可以见舆论氛围之狭隘。

西方文明塑造今日之世界,起因是西方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出来之后,重商主义的传统和基督教的宗教改革,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技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同一个大时代内轮替发生,导致西方的整个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都发生了高速的 “进化”,迅速领先于保守封闭的东亚儒教文化圈。

然而现在的舆论氛围,总是将西方的法治、公民权利、市场经济、极小的贫富差距等等内在的文明优势,都污名化或者抹杀了。于是,“我们凭什么要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 就成了一种流行的想法。

只有正视西方在社会文明方面的领先,才能理解任正非的意思,即中国想要真正融入世界,其实主要指的就是融入西方。

然而融入西方没有那么简单,仅靠加入世界贸易体系这种器物层面是不够的,更指的是在观念上、思维方式上融入西方。

这种融入并不是要抛弃自己原有的文化。举个例子,日本就在观念上融入西方的同时,保留了非常完整而浓厚的传统文化,日本也因为保留了团结、勤俭等传统价值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东亚的发达经济体,普遍都有着这样的特征。

任正非这个讲话主要是关于企业和政府层面的对外交往。他为什么认为中国人还在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世界呢?

这种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在各种谈判中。比如在面临一些重大分歧的时候,中式思维是 “和气生财”,因为中式思维更强调先建立一种模糊的友好关系、友好氛围,然后事情自然而然就谈成了。

这是因为中国式思维尚停留在古代的关系、人情社会阶段。在中国人看来,关系的融洽远大于一切具体的利益分歧,因为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特征就是要在表面上维护好一切关系。

这些关系包括家庭内部关系、宗族内的亲戚关系,还有一些好友关系、江湖兄弟关系之类。

这种传统文化就导致中国式的谈判,更多的是专注于先营造和谐的气氛,拉近双方的距离,建立一种亲热的状态(尽管这种亲热常常只是假装出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谈判。因为在吃饭的时候人最轻松,饭中饮酒微醺就会更加轻松,等到双方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时候,生意自然也就谈成了。

甚至还有的人喜欢去洗浴中心谈生意 —— 双方赤裸相见,也就意味着放下了架子、毫无距离感,也就更有利于合作。

然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一切完全是不可思议的。西方人眼中的谈判,是西装革履、正襟危坐,大家严肃地坐下来,就合同条款进行务实而激烈的辩论。

吃饭,对于西方人来说也可以是一种社交场合,比如晚宴和鸡尾酒会之类,但吃饭的时候也只是用来活跃气氛和建立人脉,绝非在那里谈论具体的合作和合同。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西方人不会因为你在饭桌上跟我氛围很好,谈判中的合同就能做让步,这两点是完全分开的。

中国式思维喜欢将情绪和事务混淆、整体看待。比如关系好就约等于能合作,说几句客气话就意味着还 “有得谈”,翻脸就意味着彻底分道扬镳甚至敌对。因为中国人重视 “和谐”。

但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条理式的。

尽管在谈判桌上跟你吵得面红耳赤,但谈判结束就能立刻跟你谈笑风生、觥筹交错 —— 因为对事不对人。或者反过来,在吃饭的时候跟你冷脸相对,“不给你面子”,但在谈判桌上却突然对你说,我们可以合作,我接受你的条件。

这一点可能是中国人最无法理解的:你明明一点面子都不给我,怎么又要合作了?

因为西方人判断是否能合作,只取决于利益和条件本身,而不是跟你的私交与和谐程度。

不要以为只有民间、商界才存在这种思维差异,在国家层面其实是一样的,因为大家都是那个文化中出来的,还是在沿袭自己的思维方式。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边在外交中总是主张 “坐下来谈”,只要大家和和气气坐下来,营造一些友好的氛围,就总是还有得谈。

但西方人则是一贯的耿直:你到底接受不接受我的条件?不接受条件,坐下来谈什么呢?

这边反应则是:你不坐下来,我怎么跟你谈条件?

究其原因,西方在商业契约社会、法治社会的熏陶下,形成了 “线性思维”,即跟你的关系是一条线,契约和原则是另一条线,两条线互不冲突。

看似冷酷,但这才是西方脱离了人情社会痼疾的原因。

我们也能看到,还停留在人情社会的,一般发展都不太行。印度就是一个例子,印度人情社会也比较严重,所以商业规则始终受到干扰和破坏,迟迟无法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经济体制。

以上也只是 “中国理解西方” 的思维模式之一种,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我们很难察觉的思维差异,但正是这些阻碍着中国融入世界。

正如我开篇所说,正视、理解和改善这些思维差异,并不意味着丢弃自己传统中优秀的价值。

刘慈欣在《三体》中有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这句话放在当下来看,意义深远。


via:


任正非的 30 条洞见:他的伟大,是尊重常识的伟大

我是拾遗君 学长 LEO 2019 年 06 月 06 日 12:48

作者:拾遗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

1

不能使用民粹主义,这是害国的

任正非说:“不能说用华为产品就爱国,不用就是不爱国。”

“华为产品只是商品,如果喜欢就用,不喜欢就不用,不要和政治挂钩。不能使用民粹主义,这是害国的。” 为什么不能使用民粹主义?任正非说得一针见血:“因为国家未来的前途在 ’ 开放 ’ ,民粹主义的思想会导致我们落后。”

2

不要骂美国企业,要骂就骂美国政客

—— 面对 “断供”,很多人都在骂美企。但任正非看得非常通透:“美国是法制国家,企业不能不遵守法律。所以不要骂美国企业,要骂就骂美国政客。”

任正非牛就牛在 —— 永远不被反美情绪所左右,不仅能把愤怒和理智分开、把政治和商业分开、把爱国和商品分开,还能把美国和美国政客分开、把美国政客和美国企业分开。

3

我们和美国有冲突,但最终还是要一起为人类做贡献

—— 面对美国的无理打压,任正非有句话说得超级漂亮:“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在山顶上拥抱,一起为人类社会做贡献的。任正非看到了 “大势”,他与特朗普相比,你说谁像商人谁像总统?”

4

中美贸易根本的问题是教育水平

—— 任正非强调:“芯片问题,光砸钱不行,要砸数学家、砸物理学家。” 他的意思就是,中国要想提高竞争力,靠钱不行,得靠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教育为国家输送人才。所以,中美贸易战的根本问题是教育水平。

5

要和美国竞争,唯有提高教育

—— 任正非说:“华为能达到今天的成就,在于吸引了 700 名数学家、800 多名物理学家、120 多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的专家、六万多名各类工程师……” 所以,我们国家要想跟西方竞技,唯有踏踏实实振兴教育。

6

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

—— 任正非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基础教育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创新人才来自创新的基础教育。

7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

——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想的防线是一个国家最廉价和最有效的国防。” 一个国家的强大,是由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决定的。

8

振兴教育不在房子,在于老师

—— 振兴教育,最终要靠教师。只有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得到了很好提升,才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实现 “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9

盲目人口红利化是错误的,生产方式将走向人工智能

—— 任正非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生产线,基本上是没有人的,20 秒钟一部手机,从无到有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未来的生产线是完全自动化的。” 任正非觉得:这个社会最终是要走向人工智能,所以如果现在还一味强调追求人口红利,是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10

哪个国家有更好的机制、更开放的政策,哪个国家就会崛起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 任正非详细解说了世界上两次人才迁移浪潮。他为什么要讲这个?其实就是强调一个规律:哪个国家有更好的机制、更开放的政策,哪个国家就会崛起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所以任正非提醒:我们应该拿出政策来拥抱世界人才来中国创业。

11

雷锋精神是不可持续的

—— 这不是说 “雷锋的奉献精神过时了”,而是在提醒:中国现在很多政策,不利于吸引顶级专家回国。光讲爱国、奉献没用,我们必须得制定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也就是任正非说的:我们要创造一些外国科学家回国的路。

12

我从来不支持 “自主创新” 这个词

—— 中国一直都很强调自主创新,但任正非泼了一瓢冷水 ——“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很难成功。”

老任为什么这么讲?其实他是在讲 “大势”—— 开放式创新正在取代封闭式创新,成为在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新范式。

所以他说,不应关起门来自主创新,而应该拥抱世界、依靠全球创新 ——“这样才能缩短我们进入世界领先的进程。什么都要自己做,除了农民,其他人不应该有这种想法。”

13

应把知识产权当成物权

—— 任正非其实就是想强调:知识产权法若是物权法的一部分,侵犯知识产权就是侵犯物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原创发明。我们应该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是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而不是西方拿来卡我们的借口。

14

技术竞争是和平竞争

—— 虽然华为受到了打压,但任正非始终坚信一点 —— 技术竞争是和平竞争,只要产品做得好,别人最终还是无法拒绝与你合作。

15

不被西方国家认同因为做得还不够好

—— 任正非拥有超强的自省能力。他说,我们这些年,都是采取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的格局、去揣测西方的意图,所以西方会认为我们是在进攻,他们就急着把墙筑厚筑高。我们要解决在西方遇到的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西方的价值观,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理解他们。

16

市场经济 = 客户 + 货源 + 法律

—— 关于什么是市场经济?任正非这样论断:一个就是客户,一个就是货源,中间的交易就是法律。很多人可能对这句话不是很感冒,但这句话抓住了市场经济的根本 —— 有规则条件下的自由交易。客户代表市场,货源代表产品或服务,法律代表规则。

17

对客户要有宗教般的虔诚

—— 有人问华为成功的秘诀,任正非说秘诀只有一个: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很多企业学华为,只学到了表面,却没能坚守 “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 这个商业常识。你抱着自私自利走捷径的视角看成功,永远也学不了华为;你抱着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视角看成功,华为才能与你高度共振。

18

实体经济最紧要的就是一句话:诚信

—— 任正非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没有商道,商道就是要伤害别人。如果中小企业还提什么商道,那就错了。品牌的根本核心就是诚信。只要你诚信,你就可以活下去。我们的经验说到底,就是一个诚信。

19

供给侧改革的中心,就是提升产品的品质

—— 关于供给侧改革,任正非说得很直白:“供给侧改革的中心,就是提升产品的品质。提高质量的关键是要提高成本。低成本不可能有高质量。” 中国制造之所以出了问题,就是因为瞄准低价的方向错了,低价必然导致低质量,最后只能越做越低端,越做越没有机会。

20

让所有竞争对手都有生存空间

—— 很多人不理解华为怎么把手机价格做高了,其实这恰好体现了任正非的牛逼:我们不能把价格降低,降低以后,就把下面的公司全挤死了,就成为 “西楚霸王”,最终也是要灭亡的,我们在向苹果学习,永远做一把大 “伞”,让下面小厂家都能活。

21

过去产学研那种分工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

—— 这个时代发展太快了,过去产学研那种分工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现在讲究的全球化分工产学研。

22

不懂战略退却的人,就不会战略进攻

—— 任正非一直强调 “有所为,必须有所不为”:不能在世界战略领先的产品,就应该早点退出生命周期。

23

一定要先有领袖再立项做产品,而不是产品立项了再找主管

—— 很多企业的发展思路是:先立项再找人。任正非的思路却刚好相反:一定要先有领袖再立项做产品,而不是产品立项了再找主管,否则就是最大的错误。

24

只为理想而奋斗,不为金钱而奋斗

—— 华为始终坚守一个原则:拒绝资本的进入。在大家都忙着上市的今天,华为为什么还要拒绝资本呢?因为任正非觉得 —— 资本贪婪的本性会破坏华为理想的实现。我们为理想而奋斗,不为金钱而奋斗。

25

现实主义注定要衰落,理想主义必定有未来

—— 任正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他想把华为培养成一棵理想主义的大树。任正非有一个论断:“我们是理想主义,谷歌也是理想主义,苹果是现实主义,苹果注定要衰落,而理想主义必定有未来。

26

不应用行政来管理一个社会,而应用法律来管理社会

—— 任正非认为,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不需要太多行政人员的,太多行政人员会造成老百姓生活的很大负担。所以,不应用行政来管理一个社会,而应用法律来管理社会。

27

主干文化要管得很清晰很标准,但末端文化一定要开放

—— 华为公司为什么现在既有序、又民主、还自由?任正非说,在于学习了两个文化:一是向英国学习,把主干文化(大制度)管得很清晰很标准;二是向美国学习,把末端文化搞得很开放,允许开放允许竞争,不把规范做得很细致。

28

不搞横向平衡,只搞纵向突破

—— 很多企业都在搞横向平衡,搞跨界发展,但华为却始终坚守 “纵向突破”—— 只做通信。

任正非说过一句话:“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二十多年来,只知爬呀爬,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不被各种所谓的风口所左右,只傻傻地走自己的路。” 正因为始终坚持纵向突破,华为才成了今天的华为。

29

钱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问题就解决了

—— 任正非有句名言:“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人才。” 华为为什么能让 700 多名数学家、800 多名物理学家、6000 多名基础研究专家、60000 多名专业工程师拼命工作?因为任正非把 98.99% 股权分给了他们。

华为 CFO 孟晚舟说:“以前,我们是按学历定薪。现在,我们是按价值定薪。牛人年薪也不封顶。你有多大雄心、有多大能力,我们就给多大的薪酬。”

30

每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

—— 面对中美贸易战,普通老百姓应该如何作为?任正非说得太好了,老老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这几个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几个企业好好发豆芽,把豆芽做好…… 我们 13 亿人民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

任正非 2 万字访谈实录,这几天为什么火爆了整个中国?一是任正非展现了极其难得的企业家格局。

把政治和商业分开,
把爱国和商品分开,
把愤怒和理智分开,
把美国和美国政客分开,
把美国政客和美国企业分开,

…………

任正非这几次访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家难得的胸襟和格局,而这种胸襟和格局,正是当下中国发展极其稀缺的,所以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

五岳散人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任正非先生的格局之大,
比华为的企业规模还要大一个量级。
他的格局,厚植于普世价值,
足以映照一段历史。
二是任正非说出了 “弥足珍贵的常识”。
比如,中美贸易根本的问题是教育水平。
比如,不能使用民粹主义,这是害国的。
比如,依靠自主创新很难成功

任正非访谈为何能引起巨大反响?因为他说的常识在这个时代是稀缺品,很少被企业家这样公开表达。

常识的回归,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好在有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能在关键时候教会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什么又是敬重对手。

华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守住了常识。任正非之所以伟大,是尊重常识的伟大。

特别喜欢连岳的一句话:

企业家到了一定高度,
自然而然就成了教育家,
他除了能培养出企业家,
还能够教化人心。
任正非就是这样的企业家。

我们都应该好好读读任正非访谈实录,因为在让常识成为常识的路上,只有一个任正非还远远不够。

如果任正非很多观点能够成为全社会共识,我们就会少摔很多跟斗、少走很多弯路。而且,只有尊重常识、尊重人性,中国才会产生十个乃至百个任正非。


via: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