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睡不好觉,多梦,各种奇奇怪怪的梦。睡前总会莫名地反思当前的工作状态,真的是到了一个很难突破的瓶颈。虽然知道路是怎么样的,但前进很难,举步维艰。
昨天突然间想起这个网络上流传的“35岁”的人生大坎。不禁让人深思,这个坎应该是一个很难突破的瓶颈。对于大多数人,本科 22岁左右毕业工作,到35岁已经工作十三四年,硕士25岁左右毕业工作,到35也工作十来年了, 博士 28左右毕业,工作也六七年了。在一个公司一个岗位上,都是应该做出一定成绩。35岁,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到了一个阶段,混的好,春风得意,生机盎然,混的不好的,也知道自己的处境,也成了职场“老油条”了。
人的成长真的是梯级的,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很多人到了一个台阶,就很难再上另一个台阶了。可怕的是,在当今社会,整个社会就像一个缓慢下降的手扶电梯,在某个台阶一直不动,某一天,就会慢慢淘汰了。私企上升的快,下降的也快;国企上升的慢,下降的也慢。真的有点像“逆水行舟”的感觉。身边很多朋友同学在国企,现在的国企为了激活员工的积极性,也开始搞“竞聘制”了。一开始大家可能都觉得是形式主义,后边发现慢慢地动真格了。动了的,肯定不是“能力不行”,“资历不行”,多半是“人情不行”。
按理来说,我当前应该算是走的比较前的。30岁出头,副高,工资也还行,在北京也算是立下足了。虽说不是著作等身,但也还算说的过去。我虽然知道自己以后的路如何走,但都是比较艰辛,进展缓慢。有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篇论文都难。
当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在海外工作过,又在央企、创业公司干过,甚至还自己创过业,也算是比较精彩。但却是还是充满遗憾,人的一生如果没有遗憾就不能成之“人”的一生。我觉得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在2019年回国的时候,没有进入芯片行业。当初因为北京户口,去了一家央企研究院,最终导致自己技术荒废(回国后就写过不到2000行代码)。我总是喜欢用“贪心算法”来说明我的人生选择。由于没有更高更全的视野,我只能做出“局部最优解”的选择。
我以前从未有过轻生的念头,但在去年,有好几次站在高楼上,看着路上密密麻麻和熙熙攘攘,我有时候看眼前飞过的树叶,我都感觉非常羡慕,有一种纵身一跃飞翔而去的想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诚不欺我呀。到了三十而立,很多事情似乎都成了定局,理想不得以实现。去年我觉得最认识深刻的是,人是否成事,就像是在做填空题一般。“天时地利人和”,每个地方都填对了,便自然水到渠成了。水到渠成,不在于渠是否是自己挖的。
通过近二十年的教育学习,建立起的“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多劳多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根本无法让我们过得很如意,反倒是卑鄙无耻者活的更好。我突然想起以前看到一个短片,在一个社会人人都说真话,突然间有一个说谎话,结果这个人成了大赢家。是然,社会终究不像在学校一样,每个考题都有正确答案,每次考试都有结果排名。这可能是我这种“小镇做题家”认识上的悲哀,我同样感叹教育的悲哀。有次我跟朋友聊天,我说中国教育是世界上最大的阳谋,在学校你被教育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勤劳勇敢,乐于奉献。步入社会,发现并非如此。但当你有小孩后,你也得一如往昔地教他“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勤劳勇敢,乐于奉献”。
到了三十五之后,人的很多努力就会变得无效。我现在的焦虑也是因为发展到一定阶段,而无法或者很难继续提升导致的。我想大多数都会在三十五岁这个阶段终止,直到四十不惑,不再继续挣扎。以前听周围的同事聊“一处到底”,慢慢地又变成了“一科到底”。现在更小的,00后已经早就选择躺平了,直接到了一个“不惑”的境界。三十五不单单对个人是个坎,对社会也是一个坎。
这篇文章基调比较悲观,我有时也在想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努力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努力就是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