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模式:递归、分形与循环

本文系转载,初读本文是几年前一位上课老师分享的,当时也未说明作者,之后在网上查询也未能找到原创作者。


递归模式
在计算机程序中,循环有两种,迭代循环与递归循环。其中,迭代循环只需要固定数量的寄存器即可,而递归循环则需要辅助的堆栈结构,来存储递归过程中的上下文信息。那么,递归收敛(收缩)的过程,其实就从远离结果的抽象,向着结果的具体,逐渐逼近的过程。当递归从出口跳出终止的时候,递归程序就获得了最终想要的结果了。(可参看递归程序,比如递归求解斐波那契数列,就是在跳出递归循环的时候,层层回溯,得到最后的结果)
而在计算机程序中,递归一定需要出口,否则就会变成一个无限递归的死循环——从而导致程序出现无法响应的情况。(同理,迭代循环也需要有明确的终止条件,否则也会形成死循环)
那么递归程序,之所以需要一个堆栈结构来存储上下文信息,是因为递归程序也会把过程信息存储在一个相同的结构模式之中,只不过这个结构模式是用程序所构建的数据结构——就是代码中的函数。而这个函数结构是一种虚拟的信息结构,其本身也需要一个存储结构——就是堆栈结构,而这个堆栈结构,其实是一个通用的抽象结构,其本身也需要一个具体的结构实现——就是在最底层的计算机物理硬件结构。
事实上,在程序和编程语言之中,递归是习以为常与无处不在的模式。而计算机程序是用来模拟和映射现实问题的,那么可以想象,被递归程序所描述模拟的现实世界,也应该是充满了递归的模式的。然而,或许现实世界不仅仅是充满了递归,更或许现实世界本身就是递归的,甚至连整个宇宙都是递归的。
宇宙与递归
如果宇宙是递归的,那么递归收敛的方向,就是宇宙的方向。而时间所描述的变化——质量转变成能量——代表着熵值增大的方向,这也是目前被确认的宇宙演变的方向。那么可见,时间的变化,其实也就代表了宇宙的方向,其指向了宇宙递归的出口,且揭示了宇宙递归的收敛——逐渐逼近宇宙熵值无限大的那个时刻。
而宇宙递归的出口——收敛到熵值无限大的时刻,就代表着宇宙的终点——此时宇宙整体,质量为0、信息量也为0、但信息的可组合数却是无限大(信息量与信息可组合数是此消彼长的互相转换),那么宇宙所有的信息,也将会隐藏在这无限的信息可组合数之中。所以,在终点处才会揭晓宇宙递归的全部信息,并且或许递归的出口,也就是另一个新递归的开始。
由此可见,在宇宙递归收敛的过程中,时间揭示了所有数据的变化,而所有的物质其实就是宇宙的数据,其存储在宇宙结构的上下文之中。然而事实上,结构与数据之间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那么结构与数据就可以理解为,是物质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那么,这个递归收敛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结构向数据(数据越多越无序,信息可组合性就越多)的转变,亦是质量向能量(微观运动,代表着信息的可组合性)的转变。(详细解读:数学的本质是什么?数学与物理有什么内在的关联?(修订版))
所以,理论上我们可以精准的推导过去(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只不过上下文中的数据过于庞大,会制约我们无限精确的对历史数据,进行筛选与过滤,从而得到某个精度范围内的结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精准的推导未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宇宙递归的收敛还未抵达未来,也就是说未来的数据是不完整的(或不存在的)。因而处在局部过程之中的我们,对未来的推演都是模拟和预测,这就涉及到了数据量、量子计算与量子概率的问题。
而从图灵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我们无法知道量子的全部确切状态?这是因为测量状态的机器,是由量子所构成的(一切物质在最底层都是由所量子构成),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不可计算的递归,被计算实体与计算实体发生了纠缠。
那么我们是宇宙的一部分(局部),我们在试图理解宇宙,那么我们最终能理解宇宙吗?如果能理解,这是否就意味着,宇宙能理解宇宙自己呢?
于是,这里就引出了一些有趣的视角——这关乎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宇宙是递归的,那么就可以说,宇宙是由宇宙本身所构建的,而人类显然是宇宙递归过程的中间产物,其中人类的智能发展,所产生的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就可以看成是在加深理解,宇宙递归这个嵌套层级的深度,同时也可以看成是宇宙在试图进化出可以理解自身的产物——就是智人。但在宇宙递归结束之前,宇宙本身都是不完整的,那又如何去理解一个完整的宇宙呢?
这就像,通过一幅画上的一个色块,如何去理解,作画人的想法和意义一样。通过这个色块可以看到色块的构成、种类、属性、或者其它的色块。但这些都只是一些局部零碎的数据和信息,与色块构成的画卷相距甚远。
想象一幅画就是宇宙,作画人就是上帝,色块就是人类。那么上帝又是谁的色块呢?依然是递归,疯狂的递归,递归把信息存储在了上下文中,这就是环境信息。
可见,如果理解宇宙本身是一个谜题,那么递归的视角告诉我们,理解本身就是一个谜题,只有理解了理解才能真正理解,但每次理解都会引出一个不理解的理解。
那么,从宏观来看,既然宇宙起源于奇点,黑洞的中心也是奇点,黑洞来自于超大质量天体的塌缩,再把宇宙看成一个更大的超大质量的天体,于是这就显现出了递归模式——可以推想每个黑洞里都有一个宇宙,而我们的宇宙就是处在一个黑洞之中的。
而从微观来看,如果一个有智能的生物创造了一个和自己智能一样机制的“事物”,并且这个“事物”可以继续创造和自己一样机制的“事物”,那么这就是递归。如果宇宙是递归的,那么宇宙肯定能递归出一个宇宙的机制,那么现在宇宙有了人类,人类就是这个递归机制的一部分,所以人类应该就可以递归的创造出和人类智能一样的“事物”的。
于是我们看到,宇宙创造了基因,接着基因依靠蛋白质来控制生命体,然后基因升级创造出了可以产生智能的器官——大脑,这是一个可以动态吸收数据信息,并时时决策的器官。这个器官大脑可以产生和消费数据和信息——这正是宇宙递归过程的产物,然后智能升级,变得可以去理解宇宙本身,并开始创造一种被称为“人工智能”的程序。那么,很自然的人工智能的升级,就会开始去试图理解人类本身,那么这个递归的模式,也就已经显现出来了。(人工智能的本质和意义:未来机器终将觉醒)
而从递归的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宇宙之中重要的不是生命与智人,而是智能——这代表的是信息数据的排列组合,是能量的转换,这是宇宙熵增的方向。至于为什么宇宙的方向是熵增的,因为这是目前观测到的客观现实。
当然,宇宙是不是递归的,我们并不能判断,只不过宇宙递归很自然的解释了很多现象。要知道,就如前面所说的——“递归的自身构建,甚至复杂到,让身处在递归中的智能生命体,无法感知到自己身处在递归的结构和模式之中。”
根据已知,我们可以推理出未知,如果逻辑链清晰明确,就会让我们非常相信推理的结论——产生不证自明的虚幻确定感。所以,推理和逻辑链,就构成了我们相信的基石。
什么是分形?
分形,通常被定义为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即具有自相似的性质。
比如,雪花、晶体、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起伏不平的山脉、粗糙不堪的断面、变幻无常的浮云、九曲回肠的河流、纵横交错的血管、令人眼花缭乱的满天繁星,等等。它们的特点都是,极不规则或极不光滑,直观而粗略地说,这些对象都是分形。
事实上,在最微观处,万事万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粒子所构建形成的,甚至可以说是递归构建而成的,因为由微观到宏观的过程,充满了嵌套循环与自身构建。前面也说了,如果整体是递归的,那么局部也会充满了递归,那么如果宇宙是递归的,那么宇宙之中也将会是充满了局部递归的。
通过观察宏观与微观的物质构成,我们很容易发现,分形模式,很好的配合了递归的循环自构建模式。由此可以想象,难道宇宙不仅仅是递归的,还是分形递归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利用分型递归的视角,来看待一个问题:
如果说,人类作为一个部分,被包含在宇宙之中,是无法完全了解宇宙的。但是,从人是由细胞构成,细胞内的基因蓝图拥有人的全部遗传信息来看,基因蓝图是可以克隆出一个完整的人的(但除了记忆和思维,因为这些是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学习和训练出来的)。那么,我们可能也拥有宇宙全部的信息。
其中的原理就在于,通常我们认为,整体大于其任意一部分,但是在无限领域内,部分可以和整体等势。这有点像全息宇宙理论,每一个部分都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那么利用无限理论,我们虽然被包含在宇宙之中,但却可以拥有宇宙全部的信息并与其等势——也就是说能找到一一对应的数据。
偶数是正整数的真子集,但正整数集和偶数集等势,也就是包含的数可以一一对应,这是与整体大于其任意部分相矛盾的,但在无限领域内却是成立的。
如果宇宙是分形递归的,那么人类就可以通过自身了解到整个宇宙的秘密。那么每个量子就会有宇宙的全部信息,那么量子就是无限小与无限大的交汇点。于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创造像我们自己一样的智能——或许就是人工智能,而这些智能还能够递归的创造自己。
原子内部,原子核只有很小的体积,大部分是虚无和按轨道运行的电子所构成的概率云,这像极了我们的宇宙,在星球之外大部分是“虚无”和按轨道运行的星球。如果把原子看成一个宇宙,那么可以想象,原子中的量子就是极大与极小的交汇点,也对应了分形递归中的基础结构和模式。
量子:一个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则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单位称为量子。通俗地说,量子是能表现出某物质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单元。
循环
在程序中,循环有两种形式,迭代循环与递归循环,并且迭代与递归可以互相转化。只不过,迭代需要结构之外提供额外的变量和条件判断,而递归则只需要自身结构的上下文。由此可见,一个系统内部的循环,可以由递归实现,如果想要将这个循环转变为等价的迭代,则需要系统外部提供相应的辅助条件才能完成。
而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循环的概念,推广到万事万物的宇宙层面。
事实上,循环就是我们的世界和这个宇宙的本质所在,递归是循环的一种形式,迭代则是在上层循环观察到下层循环的一种形式。那么矛盾,则代表着递归过程中,同一个的事物本质,在结构与数据之间的转化过程——因为矛盾的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另外,在宏观上,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各种对称性,而对称性又分为:重复性对称和递归性对称,其实这两者都是分形自构建所产生的表现。那么在微观,我们可以看到对称性的破缺,这其实是递归演变——循环层级加深,所带来的效应。
在物理上认为,对称性原理均根植于“不可观测量”的理论假设之上,而不可观测就意味着对称性,任何不对称性的发现必定意味着存在某种可观测量。这些不可观测量中,有一些只是由于我们目前测量能力的限制,当我们的实验技术得到改进时,我们的观测范围自然就要扩大,因而,完全有可能到某种时候,我们就能够探测到某个假设的不可观测量,而这正是对称破坏的根源。——以上正是对应了,递归层级加深,人类的认知能力(包括技术和工具)就会加深,从而让对称性变得破缺了。
然而更进一步:曾经,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任何一个问题,你给我一个答案,我总能往后问一步为了什么,这样无穷无尽。”
但其实, 如果这个游戏的一个问题和答案形成了循环,这个游戏也就结束了。比如,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即是第一问题的开始——开始就是结束,结束就是开始,问题的终结就是循环的开始——那么,分形递归即是终极答案。
另外,一种语言——包括编程语言、数学语言等等,能够拥有递归,就是拥有了描述这个世界和宇宙的能力。
所以,人类语言是在描绘一个故事世界,数学语言是在描绘一个抽象的世界,编程语言在描绘一个虚拟的世界,而一切都是递归的——由此可见宇宙的外面,也必定是上一层的宇宙——而我们的世界和宇宙并没有无限,只有循环,而循环就是一种无限。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以太以北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