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信息系统基础知识之信息系统概述

信息系统概述

  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IS)一般泛指收集、存储、处理和传播各种信息的具有完整功能的集合体。现代信息系统总是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联系在一起,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工具,以网络为信息传输手段的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定义

  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信息系统的5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1. 输入功能。输入功能决定于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及系统的能力和信息环境的许可。
  2. 存储功能。存储功能指的是系统存储各种信息资料和数据的能力。
  3. 处理功能。它是数据处理工具。处理功能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DM)技术。
  4. 输出功能。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都是为了保证最终实现最佳的输出功能。
  5. 控制功能。控制功能对构成系统的各种信息处理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对整个信息加工、处理、传输、输出等环节通过各种程序进行控制。

信息系统的发展

  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6个阶段,即:初始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1. 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2. 传播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2)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3)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
  3. 控制阶段
    信息系统呈现单点、分散的特点,系统和资源利用率不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2)采用了数据库(DB)技术。
    (3)这一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
  4. 集成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建立集中式的DB及相应的IS。
    (2)增加大量硬件,预算费用迅速增长。
  5. 数据管理阶段
    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信息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真正进入到数据处理阶段。这一阶段中,企业开始选定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各部门、各系统基本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IT系统的规划及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6. 成熟阶段
    信息系统己经可以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简单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企业真正把IT与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这6个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3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3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

信息系统的分类

  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系统特点来看,传统的信息系统可分为业务(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等5类。这5类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全局、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1. 业务(数据)处理系统
    随着企业业务需求的增长和技术条件的发展,人们逐步将计算机应用于企业局部业务(数据)的管理,如财会管理、销售管理、物资管理和生产管理等,即计算机应用发展到对企业的局部事务的管理,形成了所谓业务(数据)处理系统(Transaction/DATA Processing System,TPS/DPS),但它并未形成对企业全局的、整体的管理。

  2. 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用系统思想建立起来,能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即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企业全局性的、整体性的计算机应用。MIS强调以企业管理系统为背景,以基层业务系统为基础,强调企业各业务系统间的信息联系,以完成企业总体任务为目标,它能提供企业各级领导从事管理需要的信息,但其收集信息的范围还更多地侧重于企业内部。

  3.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概念的深化,是在管理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DSS是能帮助决策者利用数据和模型去解决半结构化决策问题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交互式系统。服务于高层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按功能可分为专用DSS、DSS工具和DSS生成器。专用DSS是为解决某一领域问题的DSS。DSS工具是指某种语言、某种操作系统、某种数据库系统。DSS生成器是通用决策支持系统,一般DSS包括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会话部件。

  4.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ES)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其内部含有某个领域具有专家水平的大量知识与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处理该领域的问题。也就是说,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的专门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根据某领域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決策过程,以便解决那些需要人类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简而言之,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领域问题的计算机程宇系统。

  5. 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Offce Automation System,OAS)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综合性的办公事务管理系统,或称办公事务处理系统。该系统将当代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包括计算机、文字处理机、声音图形(图像)识别、数值计算、光学、微电子学、通信和管理科学等,应用于办公室的办公活动中,使办公活动实现科学化、自动化,以达到改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公事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6. 综合性信息系统
    随着各国信息化工程的不断推行,智能制造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益。目前企业主要使用的信息化系统主要有ERP系统(企业资源管理)、WMS系统(仓储管理系统)、MES系统(也称之为SFC,即制造过程管理系统)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

    • ERP系统:主要管理公司的各种资源,负责处理进销存、供应链、生产计划MPS、MRP计算、生产订单、管理会计,是财务数据的强力支撑。
    • WMS系统:主要包括库房货位管理,主要有收发料,通过扫码进出库,对库存进行库位、先进先出与盘点;栈板出货管控、库龄管理等内容,主要是立体仓库或大批量仓库数据需求。
    • MES系统:负责生产过程和生产过程中防呆、自动化设备集成,是各个客户审核的重点,是生产全流程管控,也有企业称之为SFC,其实大同小异,但是它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生产设备、自动化生产直接的核心。
    • PDM系统:管理研发阶段的物料、BOM、工程变更数据,负责产品数据为主。PDM系统是产品研发全过程管理,主要涉及协同研发等能力。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一般来说,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4个阶段,即产生阶段、开发阶段、运行阶段和消亡阶段。

信息系统的产生阶段

  信息系统的产生阶段,也是信息系统的概念阶段或者是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概念的产生过程,即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步想法;二是需求分析过程,即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地调研和分析,并形成需求分析报告。

信息系统的开发阶段

信息系统的开发阶段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最重要和关键的阶段。该阶段又可分为5个阶段,即,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验收阶段。

  1. 总体规划阶段。信息系统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的起始阶段,它的基础是需求分析。总体规划的作用主要有:指明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导信息系统的开发;优化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信息系统的实施计划、信息系统的技术规范等。
  2. 系统分析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的目标是为系统设计阶段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分析阶段以企业的业务流程分析为基础,规划即将建设的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它是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信息流程的交汇点。系统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系统初步方案等。
  3. 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设计阶段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出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安全控制方案设计、系统组织和队伍设计、系统管理流程设计等。
  4. 系统实施阶段。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具体实现,也就是将设计文本变成能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系统。由于系统实施阶段是对以前的全部工作的检验,因此,系统实施阶段用户的参与特别重要。系统实施阶段以后,用户逐步变为系统的主导地位。
  5. 系统验收阶段。信息系统实施阶段结束以后,系统就要进入试运行。通过试运行,系统性能的优劣以及是否做到了用户友好等问题都会暴露在用户面前,这时就进入了系统验收阶段。

信息系统的运行阶段

  当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系统就进入了运行阶段。一般来说,一个性能良好的系统,运行过程中会较少出现故障,即使出现故障,也较容易排除;而那些性能较差的系统,运行过程中会故障不断,而且可能会出现致命性故障,有时故障会导致系统瘫痪。因此,长时间的运行是检验系统质量的试金石。
另外,要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就是系统维护。在软件工程中,把维护分为4种类型,即排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一般在系统运行初期,排错性维护和适应性维护比较多,而到后来,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就会比较多。

信息系统的消亡阶段

  通常人们比较重视信息系统的开发阶段,轻视信息系统运行阶段,而几乎完全忽视信息系统的消亡阶段。企业的信息系统会经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系统更新改造、功能扩展,甚至报废重建的情况。对此,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企业就应当注意系统的消亡条件和时机,以及由此而花费的成本。

信息系统建设原则

  为了能够适应开发的需要,在信息系统规划设计以及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一系列原则,这是系统成功的必要条件。以下是信息系统开发的常用原则。

  1. 高层管理人员介入原则
    一个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总是为企业的总体目标服务,否则,这个系统就不应当建设。而真正能够理解企业总体目标的人必然是那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只有他们才能知道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系统,而不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系统;也只有他们才知道企业有多大的投入是值得的,而超过了这个界限就是浪费。
  2. 用户参与开发原则
    在我国信息系统开发中流行所谓“用户第一”或“用户至上”的原则。当然,这个原则并没有错,一个成功的信息系统,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这应该是毫无疑义的。用户参与开发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含义:
    一是“用户”有确定的范围。人们通常把“用户〞仅仅理解成为用户单位的领导,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当然,用户单位领导应该包括在用户范围之内,但是,更重要的用户或是核心用户是那些信息系统的使用者,而用户单位的领导只不过是辅助用户或是外围用户。
    二是用户,特别是那些核心用户,不应是参与某一阶段的开发,而应当是参与全过程的开发,即用户应当参与从信息系统概念规划和设计阶段,直到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而当信息系统交接以后,他们就成为系统的使用者。
    三是用户应当深度参与系统开发。用户以什么身份参与开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说来,参与开发的用户人员,既要以甲方代表身份出现,又应成为真正的系统开发人员,与其他开发人员融为一体。
  3. 自顶向下规划原则
    在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不一致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信息系统来说往往是致命的,有时一个信息系统会因此而造成报废的结果。研究表明,信息的不一致是由计算机应用的历史性演交造成的,它通常发生在没有一个总体规划的指导就来设计实现一个信息系统的情况之下。因此,坚持自顶向下规划原则对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自顶向下规划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达到信息的一致性。同时,自顶向下规划原则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这种规划绝不能取代信息系统的详细设计。必须鼓励信息系统各子系统的设计者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有创造性的设计。
  4. 工程化原则
    没有工程化是软件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工程化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也应当是信息系统开发的一项重要原则。
  5. 其他原则
    对于信息系统开发,人们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原则,例如:创新性原则,用来体现信息系统的先进性;整体性原则,用来体现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发展性原则,用来体现信息系统的超前性:经济性原则,用来体现信息系统的实用性。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信息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机系统,它不仅包含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其他的工程技术,而且,它还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还需要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最常用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 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是由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组成的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是目前最成热、应用最广泛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一。它假定被开发的系统是一个结构化的系统,因而,其基本思想是将系统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等阶段。这种方法遵循系统工程原理,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使用一定的开发工具,完成规定的文档,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结构化方法的开发过程一般是先把系统功能视为一个大的模块,再根据系统分析设计的要求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模块分解或组合。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主要特点如下:

    • 开发目标清晰化。结构化方法的系统开发遵循“用户第一”的原则,开发中要保持与用户的沟通,取得与用户的共识,这使得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 工作阶段程式化。结构化方法的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明确,注重开发过程的控制。每一阶段工作完成后,要根据阶段工作目标和要求进行审查,这使得各阶段工作有条不紊,也避免为以后的工作留下隐患。
    • 开发文档规范化。结构化方法的每一阶段工作完成后,要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文档,以保证各个工作阶段的衔接与系统维护工作的便利。
    • 设计方法结构化。结构化方法采用自上而下的结构化、模块化分析与设计方法,使各个子系统间相对独立,便于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结构化方法特别适合于那些业务工作比较成熟、定型的系统,如银行、电信、商品零售等行业。
  2. 原型法
    原型法是一种根据用户需求,利用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地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展示给用户,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之前制作的沙盘,以及大型建筑的模型等都与快速原型法有同样的效果。应用快速原型法开发过程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初步设计、系统调试、系统检测等阶段。用户仅需在系统分析与系统初步设计阶段完成对应用系统的简单描述,开发者在获取一组基本需求定义后,利用开发工具生成应用系统原型,快速建立一个目标应用系统的最初版本,并把它提交给用户试用、评价,根据用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和补充,从而形成新的版本再返回给用户。通过这样多次反复,使得系统不断地细化和扩充,直到生成一个用户满意的方案为止。

  3. 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看法,它是把客观世界从概念上看成一个由相互配合、协作的对象所组成的系统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是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概念,如实体、关系、属性等,同时运用封装、继承、多态等机制来构造模拟现实系统的方法。传统的结构化设计方法的基本点是面向过程,系统被分解成若干个过程。而面向对象的方法是采用构造模型的观点,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共同目标是建造一个问题域的模型。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初始元素是对象,然后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归纳成类,组织类之间的等级关系,构造类库。在应用时,在类库中选择相应的类。

  4. 面向服务的方法
    面向对象的应用构建在类和对象之上,随后发展起来的建模技术将相关对象按照业务功能进行分组,就形成了构件的概念。对于跨构件的功能调用,则采用接口的形式暴露出来。进一步将接口的定义与实现进行解耦,则催生了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开发方法。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组织内部、组织之间各种应用系统的互相通信和互操作性直接影响者组织对信息的学握程度和处理速度。如何使信息系统快速响应需求与环境的变化,提高系统可复用性、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成为影响信息化建设效率的关键问题,而面向服务的开发方法的思维方式怡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目前,面向服务的开发方法是一个较新的领城,许多研究和实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但是,它代表者不拘泥于具体技术实现方式的一种新的系统开发思想,己经成为信息系统建设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实施面向服务的信息系统。

  • 21
    点赞
  • 2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