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 错的困惑 | 犯错的重点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自我的体验和认知

注:本文为 “对 / 错的困惑“ 相关文章合辑


证明他人错误 ≠ 证明自己正确

作者: admin 日期: 2014/03/17

一般来说,所拥有的专业级知识量越少的听众,越听得进去 “一面之辞”;而所谓的全面分析,往往只能使他们更加迷惑而已。在几乎所有的场合,这种听众的数量都可能超过 50%,甚至更多。只有那些拥有足够多专业级知识的人,才能在众多并不相容的立场里,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最终尽量不受外界影响(包括讲者所说的话)地选择自己的立场。这种听众究竟有多少呢?“百里挑一” 都很可能是乐观估计。

正是因为如此,在讲述那些有争议的话题之时,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个原则:

证明他人错误 ≠ 证明自己正确

—— 哪怕,在那些 “非此即彼” 的情况下,也尽量不要触犯这个原则。

在教科书里,我们经常看到作者在讲解一个正确观点之前,总结过往的若干种错误观点,并逐一指出那些过往观点的谬误之处。于是很多讲者不由自主地认为 “先指出别人的错误” 是 “天经地义的说理方式之一”……

然而,有一些要点需要注意。首先,既然是 “教科书”,它就已经占据了权威的地位(使得它不那么容易遭到质疑);其次,教科书里所批判的所谓的错误,往往是 “按照现在的标准必然是错的”;最后,读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办法 “当面质疑” 作者的。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台上不大可能拥有 “教科书” 一般的权威地位。另外,所谓的争议不大可能已经有了确定的是非判断 —— 如若有的话,那就不再是争议了。

作为讲者,站在台上,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是在对一群人说话。这群人不一定与你存在共识,无论在哪一个层面上都可能有非常大的分歧。有时,被你认为 “毫无疑问地是既定事实” 的那些东西,在他人眼里还真的不一定。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我敢打赌如若你在一个超过一百人的场合里猛烈抨击血型、星座等等你认为纯属扯淡的观点的话,一定会有人 “愤而离场”。这些还不算是大火药桶。要是你大讲特讲 “食疗很无聊”,那么一定有人站起来与你争辩。要是你胆敢抨击中医的话…… 事实上,有些时候那些争议的杀伤力会让你格外惊讶。比如,五笔这个话题,在我触碰它之前,从未想过竟然会有这么强烈的 “反馈”。

我并不是说 “为了讲演效果,有时不应该讲真话”。“证明他人错误≠证明自己正确” 的意思是说,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还不如把时间精力放在 “证明自己正确” 上,而不是放在 “证明他人错误” 上。

我自己做过无数次实验。我认为 “听写是最愚蠢的练习听力的方法”,我认为 “应该通过跟读 / 朗读提高听力”。起码有以下三种方式向听众表达我的观点:

  • 先证明 “为什么听写是最愚蠢的练习听力的方法”,再讲解 “为什么应该通过跟读 / 朗读提高听力”;

  • 先讲清楚 “为什么应该通过跟读 / 朗读提高听力”,而后再证明 “为什么听写是最愚蠢的练习听力的方法”;

  • 只讲 “为什么应该通过跟读 / 朗读提高听力”;

  • (当然,我没必要只证明 “为什么听写是最愚蠢的练习听力的方法”。)

尽管我没办法像美国大学里的那些心理学家们那样设计精确的实验环境,但我可以用个粗糙但确实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方式:

  • 每次讲过之后,都要求在场的学生向我连续三周发送 email,汇报他们在此期间的学习记录 —— 当然,我无法下达强制的命令。所以,无论如何,都不大可能有半数以上的学生真的按我的要求给我发 email 汇报。而那些发 email 的学生之中也有很多并不会真的连续发三周 —— 但是,无论如何,总是有人给我发 email。*

我想你应该能猜到大致的结果:

  • 当我使用第一种方式的时候,(平均)有 10% 左右的学生给我发 email 汇报;

  • 当我使用第二种方式的时候,差不多有 15% 左右的学生给我发 email 汇报;

  • 当我使用第三种方式的时候,竟然有 25% 左右的学生给我发 email 汇报!

尽管暂时无法证明,但我个人很怀疑当我 “证明为什么听写是最愚蠢的练习听力的方法” 之后(哪怕事实上我确实证明得完美无缺),有些人可能仅仅因为来源莫名其妙的 “逆反心理” 而去 “试试听写到底行不行?”(* 这种貌似不可思议的心理实际上非常普遍。烂片《英雄》上映之后,很多人花钱冲进电影院的理由就是 “我就想看看它到底有多烂?”*)

所以,在讲者时间有限,听众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专注于 “证明自己正确” 而不是 “证明他人错误”,是个相当实用的准则。


萨古鲁的观点:如何面对自己是做对/做错的困惑

来自: 莫西吉雍 组长2021-01-10 01:23:11 已编辑

萨古鲁(Sadhguru)全名:萨古鲁·加吉·瓦殊戴夫(Sadhguru·Jaggi·Vasudev),当代瑜珈士、诗人、神秘家、一位高瞻远瞩的人道主义者、环境保护主义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萨古鲁深深扎根于世俗与务实中,就如他深深扎根于内在体验与智慧中一样,他不知疲倦地致力于人类生命层面上的康乐。他对生命机制的精通,源自于他对人本性的精深体验,指引着人们探索生命精微的维度。

萨古鲁(Sadhguru)的节目,回答学生提的问题“如何总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觉得人性部分讲得很好。做了一点笔记,分享一下:

1、 因为你的内在对每一件简单的事情都制造了如此巨大的冲突,以至于你认为你可能总会做错事。快乐地做错事没关系啊! 没人真正地知道他们在做的事是对是错,他们百分之百知道吗?不知道。所以不用太在意这是对的吗,这是错的吗?只是,当你做某件事,这会给我和周围的人带来幸福吗?这就是你要关心的。

2、 那些总是认为自己正确的人,他们是很可怕的,会由此变成暴君。 “我生命中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对的”,这是一个暴君。这不是人类,凡事都对的人,会变成一个非常丑陋的人,你不必做“正确”的事,只是需要多一点人性。只是需要在做事的时候,它对你和周围的人都有好处,就可以了。

3、 没有谁能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为人们已经争论了几千年了,都没有一个答案。那些认为自己在做正确事情的人,他们总是对彼此做出最可怕的事情。因此,与其去看对与错,那只是你所相信的道德后果,为什么不唤醒你内在的人性?为什么不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类呢?

4、 动物的本性意味着固定的边界,人类的本性意味着扩张,或者说把每个人都能包容到你的边界内,因为这是一个天然的渴望。 无论你在哪儿,你都想变得更广大,更广大。这是什么?因为这是你的智性到达了一个不喜欢有限制的层面,它想要扩张,这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天然就是包容的。动物的本性是排外的,它想要确定边界。所以不要留在对与错的界限里。即使有人错了,让我们包容他们,并尽力把事做好。 因为一旦你认为自己在做的都是对的,那么你生命中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错的。请真诚对待这个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有错,只有你是对的,这是一个疯狂的迹象,而不是正确的迹象。

5、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思考是正确的决定还是错误的决定,当你适度平衡,头脑清晰愉快,不因某事沮丧时,做一个决定,将你的生命投入其中,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 也许你没做一件正确的事,但是你可能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或是一件美妙的事,那就足够了。我能走多远,会发生什么取决于很多因素,你的智慧、能力以及所处的时代,你不应该低估我们所处的时代,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事情可以取得成功。我们可能在生前获得赞许,也可能在未来获得赞许。但是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全身心投入其中,因为生命就在于全身心投入。生命不在于它的正确性,你的投入必须是全情的,无论做什么,看看如何把每个人的幸福包含在内,如果你是一个包容性的进程,并且完全投入其中,那就可以了。因为你一生中无论做什么,总有另外一群人说这是错的,不是吗?

看完他的说法,其实我也更明白此前我对 “对”“错” 的理解,“对” 和 “错” 于我个人而言是一种属性,有点类似冷与热、天与地、阴与阳等等,它代表的是某类事物,用 A、B 代替或许更客观,做 A 的事导致某种结果 a,做 B 的事情导致某种结果 b。不是字面上的道德判断,而是某种规律。使用对错这样的名字总是会产生一些额外的困惑,但对于我个人而言,想要结果 a, 就做 A 事,大概是这样~


正确地犯错是不在同一个地方栽两次跟头

不惑青莲 2021-12-18 11:48:18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犯错的经历,有的人犯错后会改正错误,有的人犯错了下一次还会再继续犯同样的错误,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知道如何正确地犯错。

正确地犯错就是勇于尝试挑战自己,有错误敢于面对和担当,接受犯错。发现错误能够认真分析错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这里的犯错不是指为非作歹,而是指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方面造成的错误。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正在学习走路的小孩,被一块石头绊倒了,摔倒后哇哇大哭。

一种情况,奶奶看到了,当着孩子的面对这块石头一顿暴踩,说:“都怪你这颗破石头,把我家宝贝绊倒了”。

另一种情况,奶奶走过来,对小孩说,明明坚强些,摔倒了不要怕。你看这儿有个砖头,你刚才因为它摔倒了,下一次看见有这样的砖头,就绕着走,或者跨过它,这样你就不会摔倒了,你再来试试。

第一种情况肯定不利于孩子成长,奶奶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逃避错误,把问题归于别人身上或归于周围环境。长此以往,孩子不敢于面对错误承担责任,爱推脱责任。

后一种情况是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鼓励孩子勇敢面对,让孩子健康成长。

正确地犯错就是在痛苦中反思自己,然后不断地进步。如果说犯错是我们的一次摔倒,我们应该在摔倒中反思哪些方面呢?

01 犯错考验你内心的强大

犯错不是专属于小孩子,成人世界中也有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

有的人面对错误互相推诿,不敢于面对承担,甚至把错误转嫁到他人身上,让他人承担后果。

这样做其实是失去了发现问题、蜕变成长的机会。犯错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勇气、担当和信念。

首先,做错了要敢于承认错误,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也许有的人会自以为聪明,把错误的责任推给了别人,其实他推卸了责任,失去了人格,在别人眼中他将不再被信任。所以,犯错也敢于承认错误是一种知耻而后勇的勇气,更是一种情操,非但不会让人瞧不起,反而让人钦佩。

其次,知道错了,能够承担一切后果,这就是有担当。如果做错了事不承担责任,一方面是因为不想承担经济损失,想逃避责任;另一方面是不敢面对不好的自己,所以一旦犯错就会为自己开脱,觉得很丢人,没有勇气承认错误。

承担错误的后果,其实是能勇敢地面对自己,接受自己不好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在错误中成长。

然后,有了过错,需要信念支撑自己改过,不仅从意识层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要在行动上改正自己的错误,这需要很大毅力和决心。当犯错后一边面对别人的非议,一边还要弥补犯错的损失,需要有面对一切后果的信念,即使受到打击也要坚持承担自己的责任。

勇气、担当和信念是我们犯错时的一项考题,考验了我们的人格力量是否强大,当我们为了每一个小小的错误严苛自己、修正自己和改过自己,我们才能提升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

02 犯错预示着思维上有盲点和误区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如果是金子,用火炼一炼就能辨别出真伪。每个人都好像一块金子,火代表人生中的各种考验,真正有德行的人不怕千锤百炼。

犯错好比在考验中发现我们身上有一个瑕疵,真正有德行的人即使犯错了也会马上改正自己,在错误中修正自己,让自己越变越好。

犯错代表着思维上有盲点和误区,一种情况,我们的自我意识受到一些过去经验的影响,会对事物有预先的假设,这些假设基于我们以往的经验,当现实和经验偏离,就产生错误判断。

二种情况,我们储备的知识有局限性,不足以支撑我们探索未知领域,这也就造成我们的认知盲区,导致犯错。

三种情况,自我意识有一些错误观念,这些观念可能来源身边人对我们的影响,影响我们对事物进行正确地判断,导致错误认知发生。

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人永远是正确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未知领域,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拓展思维边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我们在犯错中认识到,每一次犯错都提醒我们要提升自己。让自己能多维度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度思考,消除思维上的盲点和误区,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

03 犯错的重点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自我的体验和认知

当我们犯错时,我们不要纠结于错误本身,总问自己,为什么我会犯这个错误?然后内疚、自责、后悔不已,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错误已经发生,而且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我们要做的是更好地迎接未来,避免下次再犯错。

犯错的事实告诉我们自己本身是不完美的,我们身上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我们自己,因为错误本身并没有错误,有错的是我们自己。

首先,犯错了,先了解清楚自己处在什么位置?

也就是说,这个错误出现了,我们现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我们犯了哪些错误?有哪些错误可以弥补?哪些可以纠正?只有了解清楚这些事情,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不是自艾自怜、后悔和沮丧。

其次,分析自己为什么会犯错,找出错误产生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后,反省错误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可以是经验、是教训、是方法等。总之,反省的目的是不让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在同一个地方栽两次跟头。

让犯错,反省错误、改正错误形成一个闭环,有错必改,错不再犯。

茫茫人海、浩瀚宇宙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和学习的东西,虽然我们不能掌握全部的知识,可能还会犯一些未知的错误,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心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敢于面对错误和自我挑战,相信我们一定会日趋完善自己,铸就未来。


什么算是「正确的错误」?

Andy Lee

当你在做出了一系列最优决策之后,结果依然失败了。这种情况,就被我称之为正确的错误。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会以结果论英雄。谁最后赢了,那就意味着谁是正确的,谁最后输了,那就意味着谁是错误的。很多人都能做出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他们以为自己的成功靠的就是自己的正确决策,而自己的失败一定是别人的锅。

永远不要用胜负论英雄。就拿我打游戏为例。我玩炉石,需要决策在什么情形下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是出这张牌,还是出那张牌。对方可能是什么卡组,手里有哪些牌。这些其实都是不确定情况下的预测。作为一个传说级的玩家,假设我每一步都做出根据概率最大的那个预测项,做出了最优的决策。这样就能保证我的胜率是100%吗?不行,其实能达到55%的胜率就很了不起了。假设五分之四的情况,我要做出A选择。五分之一的情况我要做出B选择。最后我做出A选择。但是结果却又是那五分之一的情况发生了。那最后你能说我做错了吗?我做出了最优决策,但是我的确做错了。要是时光倒流,我依然会选择针对五分之四的预测项来做反应。所以,我不会对自己说,我其实应该选择B。我不会后悔,因为我做出的正确的决策,只不过它错了而已。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鸿沟。一件事情最终的对错,是不以你的认识而转移的。符合事实就是对的,不符合事实就是错的。但你的决策,是基于你收集到的信息,对你认为概率更大的情况作出针对性的反应。一个决策是否正确,是依赖于你的认识的。假设一个人依据扔骰子来做决策,另一人依据数据和理论模型来做决策,在一次预测中,结果前者做对了,后者做错了。你能说前者更可取吗?当然不行,我宁可在尽力之后失败,也不会选择靠瞎猜来碰对。因为我知道,猜对始终是少数情况,而我的模型越来越完善后,我的分析成功率就会越来越高。

编辑于 2016-07-26 12:02.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Match
2025-01-02 15:18:40 已编辑 天津

首先希望你能够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

哲人: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青年:仅仅是认为自己正确就会那样吗?不不,这也太夸张了吧?

哲人: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这就是完完全全的权力之争吧?

青年:嗯。

哲人: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青年:的确有这么一方面。

哲人: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青年:也就是说,如果过度拘泥于胜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哲人:是的。眼镜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道路,我们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引自 被讨厌的勇气 ——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via: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