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与pytorch基础-第二周学习笔记

深度学习——第二周学习笔记

一、本周任务

1.视频学习:

  • 学习专知课程《卷积神经网络》,主要内容包括:CNN的基本结构:卷积、池化、全连接
  • 典型的网络结构:AlexNet、VGG、GoogleNet、ResNet

2.代码练习:

  • MNIST 数据集分类:构建简单的CNN对 mnist 数据集进行分类。同时,还会在实验中学习池化与卷积操作的基本作用。
  • CIFAR10 数据集分类:使用 CNN 对 CIFAR10 数据集进行分类。
  • 使用 VGG16 对 CIFAR10 分类。

二、本周工作

1.理论部分

1.1 CNN的基本结构
1.1.1 卷积 Convolutional Layer

一维卷积常用在信号处理中,用于计算信号的延迟累积。
卷积是对两个实变函数的一种数学操作。在图像处理中,图像是以二维矩阵的形式输入到神经网络的,因此我们需要二维卷积。
涉及到的基本概念:
input:输入
kernel/filter:卷积核/滤波器
weights:权重 kernel里的每一个值
receptive field:感受野 卷积核进行一次卷积时所对应的输入的区域
activation map 或feature map:特征图 经过一次卷积时所输出的结果
padding 在输入的两边进行补零,输出的特征图大小:(N-F)/stride+1(未加padding) 有padding时:(N+padding*2-F)/stride+1
depth/channel :深度 特征图的厚度,与filter的个数保持一致
output:输出

1.1.2 池化 Pooling Layer
  • Pooling:保留了主要特征的同时减少参数和计算量,防止过拟合,提高模型泛化能力。它一般处于卷积层与卷积层之间,全连接层与全连接层之间。
  • Pooling的类型:
    Max pooling:最大值池化
    Average pooling:平均池化
1.1.3 全连接 Fully Connected Layer

全连接层/FC layer:

  • 两层之间所有神经元都有权重链接
  • 通常全连接层在卷积神经网络尾部
  • 全连接层参数量通常最大
1.2 典型的网络结构
1.2.1 AlexNet
  • AlexNet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网络结构,在Alex net之前,深度学习已经沉寂了很久。
  • 历史的转折在2012年到来,AlexNet在当年的ImageNet图像分类竞赛中,top-5错误率比上一年的冠军下降了十个百分点,而且远远超过当年的第二名。
  • AlexNet 之所以能够成功,深度学习之所以能够重回历史舞台,原因在于:
    大数据训练:百万级ImageNet图像数据
    非线性激活函数:ReLU 解决了梯度消失的问题(在正区间);计算速度特别快,只需要判断输入是否大于0;收敛速度远快于sigmoid。
    防止过拟合:Dropout(随机失活,训练时随机关闭部分神经元,测试时整合所有神经元), Data augmentation(数据增强,通过平移、反转、对称,或改变RGB通道强度)
    其他:双GPU实现
    分层解析:
    AlexNet
    第一次卷积:卷积—ReLU—池化
    第二次卷积:卷积—ReLU—池化
    第三次卷积:卷积—ReLU
    第四次卷积:卷积—ReLU
    第五次卷积:卷积—ReLU—池化
    第六层:全连接—ReLU—DropOut
    第七层:全连接—ReLU—DropOut
    第八层:全连接—SoftMax

ZFNet:

  • 网络结构与AlexNet相同
  • 将卷积层1中的感受野大小由 改为 ,步长由4改为2
  • 卷积层3,4,5中的滤波器个数由384,384,256改为512,512,1024
1.2.2 VGG
  • VGG是一个更深网络: 8 layers (AlexNet) -> 16 – 19 (VGG)
    (在2014-2015,大部分迁移学习的文章用的都是VGG,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在用)
  • ILSVRC top 5 错误率从11.7% -> 7.3%
  • VGG的具体参数:
    VGG
    参数大部分在全连接层中。
1.2.3 GoogleNet
  • 2014年ImageNet图像分类竞赛的冠军 ImageNet top 5 error: 11.7% -> 6.7%
  • 网络总体结构(不再像VGG那样加深网络深度,而是在模型结构上做了更大胆的改进):
    网络包含22个带参数的层(如果考虑pooling层就是27层),独立成块的层总共有约有100个;
    参数量大概是Alexnet的1/12
    没有FC层
  • Inception 通过多卷积核增加特征多样性,问题:计算复杂度过高;
  • Inception V2 插入1*1卷积核进行降维
  • Inception V3 进一步对V2的参数进行降低,用小的卷积核替代大的卷积核,降低参数量,增加非线性激活函数。
  • 网络结构:
    Stem部分(stem network):卷积 – 池化 – 卷积 –卷积 – 池化
    多个Inception结构堆叠
    输出:没有额外的全连接层(除了最后的类别输出层)
    辅助分类器:解决由于模型深度过深导致的梯度消失的问题。
1.2.4 ResNet
  • 残差学习网络(deep residual learning network)
  • 2015年ILSVRC竞赛冠军, top 5 错误率从6.7% -> 3.57%
  • 深度有152层
  • 除了输出层之外没有其他全连接层
  • 残差的思想: 去掉相同的主体部分,从而突出微小的变化。 可以被用来训练非常深的网络

2.代码练习

2.1 MNIST数据集分类
2.1.1 加载数据(MNIST)

PyTorch里包含了 MNIST, CIFAR10 等常用数据集,调用 torchvision.datasets 即可把这些数据由远程下载到本地,下面给出MNIST的使用方法:

torchvision.datasets.MNIST(root, train=True, transform=None, target_transform=None, download=False)

DataLoader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类,提供的常用操作有:batch_size(每个batch的大小), shuffle(是否进行随机打乱顺序的操作), num_workers(加载数据的时候使用几个子进程)

input_size  = 28*28   # MNIST上的图像尺寸是 28x28
output_size = 10      # 类别为 0 到 9 的数字,因此为十类

train_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
    datasets.MNIST('./data', train=Tru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1307,), (0.3081,))])),
    batch_size=64, shuffle=True)

test_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
    datasets.MNIST('./data', train=False, transform=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1307,), (0.3081,))])),
    batch_size=1000, shuffle=True)

运行结果:
加载数据
显示数据集中的部分图像:

plt.figure(figsize=(8, 5))
for i in range(20):
    plt.subplot(4, 5, i + 1)
    image, _ = train_loader.dataset.__getitem__(i)
    plt.imshow(image.squeeze().numpy(),'gray')
    plt.axis('off');

显示数据集中的部分图像

2.1.2 创建网络

定义网络时,需要继承nn.Module,并实现它的forward方法,把网络中具有可学习参数的层放在构造函数init中。
只要在nn.Module的子类中定义了forward函数,backward函数就会自动被实现(利用autograd)。

        self.network = nn.Sequential(
            nn.Linear(input_size, n_hidden), 
            nn.ReLU(), 
            nn.Linear(n_hidden, n_hidden), 
            nn.ReLU(), 
            nn.Linear(n_hidden, output_size), 
            nn.LogSoftmax(dim=1)
        )
        super(CNN, self).__init__()
        # 下面是网络里典型结构的一些定义,一般就是卷积和全连接
        # 池化、ReLU一类的不用在这里定义
        self.n_feature = n_feature
        self.conv1 = nn.Conv2d(in_channels=1, out_channels=n_feature, kernel_size=5)
        self.conv2 = nn.Conv2d(n_feature, n_feature, kernel_size=5)
        self.fc1 = nn.Linear(n_feature*4*4, 50)
        self.fc2 = nn.Linear(50, 10)  
    def forward(self, x, verbose=False):
        x = self.conv1(x)
        x = F.relu(x)
        x = F.max_pool2d(x, kernel_size=2)
        x = self.conv2(x)
        x = F.relu(x)
        x = F.max_pool2d(x, kernel_size=2)
        x = x.view(-1, self.n_feature*4*4)
        x = self.fc1(x)
        x = F.relu(x)
        x = self.fc2(x)
        x = F.log_softmax(x, dim=1)

定义训练和测试函数

# 训练函数
def train(model):
    model.train()
    # 主里从train_loader里,64个样本一个batch为单位提取样本进行训练
    for batch_idx, (data, target)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 把数据送到GPU中
        data, target = data.to(device), target.to(device)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 = model(data)
        loss = F.nll_loss(output, target)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if batch_idx % 100 == 0:
            print('Train: [{}/{} ({:.0f}%)]\tLoss: {:.6f}'.format(
                batch_idx * len(data), len(train_loader.dataset),
                100. * batch_idx / len(train_loader), loss.item()))


def test(model):
    model.eval()
    test_loss = 0
    correct = 0
    for data, target in test_loader:
        # 把数据送到GPU中
        data, target = data.to(device), target.to(device)
        # 把数据送入模型,得到预测结果
        output = model(data)
        # 计算本次batch的损失,并加到 test_loss 中
        test_loss += F.nll_loss(output, target, reduction='sum').item()
        # get the index of the max log-probability,最后一层输出10个数,
        # 值最大的那个即对应着分类结果,然后把分类结果保存在 pred 里
        pred = output.data.max(1, keepdim=True)[1]
        # 将 pred 与 target 相比,得到正确预测结果的数量,并加到 correct 中
        # 这里需要注意一下 view_as ,意思是把 target 变成维度和 pred 一样的意思                                                
        correct += pred.eq(target.data.view_as(pred)).cpu().sum().item()

    test_loss /= len(test_loader.dataset)
    accuracy = 100. * correct / len(test_loader.dataset)
    print('\nTest set: Average loss: {:.4f}, Accuracy: {}/{} ({:.0f}%)\n'.format(
        test_loss, correct, len(test_loader.dataset),
        accuracy))
2.1.3 在小型全连接网络上训练
n_hidden = 8 # number of hidden units

model_fnn = FC2Layer(input_size, n_hidden, output_size)
model_fnn.to(device)
optimizer = optim.SGD(model_fnn.parameters(), lr=0.01, momentum=0.5)
print('Number of parameters: {}'.format(get_n_params(model_fnn)))

train(model_fnn)
test(model_fnn)

小型全连接

2.1.4 在卷积神经网络上训练
# Training settings 
n_features = 6 # number of feature maps

model_cnn = CNN(input_size, n_features, output_size)
model_cnn.to(device)
optimizer = optim.SGD(model_cnn.parameters(), lr=0.01, momentum=0.5)
print('Number of parameters: {}'.format(get_n_params(model_cnn)))

train(model_cnn)
test(model_cnn)

卷积神经网络
通过上面的测试结果,可以发现,含有相同参数的 CNN 效果要明显优于 简单的全连接网络,是因为 CNN 能够更好的挖掘图像中的信息,主要通过两个手段:

卷积:Locality and stationarity in images
池化:Builds in some translation invariance

2.1.5 打算像素顺序再次在两个网络上训练与测试

考虑到CNN在卷积与池化上的优良特性,如果我们把图像中的像素打乱顺序,这样 卷积 和 池化 就难以发挥作用了,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我们把图像中的像素打乱顺序再试试。

首先下面代码展示随机打乱像素顺序后,图像的形态:

# 这里解释一下 torch.randperm 函数,给定参数n,返回一个从0到n-1的随机整数排列
perm = torch.randperm(784)
plt.figure(figsize=(8, 4))
for i in range(10):
    image, _ = train_loader.dataset.__getitem__(i)
    # permute pixels
    image_perm = image.view(-1, 28*28).clone()
    image_perm = image_perm[:, perm]
    image_perm = image_perm.view(-1, 1, 28, 28)
    plt.subplot(4, 5, i + 1)
    plt.imshow(image.squeeze().numpy(), 'gray')
    plt.axis('off')
    plt.subplot(4, 5, i + 11)
    plt.imshow(image_perm.squeeze().numpy(), 'gray')
    plt.axis('off')

打乱
重新定义训练与测试函数,我们写了两个函数 train_perm 和 test_perm,分别对应着加入像素打乱顺序的训练函数与测试函数。

与之前的训练与测试函数基本上完全相同,只是对 data 加入了打乱顺序操作。
在全连接网络上训练与测试:
全连接
在卷积神经网络上训练与测试:

卷积
从打乱像素顺序的实验结果来看,全连接网络的性能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但是 卷积神经网络的性能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对于卷积神经网络,会利用像素的局部关系,但是打乱顺序以后,这些像素间的关系将无法得到利用。

2.2 CIFAR10 数据集分类

对于视觉数据,PyTorch 创建了一个叫做 totchvision 的包,该包含有支持加载类似Imagenet,CIFAR10,MNIST 等公共数据集的数据加载模块 torchvision.datasets 和支持加载图像数据数据转换模块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

下面将使用CIFAR10数据集,它包含十个类别:‘airplane’, ‘automobile’, ‘bird’, ‘cat’, ‘deer’, ‘dog’, ‘frog’, ‘horse’, ‘ship’, ‘truck’。CIFAR-10 中的图像尺寸为3x32x32,也就是RGB的3层颜色通道,每层通道内的尺寸为32*32。
首先,加载并归一化 CIFAR10 使用 torchvision 。torchvision 数据集的输出是范围在[0,1]之间的 PILImage,我们将他们转换成归一化范围为[-1,1]之间的张量 Tensors。
初始化
下面展示 CIFAR10 里面的一些图片:
展示
接下来定义网络,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class Ne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Net, self).__init__()
        self.conv1 = nn.Conv2d(3, 6, 5)
        self.pool = nn.MaxPool2d(2, 2)
        self.conv2 = nn.Conv2d(6, 16, 5)
        self.fc1 = nn.Linear(16 * 5 * 5, 120)
        self.fc2 = nn.Linear(120, 84)
        self.fc3 = nn.Linear(84, 10)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pool(F.relu(self.conv1(x)))
        x = self.pool(F.relu(self.conv2(x)))
        x = x.view(-1, 16 * 5 * 5)
        x = F.relu(self.fc1(x))
        x = F.relu(self.fc2(x))
        x = self.fc3(x)
        return x

# 网络放到GPU上
net = Net().to(device)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optimizer = optim.Adam(net.parameters(), lr=0.001)

训练网络:

for epoch in range(10):  # 重复多轮训练
    for i, (inputs, labels) in enumerate(trainloader):
        inputs = inputs.to(device)
        labels = labels.to(device)
        # 优化器梯度归零
        optimizer.zero_grad()
        # 正向传播 + 反向传播 + 优化 
        outputs = net(inputs)
        loss = criterion(outputs, labels)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 输出统计信息
        if i % 100 == 0:   
            print('Epoch: %d Minibatch: %5d loss: %.3f' %(epoch + 1, i + 1, loss.item()))

print('Finished Training')

finish
现在我们从测试集中取出8张图片:
展示
我们把图片输入模型,看看CNN把这些图片识别成什么:
识别
有部分识别错误,看看网络在整个数据集上的表现:

准确率
准确率还可以,通过改进网络结构,性能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在 Kaggle 的LeaderBoard上,准确率高的达到95%以上。

2.3 使用 VGG16 对 CIFAR10 分类

VGG是由Simonyan 和Zisserman在文献《Very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Large Scale Image Recognition》中提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其名称来源于作者所在的牛津大学视觉几何组(Visual Geometry Group)的缩写。

该模型参加2014年的 ImageNet图像分类与定位挑战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分类任务上排名第二,在定位任务上排名第一。

VGG16的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VGG16示意图

16层网络的结节信息如下:

01:Convolution using 64 filters
02: Convolution using 64 filters + Max pooling
03: Convolution using 128 filters
04: Convolution using 128 filters + Max pooling
05: Convolution using 256 filters
06: Convolution using 256 filters
07: Convolution using 256 filters + Max pooling
08: Convolution using 512 filters
09: Convolution using 512 filters
10: Convolution using 512 filters + Max pooling
11: Convolution using 512 filters
12: Convolution using 512 filters
13: Convolution using 512 filters + Max pooling
14: Fully connected with 4096 nodes
15: Fully connected with 4096 nodes
16: Softmax

2.3.1 定义dataloader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 使用GPU训练,可以在菜单 "代码执行工具" -> "更改运行时类型" 里进行设置
device = torch.device("cuda:0"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transform_train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RandomCrop(32, padding=4),
    transforms.RandomHorizontalFlip(),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4914, 0.4822, 0.4465), (0.2023, 0.1994, 0.2010))])

transform_test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4914, 0.4822, 0.4465), (0.2023, 0.1994, 0.2010))])

trainset = torchvision.datasets.CIFAR10(root='./data', train=Tru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_train)
testset  = torchvision.datasets.CIFAR10(root='./data', train=Fals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_test)

train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trainset, batch_size=128, shuffle=True, num_workers=2)
test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testset, batch_size=128, shuffle=False, num_workers=2)

classes = ('plane', 'car', 'bird', 'cat',
           'deer', 'dog', 'frog', 'horse', 'ship', 'truck')
2.3.2 VGG网络定义

结构基本上是:

64 conv, maxpooling,

128 conv, maxpooling,

256 conv, 256 conv, maxpooling,

512 conv, 512 conv, maxpooling,

512 conv, 512 conv, maxpooling,

softmax
下面是模型的实现代码:

class VGG(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VGG, self).__init__()
        self.cfg = [64, 'M', 128, 'M', 256, 256, 'M', 512, 512, 'M', 512, 512, 'M']
        self.features = self._make_layers(self.cfg)
        self.classifier = nn.Linear(512, 10)

    def forward(self, x):
        out = self.features(x)
        out = out.view(out.size(0), -1)
        out = self.classifier(out)
        return out

    def _make_layers(self, cfg):
        layers = []
        in_channels = 3
        for x in cfg:
            if x == 'M':
                layers += [nn.MaxPool2d(kernel_size=2, stride=2)]
            else:
                layers += [nn.Conv2d(in_channels, x, kernel_size=3, padding=1),
                           nn.BatchNorm2d(x),
                           nn.ReLU(inplace=True)]
                in_channels = x
        layers += [nn.AvgPool2d(kernel_size=1, stride=1)]
        return nn.Sequential(*layers)
 # 网络放到GPU上
net = VGG().to(device)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optimizer = optim.Adam(net.parameters(), lr=0.001)
2.3.3 网络训练
for epoch in range(10):  # 重复多轮训练
    for i, (inputs, labels) in enumerate(trainloader):
        inputs = inputs.to(device)
        labels = labels.to(device)
        # 优化器梯度归零
        optimizer.zero_grad()
        # 正向传播 + 反向传播 + 优化 
        outputs = net(inputs)
        loss = criterion(outputs, labels)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 输出统计信息
        if i % 100 == 0:   
            print('Epoch: %d Minibatch: %5d loss: %.3f' %(epoch + 1, i + 1, loss.item()))

print('Finished Training')

训练结果

2.3.4 测试验证准确率

准确率
可以看到,使用一个简化版的 VGG 网络,就能够显著地将准确率由 64%,提升到 84.92%

三、本周写博客需要思考的问题:

1、dataloader 里面 shuffle 取不同值有什么区别?

DataLoader中的shuffer=False表示不打乱数据的顺序,然后以batch为单位从头到尾按顺序取用数据。
DataLoader中的shuffer=Ture表示在每一次epoch中都打乱所有数据的顺序,然后以batch为单位从头到尾按顺序取用数据。这样的结果就是不同epoch中的数据都是乱序的。
在训练网络时,同样的结构与数据,但是训练后结果每次都不同,有时结果相差还很大,这就很苦恼,复现不了以前的结果,这除了和模型的参数随机初始化有关,还有一点点原因是因为你这一次训练是与你上一次训练的数据乱得不一样。
设置随机种子的作用就是让你的每一次训练都乱的一样,即可以让你在单次训练内部数据保持乱序但不同训练之间都是一样的乱序。

2、transform 里,取了不同值,这个有什么区别?

transform, 一种函数或变换,输入PIL图片,返回变换之后的数据。
transforms.Compose函数就是将transforms组合在一起;而每一个transforms都有自己的功能。最终只要使用定义好的train_transformer 就可以按照循序处理transforms的要求的。上面的代码中:
transforms.ToPILImage()是转换数据格式,把数据转换为tensfroms格式。只有转换为tensfroms格式才能进行后面的处理。
transforms.Resize(256)是按照比例把图像最小的一个边长放缩到256,另一边按照相同比例放缩。
transforms.RandomResizedCrop(224,scale=(0.5,1.0))是把图像按照中心随机切割成224正方形大小的图片。
transforms.ToTensor() 转换为tensor格式,这个格式可以直接输入进神经网络了。
transforms.Normalize(mean=[0.485, 0.456, 0.406], std=[0.229, 0.224, 0.225])对像素值进行归一化处理。

3、epoch 和 batch 的区别?

epoch(时期):当一个完整的数据集通过神经网络一次并且返回一次的过程称为一个epoch。再通俗一点,一个Epoch就是将所有训练样本训练一次的过程。
batch(批/一批样本):使用训练集中的一小部分样本对模型权重进行一次反向传播的参数更新。
iteration(一次迭代):使用一个batch数据对模型进行一次参数更新的过程
batch_Size:每批样本的大小。
当一个epoch对于计算机太过庞大时,就需要把它分成多个小块,也就是就是分成多个batch 来进行训练。

4、1x1的卷积和 FC 有什么区别?主要起什么作用?

当输入的feature map的尺寸是1×1时,两者从数学原理上来看,没有区别。假设输入为c×1×1,输出为n×1×1,那么全连接可以认为是一个c维的向量和n×c大小的矩阵相乘。卷积层可以理解为n个c×1×1的卷积核,分别与输入做内积,跟计算矩阵向量乘没有区别。
当输入为c×w×h时,卷积层和全连接层的输出尺寸就不一样了,1×1的卷积输出为n×w×h,全连接的输出是n×1×1。此时,全连接可以等价于n个c×w×h卷积核的卷积层。
全连接层和卷积层最大的区别就是输入尺寸是否可变,全连接层的输入尺寸是固定的,卷积层的输入尺寸是任意的。
1*1卷积的主要作用有:
1.实现跨通道的信息交互和整合。1x1卷积核只有一个参数,当它作用在多通道的feature map上时,相当于不同通道上的一个线性组合,实际上就是加起来再乘以一个系数,但是这样输出的feature map就是多个通道的整合信息了,能够使网络提取的特征更加丰富。
2.feature map通道数上的降维。降维这个作用在GoogLeNet和ResNet能够很好的体现。举个例子:假设输入的特征维度为100x100x128,卷积核大小为5x5(stride=1,padding=2),通道数为256,则经过卷积后输出的特征维度为100x100x256,卷积参数量为128x5x5x256=819200。此时在5x5卷积前使用一个64通道的1x1卷积,最终的输出特征维度依然是100x100x256,但是此时的卷积参数量为128x1x1x64 + 64x5x5x256=417792,大约减少一半的参数量。
增加非线性映射次数。1x1卷积后通常加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使网络提取更加具有判别信息的特征,同时网络也能做的越来越深。

5、residual leanring 为什么能够提升准确率?

实验表明,残差网络更容易优化,并且能够通过增加相当的深度来提高准确率。
核心是解决了增加深度带来的副作用(退化问题),这样能够通过单纯地增加网络深度,来提高网络性能。

6、代码练习二里,网络和1998年 Lecun 提出的 LeNet 有什么区别?

1.LeNet采用sigmoid激活函数,代码练习二中使用的激活函数是ReLU。
LeNet原始的模型使用的是平均池化,代码二中使用的是最大值池化。

7、代码练习二里,卷积以后feature map 尺寸会变小,如何应用 Residual Learning?

使用1*1卷积核来调整feature map尺寸。

8、有什么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准确率?

1.选用更合适的激活函数。
2.优化网络模型。
3.增加训练次数。
4.加深网络深度。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