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文字的力量

注:本文为知乎两篇 “文字的力量” 主题的合辑。


你读过的最有力量的一段文字是什么?

最有力量,指代或许见地力透纸背、或许揭露的真相令人震撼,又或许感性至极。也可以是有内涵、有深度、有哲理。

文 / 许应如

1、“余生不要和任何人争辩,哪怕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七,你都要笑着说是对的,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宽了,烦恼就没有了。余生短暂,不要和任何人计较,因为和任何人计较的人,自己先不快乐,所以你要好好的爱自己。”
——复旦大学陈果教授

深以为然,顿然醒悟。

2、被研究生导师一句话鼓励到了:

“你要是不抽出时间来创造你想要的生活,你最终一定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应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你现在就是得认真学习,努力充实自己,而不是焦虑时光。”

所有逆袭都是有备而来,所有光芒都需要时问绽放。你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全力以赴!

3、“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亦舒《圆舞》

4、一个人真正独立起来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

因为无所期待,也就无所畏惧。从此眼光就只落在自己身上。其实关于生活,我们早已心知肚明,就无需过多煽情了。做人倔一点,万事都能熬过去。 ——苏芩

5、不必站在50岁的年龄,悔恨30岁的生活,也不必站在30岁的年龄,悔恨17岁的爱情。我们不能站在后来的高度,去批判当年的自己,这不公平。

如果重来一次的话,以当时的心智和阅历,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试着与自己和解吧,去接受每一个时期的自己。 ——《与自己和解》

6、你有不伤别人的教养,却缺少一种不被人伤害的气场。

若没有人护你周全,就请以后善良中带点锋芒,为自己保驾护航。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你若好到毫无保留,对方就坏到肆无忌惮。
——杨绛

7、也许你感觉自己与周遭格格不入,但正是那些你一人度过的时光,让你变得越来越有意思,等有天别人终于注意到你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一个比他们想象中更酷的人。
——《生活大爆炸》

8、人是怎么熬过低谷的?成年人,不会歇斯底里的呼喊,只能按时吃饭、睡觉,以及长时间的独处和思考。像植物一样安静、自愈,然后蜕变。

9、无论何人无论何时, 人们总要在乌云周围, 寻索着浪漫的微光活下去。

——村上春树

10、人生最好的贵人,就是努力向上的自己。

我从未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的。 最完美的状态,不是从不失误,而是你从未放弃成长。

没有人会把你变得越来越好,时间和经历只是陪衬,支撑你变得越来越好的,是你自己坚强的意志、修养、品行、以及不断的反思和经验。

11、一个人不断努力的过程就是让自己不断值钱的过程。值钱之前,是你求别人;值钱之后,是别人求你。
——俞敏洪

12、所以啊,二十多岁的时候,千万不要花精力和时间去犹豫纠结什么选择是最好的,因为没有人知道。
有想法就大胆去尝试,多尝试工作类型、多读书、多旅游、多交朋友,把该交的学费都交了,该懂的道理都懂了,这样一来,三十岁以后,你才更有可能从容不迫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13、《杀死一只知更鸟》有一段话:
“你永远不可能真正去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过她的鞋子去走她走过的路,站在她的角度思考问题,可当你走过她走的路时,你连路过都觉得难过。”

14、在最黑暗的那段人生,是我自己把自己拉出深渊。没有那个人,我就做那个人。

——中岛美嘉《书》

15、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
——杨绛

16、人生是不断的与理想的自己进行比较,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下,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而是为了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

纵使被说坏话,被讨厌,也没有什么好在意的,因为对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对方的课题。
——《被讨厌的勇气》

17、“世界上最厉害的女孩子,是说起床就起床,说睡觉就睡觉,说做事就做事,说玩就玩,说收心就收心,说不爱就不爱。”

一定要狠下心来努力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我自光芒万丈,何须他人半点光。

18、“一个女生最迅速成长的时刻,就是当她失去安全感的那一刻。她必须战胜恐惧、摆脱依赖和失望,勇敢地长出自己的铠甲,开始珍视自己的羽翼。她开始觉醒,对生活拥有了绝对掌控感,不再被情绪牵着走,再也不会让眼泪模糊视线。她不再成为他人的傀儡。”

19、山本耀司说: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20、你不会的东西,觉得难的东西,一定不要躲,先搞明白,后精湛,你就比别人优秀了。因为大部分人都不舍得花力气去钻研,自动淘汰,所以你执着的努力,就占了大便宜。

——稻盛和夫

21、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同时又不抱持任何希望。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当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时又知道这件事根本无关紧要。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22、每个人在最悲伤的时候,会突然消失一阵子。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告诉你。在那段时间,降临一场暴雨,天上所有的云都自杀身亡,从此以后晴空万里。耐心点,你会做到的。
——张嘉佳

23、“我是个差生的时候,我被这个规则束缚,但当我成为年级第一以后,来告诉我该怎样生活的人就少了一半。我觉得世俗的成功给人自由,给不被其他人的说教影响的自由。”
——詹青云

24、我注意到:一个懒惰的人,一个不愿动的人,一旦动起来,就会持之以恒动下去,就跟他坚持待着不动时一样,好像他不喜欢的倒不是动本身,而是开始和停止。
——威廉·福克纳

25、低谷期最重要的四件事情:

1、充足睡眠
2、合理饮食
3、持续运动
4、情绪稳定

26、内核稳定。

换句话说就是允许一切发生,专注自身,尊重所有人的生活方式。

内核稳定的人一般目标感很强或者足够平静,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做很多事情也就更加高效和完善;相反地,内核不稳定的人容易毛躁,焦虑不安,遇到一点挫折,就把自己变得一蹶不振,给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压力,然后让自己变得不堪重负。

27、相信自己的可塑性。

人只要还活着,就有改变自己、甚至是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强大的内心源于对自我的无限相信。相信自我改变、自我塑造的无限可能,并不断朝着想要的生活前进。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都更强效的兴奋剂。

你没有义务做1年前、1天前、甚至1小时前的那个自己。无需抱歉、忐忑、愧疚,你天生拥有经历、变化、成长的权利。

28、容错率极高。

不仅是对自己容错率高,对他人(包括但不限于伴侣、子女、父母),都能笑着看自己/他们玩闹,做傻逼的事情,最后淡定的给自己/他们收拾烂摊子,等着自己/他们成长。

29、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上班就认真工作,笑就尽情大笑,吃东西时,就像是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 ——《绿皮书》

30、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 宫崎骏《龙猫》

31、看了很多书和电影,走过一些地方,见过各种人,心里对于人生的底线和追求越来越清晰明白。

然而更明白的一点是做好自己就够了,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强行对别人道德绑架。 人和人成长环境天差地别,每个人也各有各的三观和苦衷。 我想人一生做好三件事就够了。 知道什么是对的,去做,然而不强迫别人也去做。

嗨嗨嗨~我是 @许应如 ,靠自媒体经济独立,“答案在路上,自由在风里”!

❤愿你乘风破浪,活出最勇敢的自己!

发布于 2024-04-21 09:22・IP 属地山东


你听过的最有力量的一句台词是什么?

文 / Junivey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 分割线-------------------

好吧,临睡前刷到这个问题,翻了一圈答案竟然没有这句台词。怒刷!

翻遍了芒果爱奇艺优酷哔哩就差拿电脑去搜索了,要么是需要付费要么清晰度不够。最终在腾讯视频看到有人剪辑了这段超清版。赞一个!

有看过的人应该都想起来了吧。《本杰明巴顿奇事》也叫《返老还童》。主人公逆生长,二十岁的身体,其实是颗八十岁的心。一个人去周游世界的时候,写给女儿的话。

视频链接顺便附上,本杰明巴顿奇事_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a0157w0bpr4.html

没看过的可以去搜来看看,很值得一看。

编辑于 2016-12-13 00:43


via:


信仰的四个基本特征

文 / 听哲学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言之凿凿地表示: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都不信的人不会幸福。

当一个人什么也不信时,往往只能将目光投向世俗的享乐,以放纵欲望来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这样的人,确实难有幸福可言。

既然信仰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才是信仰?怎么样才算有信仰呢?

宽泛的信仰,是相对于无神论的,一个人如果相信冥冥之中自有一种超自然的约束在,头上有星空和基于神的道德律,那么就算是有信仰。概括起来,信仰通常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 稳定性

什么都信,相当于什么都不信

一个人,如果既信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妈祖娘娘,又信太上老君、关公老爷、土地公公、自家祖宗,同时崇拜各路鬼神,表面上看,他似乎什么都信,但实际上,不过是想从各路鬼神那里得到不同的好处。这种基于利益交换的信仰,极容易崩塌、败坏,甚至成为灾难的根源。

信仰本质上是一种灵魂契约,它应该是稳定的,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信仰与一时的想法不同,它是人经过长期感受和思考之后所接受的结果,而不是基于一时的利益交换所产生的选择。信仰是神圣的,如果总是变来变去,也就毫无神圣可言了。

二 独立性

信仰是个人自由,不得强行干预

世界自古以来就是多元的,今日的世界尤其尊重多元化,在信仰方面,也是如此。世界宗教多种多样,即使同一宗教,也会分为许多不同派系。在内心里,每个人当然有各自的判断,但信仰终究是个人行为,各信各的,相互不应强行干预。信仰是约束自己,宽容别人,而不是相反。

每个人有选择自己信仰的自由,他人不得强行干预,政府更不得强行干预——不能强迫公民信仰某种宗教,也不能强迫公民放弃他的信仰。这样的原则,早已被很多国家写入宪法,概括起来就是那句老话:让上帝的归于上帝,凯撒的归于凯撒。

三 社会性

信仰是制度的根基,但不是工具

信仰是一个社会的基石,有信仰才有道德,有道德才有法律,有法律才有秩序。英语民族国家的成功,表面上看是因为制度架构,实际上都是因为信仰根基。所以,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说:“脱离文化与信仰的土壤,认为仅仅依靠制度转型就能包治百病,是肤浅的。信仰才是制度的第一因。”

信仰是制度的根基,那是否就可以把信仰当成工具,强行推而广之,从而实现制度变革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只有个人自由选择的信仰,才是真实的、稳定的,如果把信仰当成工具,一旦不灵验,信仰便遭抛弃,这样的信仰也就不是信仰了。更可怕的是,如果强制推行一种信仰,往往只会酿成灾难。

四 超验性

一个人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

信仰,是生命意义的源泉。人是意义的动物,在人类历史相当长的一部分时期,信仰都是生产意义最强大的机制。一个人,如果缺少信仰这个精神内核,就像缺少灵魂一样可怕,终将如行尸走肉,沦为物质的奴隶。信仰却可以超越生命,超越一切物欲和享乐,为平凡的人生赋予终极的意义。

可惜的是,现代社会,信仰已经越来越式微,人类文明再度面临新的深渊与危机——价值领域的纷争不断,科技碾压下的人文失落,物质繁华后的精神虚无…人们为肤色、性别等微小差异而斗得不亦乐乎,为福利、享乐等有限游戏而忙得不可开交,却越来越不知何为真理与正义,何为永恒与幸福。

这是一个必须重拾信仰与意义,重建文明与心灵的时代。


信仰的四大基石

文 / 先知书店

阿克顿说:“宗教是打开历史的钥匙”;

爱因斯坦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纪伯伦说:“信仰,是人心中的绿洲”。

人类漫长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信仰消长的历史。凡有宗教信仰的时候,社会一般都趋于安定祥和;凡没有宗教信仰的时候,社会多半滑向罪恶、动荡。

然而,尽管信仰如此重要,但如何将祂与迷信,甚至邪教区分开来;一个人如何才能获得有益的信仰,如何才能皈依正确的宗教,其实并不容易。

因此,找到宗教信仰的核心要素,作为判断皈依的准绳,就很重要。

一般而言,真正的宗教信仰,至少要具备以下四个基石。

基石一 超验的教义

宗教一定有一套“知识体系”,即教义。

这个教义,所谈的内容,往往不是一般知识或学说所能讨论的,甚至科学都不会讨论。比如,祂会直接定义超越力量的存在、世界从何而来,人类将向何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追击追问,宗教信仰都会给出明确的解答。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教义是不谈条件的,而是直接以真理的形式宣布出来。

换句话说,祂是超验存在的,不是经验理性所能否定的。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原罪论、耶稣复活说;佛教中的六道轮回、三法印、三十三道品。对于其信徒而言,都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没有任何商量或妥协的余地。

所以说,以教义的形式,直接宣布超验真理,这是宗教信仰的首要基石。

至于要不要相信,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如果选择不相信,就会觉得这些教义一点意义都没有;相反,如果选择相信,就会认为这些教义非常有道理,人生也不会再有任何疑惑了。

相反,如果一个“宗教”信仰的是世俗的人或物,然后宣布其所言所行都是真理,那它一定是假宗教。

基石二 神秘的仪式

人是天生的仪式化生物。仪式让人进入一种庄重、严肃、神秘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别样的生命体验。当下有人呼吁,生活要有“仪式感”,正是基于这个道理。

对宗教而言,仪式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

没有哪种宗教没有仪式。天主教的告解、佛教的法会,高耸入云的教堂、建于深山的庙宇宝刹,都是在营造某种仪式氛围。

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出生入死,都被各种宗教仪式包围。而这一系列的神秘仪式可以助人回归原点,活出新的生命。

例如,每年圣诞节的时候,教会总是会重演一遍耶稣诞生的过程,让你参与仪式之后可以回到出发点,感觉生命有一股新的力量展现;而佛教中的打坐、参禅、面壁、诵经等,更是常把人代入神秘体验,给人以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感受。

相反,如果一个“宗教”的仪式,给人的是权威与压迫,不能让人身心得到升华,那它多半是个假宗教

基石三 严格的戒律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道德戒律是社会安定的必备要素。本着净化世界、普度众生的宗教,更是如此。

所以说,戒律,也是宗教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

宗教戒律的严格,甚至远超法律。法律只能判断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若是一种想法没有执行,则只能说是有所“意图”;执行之后没有成功,则被称为“未遂”,可以减轻刑罚。

宗教则不一样,除了外在的开除、禁闭、惩罚等肉体处罚之外。祂更重视“动机”。

只要心念有问题,就有罪,譬如耶稣说过:“凡注视妇女,有意贪恋她的,他已在心里奸淫了她”;佛教也会讲“起心动念”都是恶,要不停用四念处、八正道等手段把持自己。因为,所有可怕的罪恶都是从起心动念开始,由于动念者没有加以防范,以至于愈演愈烈,终于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宗教要求一个人的动机要保持纯粹的善,不能有任何杂念。禁欲、修炼、磨练、时时砥砺前行,是宗教的常态。

相反,如果一个“宗教”处处弥漫着享乐、财富、浮华的生活,没有任何戒律;或者戒律只针对部分人,那它多半不是真宗教。

基石四 坚定的教团

信仰很重要,但信仰自身不会说话、传播,祂还常常受到内部和外部邪恶力量的破坏。

因此,信仰,就需要需强大的宗教团体或组织维持保护自身。他们研究宣传教义、执行仪式,督导戒律,让信徒奉行及忏悔;甚至在关键时刻,誓死捍卫信仰。

所以,教团组织,构成了宗教的第四个基石。

传教团体的成员都需要经过长期的严谨训练。基督教的教士、神学大家,佛教中的得道高僧、律法宗师,往往需要半生的学习、阅读和宗教实践。他们道德高尚、精通教义教规,要为社会提供大量宗教帮助。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与社会的需求而改进,这种要求更为繁重。

相反,如果一个“宗教”的组织,没有自我要求与训练,只有权力斗争和谎言,那它一定不是真宗教


via: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