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皇陵

  大辽是契丹族所建立的王朝,辽太祖耶律阿宝机于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创建契丹国。辽太宗耶律德光于大同元年(公元947年)灭后晋后,改国号为大辽。辽圣宗统和元年(公元983年),改国号为大契丹国。辽道宗咸雍二年(公元1066年)复号大辽。到天祚帝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灭亡。共历九帝二百一十年。

   为什么辽代这几位皇帝会远离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的祖陵,而葬于医巫闾山东麓呢?这是因为北镇和医巫闾山在辽代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这里一度是大辽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是契丹王朝的中兴之地。医巫闾山在契丹民族历史上重要地位,让这里成为了皇陵所在地。

    纵横中国北方二百一十周年的大辽帝国共有九位皇帝,据史书明确记载,其中有三位皇帝,即世宗皇帝耶律阮、景宗皇帝耶律贤、天祚皇帝耶律延禧,还有被追谥为文献皇帝的义宗东丹王耶律倍葬于医巫闾山,另有多个皇族和大臣葬于此地,所以医巫闾山与内蒙古巴林左旗一样是辽代皇陵所在地。这些辽代皇陵藏于医巫闾山深处,对研究契丹历史和辽代北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史书记载与显存遗迹分析,大辽的显陵和乾陵就藏于医巫闾山的深谷之中,大体是位于富屯乡龙岗子村、新立村和鲍家乡高起村、桃园村一带,但埋的具体地点尚未发掘出来。大辽王朝的三位皇帝葬于医巫闾山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一是东丹王耶律倍因为喜爱医巫闾山的风光,早年曾在这里隐居,修筑了高美人行宫和藏书楼、读书堂。他虽死于后唐,但其长子耶律阮当皇帝后,念其父生前热爱闾山之意,于世宗天禄元年(公元947年)亲护耶律倍灵柩由汴京归来,葬于医巫闾山,建显陵,并追封东丹王为增谥文献皇帝,庙号义宗,这就让医巫闾山成为了内蒙巴林以外又一个契丹皇族的陵地。二是,辽代九位皇帝中,有六位是耶律倍的直系子孙。他的子孙死后必有沿袭唐俗葬于显陵之侧的;三是风景秀丽的医巫闾山是辽朝境内的一座大山,被历代帝王所钟爱。必然被那些看天象勘风水的钦天监们重视,为讨好帝王、妃子,把医巫闾山看作能荫及子孙万代荣华富贵的风水宝地。

    

  辽代以前,在医巫闾山境内并无府、州一级的行政机构。到了辽代,不但因为守陵置显、乾二州,还立山东县,开始修筑城墙,成为辽皇帝经常巡幸之地。医巫闾山,是辽太祖长子耶律倍所钟爱之地,他生前曾到过闾山隐居,死后又长眠于此地。这里还是契丹中兴之地,著名的肖太后闾山下诏奠定了大辽的后一个百年基业,因而,医巫闾山在辽代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地位,北镇在辽代也一直处于鼎盛时期。因此说,从我们今天看来,北镇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众多文物古迹的名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辽文化的特点最为明显,这正是北镇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大优势。

 

    埋葬在医巫闾山深谷之中的契丹皇族人物

  据《辽史》记载,葬于医巫闾山的契丹皇族人物有十余人,后经考古挖掘证实,共十四人。

  义宗耶律倍,名图欲,大契丹国(后改称大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的长子,辽世宗耶律阮的父亲,东丹国国王(称人皇王,一般也通称东丹王)。生前为大契丹国的皇太子,未即位为皇帝,其子耶律阮继位后追谥为文献皇帝,庙号义宗,葬于医巫闾山深处,陵曰显陵。

    世宗耶律阮,小字兀欲,耶律倍长子,母柔贞皇后肖氏。会同九年(公元946年)四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崩,被群臣拥立为帝。世宗天禄五年(公元950年)九月,被叛臣耶律察割所弑。应历元年(即天禄五年),继位的穆宗耶律螺葬世宗于显州西山,陵名与倍陵同,当系祔葬,为显陵。圣宗统和二十六年(1008)加谥孝和庄宪皇帝。

    世宗怀节皇后肖氏,小字撒葛只,世宗祖母弟阿古只之女。帝为永康王时,纳之,生景宗皇帝。察割作乱,被弑。景宗时,葬于医巫闾山,建庙陵寝侧。

    世宗妃甄氏,原为后唐宫人,有姿色。帝从太宗南征时得之,宠遇甚厚。天禄五年察割作乱,遇害。景宗时,葬后于医巫闾山,建庙陵寝侧。古人在《辽宫祠》中有“古稳搔头紫凤据,双娥蹙黛未全舒,灯影一笑天颜改,绝胜西番解渴珠”的赞咏之句。

    景宗耶律贤,字贤宇,世宗皇帝第二子,母怀节皇后肖氏。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穆宗被害,群臣劝进,即皇帝位,改元保宁。乾亨四年(982)九月,病卒于云州(今山西大同)。卒年三十五岁,在位十三年。统和元年(公元983年)二月,圣宗葬景宗皇帝于医巫闾山,庙号景宗,陵曰乾陵。以陵设州,以奉乾陵。《辽史》载,乾亨二年(公元980年)五月,“雷火乾陵松”。是时景宗未殂,说明乾陵是在景宗在世时就开始修建的。

  景宗睿智皇后肖氏,讳绰,小字燕燕、北府宰相肖思温之女。景宗即位,选为贵妃。后册为皇后,生圣宗。景宗死后,圣宗继位,年仅十二岁。尊母肖氏为承天皇太后,摄国政。后重用韩德让,耶律斜珍等,“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甚忠。”摄政达二十七年,曾多次遣兵攻宋,并亲临前线指挥。“赏罚分明,将士用命”。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臣年),与宋定澶渊之盟,从而开创以后的一百二十年时间的大辽中兴之业。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十二月,崩于行宫,时年五十七岁。统和二十八年四月,圣宗葬太后于乾陵。

  平王耶律隆先,是让国皇帝耶律倍第四子,字团隐,母大氏。为人聪明,博学能诗。景宗保宁元年(公元969年)始封平王,政事令,留守东京。薄赋税,省刑税狱,恤鳏寡,数荐贤能之士。薨后,葬医巫闾山之道隐谷。

    秦晋国王耶律隆庆,字燕隐,小字普贤奴,景宗皇帝第二子,圣宗皇帝之弟。八岁封恒王。圣宗开泰元年(公元1012年),进为秦晋国王,赐铁券,加守太师兼政事令,又拜大元帅。开泰五年(公元1016年)在北安州病故。次年,圣宗皇帝亲临显州,葬弟隆庆于医巫闾山,追册为皇太弟。

  天祚帝耶律延禧,辽末代皇帝,名延禧,字延宁,小字阿果。道宗之孙。延寿七年(公元1101年),道宗崩,继位,群臣上尊号天祚皇帝。金灭辽时在应州(今山西应县)被金军俘获,降封海滨王。后以疾终,享年五十四岁,于金皇统五年葬于乾陵傍。

  晋王耶律隆运,原姓韩,名德让,汉族,西南面招讨使韩匡嗣之子。圣宗继位后,皇太后称制,隆运总宿卫事,太后宠任之。统和六年(公元988年),加封为楚王。十九年(公元1001年),赐名德昌。二十二年徙王晋,赐姓耶律,隶皇族横帐、位在亲王之上。二十八年(公元1010年),圣宗葬承天皇太后于乾州,赐名隆运,并赐田宅及陪葬地。次年三月,病故。享年七十一岁,赐尚书令,谥文忠,官给葬具,建庙乾陵侧。

    魏国王耶律宗政,字去回,契丹名查葛。景宗之孙,圣宗之侄,秦晋国王耶律隆庆长子。清宁八年(1062年)三月,薨于武定军之署,享年六十。十月,归葬于乾陵祔祖宗之寝庙。

    郑王耶律宗允,字保信,契丹名谢家奴。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三子,母齐国妃肖氏。清宁十年(公元1064年),判匡义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薨于行帐,享年六十,诏追封郑王。道宗咸雍元年(公元1065年)四月十一日归葬于乾陵,祔孝贞皇太弟耶律隆庆之茔。

  秦晋国妃肖氏,父为枢使北宰相驸马都尉曷宁,母为魏国公主长寿奴(即景宗皇帝之次女,圣宗皇帝之妹)。开泰五年(公元1061年),嫁给了舅舅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为秦晋国妃。隆庆薨,奉圣宗之命,嫁隆庆长子魏王耶律宗政,不诏,又嫁曾国公刘二玄。咸雍五年(公元1069年)七月二十二日甍,时年六十九岁。是年十一月,于乾陵开魏国王耶律宗政玄堂而合葬。

  广陵郡王耶律宗教,字希古实。景宗之孙,耶律隆庆之子。重熙十七年(公元1048年),特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公元1052年),移镇显州,为奉先军节度使。二十二年(公元1053年)六月甍于显州,享年六十二岁。是年八月十二日葬于乾陵之西山。

    以上十四人中,前十人葬于医巫闾山系在辽代史料上有明确记载,而后四人则已由考古挖掘中出士的墓铭所证实,当属无疑。其中多处墓葬位于富屯乡龙岗子村,另有几处位于鲍家乡高起村和闾山道隐谷。而耶律倍的埋葬地虽在史书上没有方位、地点的具体记载,又未经考古挖掘证实,但据有关学者考证,位于富屯乡龙岗子的医巫闾山琉璃寺遗址处群峰怀抱,中现一谷,面东而开,呈掩抱六重之势,附近有断碑,碑上有“原系大辽东丹王、让国皇帝”等字样。再上则有古城遗址,应为影殿之所在,故显陵旧址应为龙岗子。

 

    经过千余年的历史时光,特别是金灭辽之后的抢掠,医巫闾山境内的辽代皇陵大多已经无从寻找,依据现已发现的在龙岗于村中北坡挖掘出耶律宗政与甄妃的合葬墓,其弟耶律宗德的墓穴和所留下的墓志铭显示,龙岗子正是辽皇陵所在地之一,其周边的显州城、乾州城、慈圣寺等都是因陵而建。历代辽皇也曾多次来医巫闾山举行葬礼与谒陵,让这里一次次成为契丹人瞩目的地方。

 

     龙岗子 风光奇秀的葬龙之地

 

  龙岗子,医巫闾山地区最早发现辽代皇族陵墓的地方,虽然不能确定是否因为辽代皇帝埋葬于此才得名,但就村里的老人讲,这里自大宋朝时就开始称龙岗子了,想来,得名和辽代皇帝葬于此处不无关系。而且,龙岗子以龙命名之处甚为可观。整个山村除东为出口通向古城大道外,三面被层峦迭翠的山峰环抱。在村之西南山峰上有块巨石,不知何年何人把巨石劈开两半.形如两扇要塞之大门,有两块石头似龙头蹲在门上相视而对,人称龙门;小村数百户人家,被一道小河隔为南北两岸,河水常年不涸,人称龙溪;河水流向村东的山坳处缓流打旋,将此处称大龙湾;后来村民治河水修坝拦住,备旱时灌溉果树农田之用,村民们把这个水库命名为龙门水库;更为有趣的是需晴日拂晓,站在龙门水库下游,遥望龙岗子环山,恰似一条巨龙在山腰间摇头摆尾欲作腾空之势。

    1970年挖防空洞时,在龙岗子村中北坡挖掘出耶律宗政与秦晋国妃的合葬墓,其弟耶律宗德的墓穴。两墓平行中间相距三十米。耶律宗政的合葬墓,是用青砖拱起的弧形古墓,内壁是香柏木镶成(此木被当时第四生产队盖六间房作椽子用了),墓内灵柩和陪葬品早已盗光,仅有两盒《墓志铭》,书写墓中死者的生干及埋葬地点。整个墓穴占地二百平方米,进深七米,宽九米,两边有侧室,从土中发现一只金镯于别无它物。此墓现已整修,对外开放。在耶律宗政墓前后左右都有当年被盗过墓的痕迹,地表面留有土坑或窟窿,当雨季,从坡地下来的水似乎流多少水也灌不满。村民们疑为这可能是大的墓穴,由于地表是果树和住户,不能轻易挖掘,因而至今还是个谜。

    辽墓被盗之事,并非一墓。史书记载,“金太祖天辅二年(公元1118年)五月,金兵神笃越城先入,焚烧佛寺,焚掠乾、显二州而归。”又于“金太祖天辅四年(公元1120年)五月,金兵占领显州(山东县城),辽代陵寝的凝神殿、安元圣母殿及辽代皇妃子弟影堂焚烧殆尽,进而挖掘珠宝,以断其龙脉”。后来有人说,金兵攻入山东县城后,放假三天,放火烧毁大佛寺,火光从数里外即可看到。。

    龙岗子村民们,在1970年以后的日子里不断发现辽墓和附葬品。村民刘会宁于1952年挖土时,在一块石板底挖出一顶妃子头饰——凤凰盔。又于1991年在房侧修猪舍时,发现一个约二十多平方米的空墓穴,用青砖对缝拱起来的,墓门由两个用青石雕塑的男女小孩把守着,幕内两壁绘着彩画,两边有侧室,与耶律宗政墓大体相似。翟风君在离耶律宗政墓不远处,锄草拾到一只已被抻直的金镯子,同墓内那只是一对。人们议论说,这可能是金兵掘墓挖宝时,士兵们相互抢夺而丢掉的。村西坡住位锡匠,有一年在种地时拾个佛珠子。在原村委会西约三十米处发现数个石人、石马头像,人们分析这可能是陵寝前神道两侧的装饰物。建筑陵墓用的黄绿琉璃瓦和花纹青砖至今还随处可见。

    所有这些,虽不能证明辽皇陵就在龙岗子,但再综合周边的大望海堂读书堂、高美人行宫、显州城旧址、慈圣寺旧址、琉璃寺旧址各种文物遗址,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显陵就在龙岗子,龙岗子就是风景秀丽的葬龙之地。

 

    辽陵风光如画 古迹众多

 

  龙岗子的山村景色十分迷人,与医巫闾山头道沟闾山景区仅一山之隔。这里是峰岩奇秀,景色幽致。松柏参天,秋实红叶,甘泉争流,溪水潺潺。遥望山村是片绿的世界,近前则是错落别致的农舍分饰在树木中间。几条小溪汇成一处曲曲湾湾从村中流过,此乃是难寻的风水宝地。故有“辽陵风光无限好”之美称。

    从龙岗子村北去一山之隔便是富屯乡新立村。俗称三道沟,是医巫闾山东麓的一个支脉。在1970年村民们挖防空洞时,曾从樱桃沟后西沟沿往西挖进百米左右,即发现用大青砖砌成的城(陵)边墙,其周围地表,梯田坝埂及小路两旁,红绿琉璃瓦、花纹辽砖等筑用的饰件,附首即拾。从辽代墓葬的习俗来看,辽依唐规,应当是影殿建于地宫的东北,所以此遗址不是皇陵所在也是影殿。另史料载,辽世宗耶律阮在葬其父东丹人皇王耶律倍于医巫闾山显陵之后置显州,辖三州三县以奉显陵,所以此处的城墙也可能是当年的显州城或其下辖州县的旧址。

  在新立村,还有守卫辽陵的狮子岩瞭望台,位于一座独立的山峰之上,东西南三面都是陡壁,只有从北面可以攀登,登两段甬路,过二道石门才可到达台顶,台上后部原有三间座南面北的布瓦石筑卫士房,紧靠卫士房后山墙石壁有两间座北面南的殿堂,石壁上有浮雕佛像五尊,虽经千年风雨剥蚀,线条还清晰可辨,造型端庄,刀工流畅,当时台上的四周都筑有砖墙,修有垛口。站在台上,向东南远眺广宁古城,双塔、鼓楼尽收眼底;西北望去,可观望海诸峰。此台居高临下,将通山大路完全封锁,正是易守难攻的要塞之处。

  当年承天皇太后肖燕燕,曾多次有携子(圣宗皇帝耶律隆绪)来此祭陵拜庙瞻仰先祖耶律倍的行宫与藏书楼之举,在龙岗于村中间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慈圣寺。西去四公里是琉璃寺,去三、四公里即是高美人行宫和藏书楼。此寺位于龙岗子村中间,寺庙规模大而又富丽堂皇,不仅有休息居住的房屋,还有储放香烛的供品库房及扈从官员、车辆的停留地,是一座面东,建有东西配殿的四合大院。现在寺庙经龙岗子村的努力,已在旧址上重修,正在完善之中。

  在辽陵的周边还有大望海山耶律倍读书堂旧址、高美人行宫和琉璃寺旧址,古迹虽然已湮没于山野之中,但遗踪可觅,向人们诉说了龙岗子葬龙之地昔日的辉煌。

辽历代皇帝到闾山举行葬礼与谒陵

    辽代,北镇境内因显、乾二陵而置显、乾二州,医巫闾山成为辽代皇族陵墓之地,也因此成为辽皇帝行葬礼、谒陵和巡幸狞猎之地。

    世宗皇帝在位四年多时间,在大同元年(公元947年),“世宗亲护人皇王(耶律倍)灵驾归自汴京。以人皇王爱医巫闾山水奇秀,因葬焉。山形掩抱六重,于其中作影殿,制度宏丽”。

    景宗皇帝在位十三年,先后于保宁二年(公元970年)夏四月,保宁十年(公元978年),来到北镇,拜谒其祖父义宗耶律倍和父亲世宗耶律阮之陵寝。

    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位四十八年,被称为辽代盛主。来北镇有史记载的十五次。其中有几次值得介绍:圣宗第一次来北镇是在乾亨四年十月。景宗皇帝九月死去,圣宗十月即到显州,在十一月置显州,他是为景宗皇帝的丧葬事而来的。圣宗皇帝第八次来北镇,是在统和二十八年(公元1010年)春正月,葬他的生母承天皇太后。其间宋朝和高丽国吊祭、会葬,接见使臣,都是在北镇这块土进行的。圣宗皇帝第十三次到北镇是开泰六年(1017年)三月,为他的二弟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举行葬礼。圣宗皇帝对其弟多次加官晋爵,直至封为秦晋国王,大元帅,赐铁券。圣宗为隆庆之丧易辍朝七日,又亲到显州主持葬礼。

  兴宗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到北镇来过四次。次数少是与其父圣宗耶律隆绪没有葬于医巫闾山有直接关系。第一次是在重熙八年(公元1039年)秋七月,迎皇太后至显州,谒园陵,还京。第二、三次是来医巫闾山狩猎巡幸。第四次在重熙二十一年(公元1052年)冬十月戊子,幸显、懿二州。辛丑,谒乾陵。十一月壬寅朔,增谥文献皇帝(耶律倍)为文献钦义皇帝。及溢二后曰端顺、曰柔贞,复更谥世宗孝烈皇后为怀节皇后。

    道宗皇帝在位四十六年,到北镇来过五次,除第二次在咸雍元年(公元1065年)冬十月丁亥朔,幸医巫闾山与皇太后狩猎,大宴群臣;第一、三、四、五次均是到北镇谒显陵、乾陵。

    天祚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共来北镇三次。第一次,寿隆七年(天祚帝乾统元年、公元1101年)冬十月壬辰、谒乾陵;第二次乾统五年(公元1105年)九月己卯谒乾陵;第三次乾统七年(公元1107年)冬十月竭乾陵,猎医巫闾山。

    据史料记载,辽代的世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等六位皇帝到北镇共来三十余次,这足以说明北镇、医巫闾山在辽代的历史地位是如何重要了。

 

 

 

“朝发轫于太義兮,夕始临乎于微闾。”这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他的《远游》中写下的句子,被认为是对医巫闾山的一次较早的记载。

对于那个时代人而言,地处南国向往北方山川,估计多数人只能终其一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随着时代发展和交通便捷程度的提高,朝发夕至早已经不是梦想。

古人远隔千山万水尚且思念着闾山,今天的我们何妨近水楼台,去拜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这座古老的山脉。

关于闾山的传说

  辽代前,在医巫闾山境内并无府、州一级的行政机构。到了辽代,不但因为守陵置显、乾二州,还立山东县,开始修筑城墙,成为辽皇帝经常巡幸之地。医巫闾山,是辽太祖长子耶律倍所钟爱之地,他生前曾到过闾山隐居,死后又长眠于此地。这里还是契丹中兴之地,著名的肖太后闾山下诏奠定了大辽的后一个百年基业,因而,医巫闾山在辽代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地位,北镇在辽代也一直处于鼎盛时期。因此说,从我们今天看来,北镇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众多文物古迹的名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辽文化的特点最为明显,这正是北镇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大优势。

一进入北镇境内,眼前就有群山环抱的景象了,远处青幽幽的山峰,低矮连绵。为记者充当临时导游的是当地小伙子高原,他从小生长在山脚下,去过不知道多少遍,而最近几年离家在外。

据记载,医巫闾山古代还有于微闾山、无虑山、医无虑山等名字,简称闾山,古志记载“闾山东临辽域,西峙锦凌,北连溯漠,南俯沧溟”,这是关东最早见于典籍的名山。从医巫闾山的历史看,山发端于虞舜时期,据《北镇千秋话大辽》一书中记载,“历代王朝为了祀求风调雨顺不断地对岳、镇、海、滇加封晋爵,遣大臣或亲自前往祭祀,于是闾山及山下的北镇也成为被分封之列,与东北长白山、千山一起成为三大名山。”

不过,高原说,他的爷爷还给他讲过在民间流传的一个关于闾山的传说。

相传以前的此地是一片大海,“医巫闾”是海里的一条恶龙,常常贪酒好色,发大水冲坏庄稼。在海边的村子里,有一个叫广宁的小伙子,一天他在海面上打鱼,忽见恶龙蹿出,他便用渔网钩住了恶龙的牙齿,本想为民除害,结果反而被虾兵蟹将捉住,关到了龙宫里。

恶龙有位善良的王后,原是东海龙王的女儿,名叫王静公主,因一直在劝说医巫闾而备受冷落。这天她路过水牢,不忍小伙子满身伤痕昏迷不醒,于是用灵药救了广宁,并且告诉他:收服恶龙需要两样宝贝,斩龙剑和覆海土,而这些都藏在东海的珍宝楼里。

广宁请求公主帮忙,趁医巫闾酒醉之际,两人逃出龙宫,公主回东海取了宝贝,交给广宁时候再三嘱咐他:覆海土不得多用,否则触犯玉皇大帝将会受到惩罚。广宁点头,辞别公主,回到海边,待恶龙出来时,挥剑砍下了恶龙的一只前爪,医巫闾赶紧躲回龙宫。广宁便撒起覆海土,龙宫里立刻出了一片土地。见到此景,广宁非常高兴,因为有土地百姓就可以吃饱饭了,于是他不停地撒覆海土,直到恶龙无处躲藏,不得不跳出地面,终于被广宁斩了。

从此,这个地方再也没有恶龙为祸,但是这里的海也变成了大地,医巫闾化成了一座蜿蜒的大山,广宁也因为使用了覆海土被玉皇大帝变成了一座山峰。后代人们在平整的土地上建立村镇,为纪念斩龙的英雄,这里被取名广宁城。

耶律楚材读书之处

一边听着传说一边上山,不知不觉闾山的人文风景中最著名的一部分展现在我们眼前。

历史上,闾山跟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国是息息相关的,著名的耶律楚材读书堂,就在医巫闾山风景区内,一座突出的小山上有一座古屋,这景色出现在眼前时,就已经很让人惊讶了。据介绍,辽代有六位皇帝先后四十多次来闾山狩猎、墓葬、祭山、祭祖,而且山里还埋葬着辽的三代皇帝和十几位皇妃、二十几位大臣,其中有皇太后萧燕燕、贤臣韩德让等历史上重要的人物。难怪有人说,闾山是辽代帝王的生命之山。

元代宰相耶律楚材,生于1190年,卒于1244年。山中的记载显示,楚材三岁而孤,母杨氏在闾山主峰前山坳里建三间读书堂,教子读书。楚材在闾山怀抱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为后来成就的大业奠定了基础,他的一生也留下了数十首赞故乡闾山的诗句。

这间读书堂面积不大,建在山腰一块凸出之地,凭栏远眺可以望到远处连绵的山峦,今天已经成了游人观景的好地方。一位游客开玩笑地说:“在这只陶醉眼前美景就够人神魂颠倒了,哪里还能学习啊,不知道耶律楚材当初是不是这样子呢。”

历史上的耶律楚材,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可惜家族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他做的是金和蒙古国的大臣。耶律楚材是个精通汉族文化的契丹人,从小博览群书,三教九流无不精通,也曾做过金朝的小官。后来他被成吉思汗留在身边办事,更随着成吉思汗西征,据说因为会星象占卜,所以特别受到了成吉思汗的器重。

成吉思汗去世以后,窝阔台即位当了大汗。耶律楚材依旧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官为中书令,即宰相。原来蒙古国并没有制定完整的法律,耶律楚材制定了一些临时法律,严禁地方官擅自滥杀老百姓,不准商人财主贪污公物,打击犯罪行为,社会秩序才渐渐安定下来。此外,耶律楚材还主张用孔孟之道作为治国治民的准则,选用儒生来担任各级官吏。据记载,耶律楚材辅佐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治理国家将近30年。

“翠绿的山”与太子松

医巫闾山的满语意为翠绿的山,夏秋之际来这里,四处的绿意盎然,倒也名副其实。作为风景区,前山的山路都是石阶,虽然也有陡峭狭窄的地方,但是一旦过去前边又是一片豁然开朗。

进山处最窄的一段石阶,只能容一个人通过,据说山里寺庙中的僧侣,在冬天的时候是不出山的,因为大雪封山天寒地冻的时候,那段陡峭的石阶难以进出。可能也是这样天然的险峻,让这里多了几分俗世之外的清幽安逸。

除了自然景观,闾山之中几乎遍布着各种名家题字的诗文、石刻、碑记,留在沿路的奇石之上,引得大批游人在路上与石刻合影。闾山是历代朝廷推崇的灵山圣地,所以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名将、重臣、贤士来此拜谒游览,这才留下了这些碑记,也成为闾山文化史上的一部分。

高原说,“隋朝以后,医巫闾山渐渐有名,听说古代的帝王登基时,都要遥祭医巫闾山”。闾山之所以会受到历代朝廷的这般重视,除了景色秀丽之外,主要还是与政治有关,这里处于古代汉民族活动的前沿,与少数民族长期杂居,有一定的战略地位。

在山中,有一棵硕大的古松特别引人关注,介绍说此乃乾隆御封古松为“云巢松”,俗称万年松,为一千年前辽太子耶律倍所植。辽太子东丹王耶律倍,也曾来闾山隐居读书,筑书堂藏书万卷,取名“望海堂”,所以这棵树又称为太子松。

1754年乾隆到闾山览胜,看到这棵薄天凌云的古松气度非凡,遂封为“云巢松”,喻为隐居名山的高人。古松高26米,树围5米,枝干遒劲,霍然充满生机。乾陵在诗中说:“云巢真可号,龙种是谁栽”。诗人则从另一角度歌颂:“直干应同天地老,孤标宁认雪霜深”。

真的有一棵古松能历经千年,记者半信半疑,但山中僧人都一口咬定。不过,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五位皇帝先后十几次来闾山祭祀、揽胜,留下御制诗文五十余首,这些都是事实,特别是乾隆皇帝来过三次,成为闾山文化史上的盛事。

无论是传说还是历史,有关闾山的文化意象,都是大气磅礴的,海和龙的传说,皇帝的足迹和皇太子的青松,抑或,一代丞相的成才之路。这份人文意义上的神奇,足以匹配自然景色的绚丽。


  • 2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