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面与地面不垂直。从车头望向车轮,车轮与铅垂线的夹角称为外倾角(Camber). 若轮胎上端向外倾斜即左右轮呈"/"形, 称为正外倾角(Positive Camber), 作用是减少转向时所需的力量, 使扭胎转弯较为轻松; 若轮胎上端向内倾斜,呈"/"形, 即为负倾角(Negative Camber),可帮助赛车或一些高性能汽车抵抗转弯时的离心力,如图所示

当汽车水平停放时,在汽车的横向垂面内,车轮平面与地面垂线的夹角为前轮外倾角。如果空车时车轮的安装正好垂直于路面,则满载时车桥因承载变形而可能出现车轮内倾,这样将加速车轮胎的磨损。另外,路面对车轮的垂直反力沿轮毂的轴向分力将使轮毂压向外端的小轴承,加重了外端小轴承及轮毂紧固螺母的负荷,降低它们的寿命。因此,为了前轮有一个外倾角。但是外倾角也不宜过大,否则也会使轮胎产生偏磨损。
在现代一些独立悬架的轿车上,前轮采用了负的外倾角,这往往是为了减小在高速转向时车身的侧倾。
前轮前束示意图

车轮有了外倾角后,在滚动时就类似于滚锥,从而导致两侧车轮向外滚开。由于转向横拉杆和车桥的约束车轮不致向外滚开,车轮将在地面上出现边滚边向内滑的现象,从而增加了轮胎的磨损。
为了避免这种由于圆锥滚动效应带来的不良后果,将两前轮适当向内偏转,即形成前轮前束。
我们称两前轮后边缘的距离A与前边缘的距离B的差为前轮前束。
在前轮驱动的汽车上,因为驱动力是向前作用于车轮,所以在设计中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对前轮前束值的影响,有时会出现零前束和负前束的情况。
汽车前束的概念:为保证汽车稳定的直线行驶,应使转向轮具有自动回正作用,即当转向轮在偶然遇到外力(如碰到石块)作用发生偏转时,在外力消失后能立即自动回到直线行驶的位置。这种回正作用是由转向轮的定位参数来保证实现的。前轮前束就是这些定位参数中的一种。
为了消除车轮外倾带来的不良后果,在安装车轮时,使汽车两前轮的中心面不平行,两轮前边缘距离小于后边缘距离,两者的距离之差即为前轮前束。
为了保持合适的前轮前束值,需要定期进行四轮定位,但由于前轮前束的测量和调整都比较简单,所以只要肯动手,不需专用的四轮定位仪即可完成前轮前束的测量和调整。
前束的测量:在正式测量之前应首先保证前轮轮毂轴承紧度适当,前轮轮胎气压正常,然后将汽车停放在平坦的场地上,使两前轮处于直线行驶的位置,并向前推动1~2米以消除影响检查效果的各个间隙。接着把前束尺两端水平地支撑在两前轮轮胎内侧最小距离处,即胎侧最高点。其高度应与前轮水平中心线同高。再将前束尺放好后移动标尺,使指针对准“0”位,然后向前推动汽车,当前束尺转动到后面与车轮中心线同高时为止,此时,标尺上指针所指的数值就是测得的前束值。
前束的调整:前轮前束可通过改变横拉杆的长度来调整。调整时可根据汽车生产厂家规定的测量位置,使两轮前后距离差符合规定的前束值,一般前束值在0~12mm之间为正常。
如果汽车横拉杆平直的,可以先旋松横拉杆两端接头的锁紧螺栓,用管子扳手扭转横拉杆,使横拉杆伸长或缩短。拉杆伸长,前束值增大,拉杆缩短,前束值减小。直到前束符合标准后,拧紧螺栓。
如果汽车横拉杆是弯曲的,在调整时不能旋转横拉杆,而应旋转横拉杆两端的拉头。又因为左右两端螺纹螺距不同,因此在调整时应先旋转某一边的横拉杆接头,如果旋转一圈就会超过前束值而退回一圈又达不到要求时,可以再旋转另一边的拉杆接头,配合调整,直到符合要求时为止。
调整好后将锁紧螺栓拧紧
本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8a980b0100pda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