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丨企业业务架构的发展及与IT架构的关系

本文节选自《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探讨了业务架构与应用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架构和安全架构的关系。业务架构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性凸显,对企业的深度融合起到关键作用。应用架构紧随业务架构,技术架构则需综合考虑业务特征进行平台规划,数据模型与业务架构密切关联,而安全架构正逐步与业务战略相结合。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架构君:本文来自《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一书,作者为付晓岩,本书专注于企业级的业务架构,公众号「架构文摘」获得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授权,刊载其中的部分章节——企业业务架构的发展及与IT架构的关系,内容仅发布在本公众号,社区网站等平台不得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以任何形式转载此文。

由于本书还未正式上市如果你想了解本书目录和尝鲜读电子版,可以扫描文末二维码。



业务架构并非软件工程中新诞生的领域,但是提及的人却很少。这个偶尔走进读者视线的词汇,经常带着一种“花非花、雾非雾”的“朦胧感”,很多人对业务架构究竟在软件设计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以及业务架构和应用架构的关系、业务架构师和产品经理的区别等基本问题说不清、道不明。《软件工程》、《软件系统架构》、《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教材也很少提及业务架构这个概念,更不用说企业级业务架构了,目前市面上也几乎没有专门论述业务架构及其设计方法的书籍。本书作为一本企业级业务架构专述,将从业务架构的发展历程、基本理念讲起,让读者对业务架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第1章 业务架构的发展历程


与软件的发展历史相比,业务架构的发展历程其实并不算短,而且也是有几个颇具影响力的架构设计理论。


1.1 Zachman模型


业务架构这个词最初是隐藏在企业架构(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EA)中的。 企业架构是 20世纪 80年代的产物,其标志就是 1987年 Zachman提出的企业架构模型,该模型按照“5W1H”,即 What(数据)、 Where(网络)、Who(角色)、When(时间)、Why(动机)、How(功能) 6个维度,结合目标范围、业务模型、信息系统模型、技术模型、详细展现、功能系统这 6个层次,将企业架构分成 36个组成部分,描述了一个完整的企业架构需要考虑的内容,如表 1-1所示。


表1-1 Zachman模型简介 640?wx_fmt=png


Zachman模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业务架构这个概念,但是已经包含了业务架构关注的一些主要内容:如流程模型、数据、角色组织等,既然没有提出业务架构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包含构建方法,所以, Zachman模型应该算是业务架构的启蒙,同时,它也表明了这一工具或技术的最佳使用场景—面向复杂系统构建企业架构。
1.2 TOGAF 


1995年,大名鼎鼎的 TOGAF登场了,这个在企业架构市场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的架构模型明确提出了业务架构的概念。 TOGAF将企业定义为有着共同目标集合的组织的聚集。
例如,企业可能是政府部门、一个完整的公司、公司部门、单个处 /科室,或者是通过共同拥有权连接在一起的地理上疏远的组织链。 TOGAF进一步定义企业架构分为两大部分: 业务架构和 IT架构,大部分企业架构方法都是从 IT架构发展而来的。 业务架构是将企业的业务战略转化为日常运作的渠道,业务战略决定业务架构,其包括业务的运营模式、流程体系、组织结构、地域分布等内容。  
TOGAF强调基于业务导向和驱动的架构来理解、分析、设计、构建、集成、扩展、运行和管理信息系统,复杂系统集成的关键,是基于架构(或体系)的集成,而不是基于部件(或组件)的集成。 TOGAF还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架构工件模型,如表 1-2所示。
从表 1-2中可以明确看到业务架构阶段的交付物,这些内容也清楚地说明了业务架构在软件工程中的位置。 相信很多对架构有兴趣的读者都认真学习过 TOGAF模型,此处不再赘述。
付晓岩:虽然做了六年的企业级业务架构,但是总觉得业务架构不是个好讲的东西,业务架构离不开业务模型,所以讲它就会搬出一堆枯燥的模型来,甚至会让人觉得业务架构就是建模。但建模只是个手段,建模的目的是把现象总结成模式,再从模式中找到结构,将业务上看到的结构传递给技术,如果二者能够基于同一结构思考,沟通上将产生最大的便利,这就是通用语言的基础,其实说通用语言,还不如说通用结构,因为说语言,经常会把人带到语法层面,纠结于规则、概念、标准之类似是而非的东西。所以,我总结建模的原则无非是把握整体、穿透现象、保证落地,建模即不能死守规则、冥顽不化,也不能脑洞大开、信马由缰,必须从一开始就关注如何落地。建模不是建个自圆其说的乌托邦,而是传给后续过程的设计图纸。业务建模可以有前瞻性,但是所谓的前瞻性是能够看清分阶段实施路径的前瞻性。 业务架构是不断演进和迭代的,它有生命力,可以成长,如果架构管理工具本身支持历史记录和模式比对,你也可以看到企业架构的演进历史,而不是只看得到现在,只能听别人讲讲过去,过去是可以看见的。这种可视化的历史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人是从历史中学习未来的,毕竟有很多行业还是需要积淀的。 但是,业务架构的形成过程的确是在一种看起来科学的方法论下,不完全科学地操作的,这点我曾经也很纠结,后来软件架构看多了,再加上到项目中的观察,也逐渐释然了。软件架构其实很羡慕建筑架构,觉得建筑架构有力学基础做支持,有很多可以计算的东西,但是软件架构却没多少能算出来的。在开源思想时兴之前,行业内部交流分享较差,都比较愿意看别人的架构,而不想亮出自己的,很多研究者都抱怨这个非常需要标准的行业反倒是很隔离的。开源为架构和软件带来新的成长方式,共享让思维发展更快、普及更快,但是,软件架构本身却只是增加了大量的案例,依旧难以标准化,哪怕是同一个行业的企业,给这家做的软件也不一定能直接搬到另一家去,很多商用化了的系统软件也还是离不开个性的本地化改造过程。云计算带来的 SaaS 虽然让软件应用省去了许多部署过程,但是,依然难以改变这个行业个性化程度严重的局面。软件架构尚且如此,业务架构也就不需要纠结了。 业务架构设计可以很快,也可能很慢。快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架构师自身炉火纯青、天生慧眼,设计能力超强;二是原有业务模型已经很清晰,可以快速分析业务变化,形成架构设计,我们可以追求的是第二种,这也意味这首次建模,尤其是首次建设企业级模型,不要过快,对模型设计方法、业务流程分析、标准化过程,都要细致点儿,基本功扎实了,才有后边的“敏捷”。企业级转型没有轻松的,不少企业是把转型仅当成一个项目,而忽视了对自身的调整。一个普通士兵变成一个特种战士,不是因为给了他一身价值 10 万的装备,而是经过了地狱般的训练。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普通员工,人的思维不转变,哪来的企业转变呢? 为了推动企业真正的数字化转型,业务架构设计人员永远不要忘记,业务架构最重要的职责不是传递需求,而是藉由自身的努力,推动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桥梁作用才是业务架构最重要的职责,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也就不能真正实现一个快速响应内外部变化的企业级业务系统。 其实中台并非万能,客观地讲,一个优秀的架构设计人员是不会“迷信”于任何一种架构设计方式的,也不会执着甚至偏执于方法间的争论,没有哪种设计方式是完美无缺的,软件行业没有“银弹”,任何一种方法都需要坚持与灵活的结合,都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总结和改良,如果一个方法没有被坚持数年以上,可能连入门都谈不上吧。我对中台认识更多还只能算个一般观察者,论述中难免有失,感谢读者朋友们能够宽容地看我一路“叨叨”下来。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