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求分析阶段:
1.以用例图为主,到类分析图为止。类图是源码的来源。
2.用例的主功能用序列图表示。
3.用例的状态可以用状态图标识, 注意活动图要细化到与序列图相同程度。
4.按照不同用户画出不同用例图。
5.按照不同物理位置画出部署图;
6.按照不同类型用户对程序进行分类,得到组件图。
7.从序列图得到协作图,并且进行简单类分析,得到类分析图。.
8序列图的消息变成操作消息中的信息变成属性。
二、总体设计
1.为用户所见的系统计算机层面,包括界面。
2.每一个用例的完整序列图,包括主功能,备用功能,异常事件,错误输入与错误处理等序列图集,每一个分支一个序列图。
3.用一个活动图归并全部序列图,遇到分支用菱形框,得到用例的完整功能。
4.细化用例图,比较每一个用例的活动图,得到相同的部分,分解成包含用例;对于复杂功能的用例,分解成多个包含用例。
5.对有些功能进行模块化扩展,称为扩展用例。
6.对用户与用例可以用继承关系。
7.从序列图得到协作图,进行简单类分析,特别是实体类。增加类:界面类,事务管理类。
8.画出系统状态图(有活动表达式),对重要的类画出类的状态图,从中得到新的属性与操作。
9.对增加的类重新画序列图,活动图与协作图。
10.分析类图。细化状态图。状
11.态图为主,应用类图是重心,画出全部用户的细化用例图,说明与其它系统的接口。
12.画出系统总体设计图,根据应用类图与顺序活动图。建立UML总体模型。
三、详细设计阶段
1.程序的内部结构与实现方案的详细类图为主,重点是增加控制类。
2.从类图得到程序的结构,从顺序活动图得到程序的过程.重画有控制类的序列图、协作图、活动图。.
3.用协作图将操作函数化,用返回值将属性变量化.给出类状态图的活动表达式。
4.状态图的事件是序列图的消息,是类的操作,活动表达式是转换事件的实现,因此是类的操作的实现。
5.分解活动图,根据某一个操作。与活动表达式不同。将应用类图变成设计类图,用具体的语言,子系统的划分:类图,活动图(模块图),组件图,部署图。
6.将类align到组件中,将组件到部署图中。建立程序设计的完整模型。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