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ORI算法:深入数据挖掘的关联规则探索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数据挖掘是信息技术的关键领域,它通过关联规则挖掘来发现数据集中的有趣模式。APRIORI算法是该领域的经典算法之一,用于识别频繁项集和强关联规则。算法分为项集生成和剪枝验证两步,通过设定最小支持度阈值来确定频繁项集。文档和源代码详细解释了算法原理和实现过程,帮助理解如何在实践中应用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以便揭示隐藏的模式和关联,对业务决策和市场预测提供支持。

1. 数据挖掘和关联规则介绍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挖掘技术已经成为理解大数据和实现商业智能的关键。关联规则挖掘作为数据挖掘的一个核心领域,它通过识别大量数据中不同项之间的有趣关系,为决策者提供宝贵的洞见。本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基础框架,介绍数据挖掘和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通过算法探索有价值信息的过程,它涉及模式识别、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而关联规则挖掘关注的是在给定的数据集中发现频繁出现的项集,并建立这些项集之间的有趣关联,例如在购物篮分析中发现哪些商品经常一起被购买。

关联规则挖掘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企业在商业策略上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例如,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零售商可以了解哪些产品通常会被一起购买,从而优化货架布局,实施捆绑销售,或者制定个性化的促销活动。因此,关联规则挖掘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APRIORI算法,这是关联规则挖掘中最著名的算法之一,并分析它的工作原理及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优化。

2. APRIORI算法原理及核心思想

2.1 算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APRIORI算法是数据挖掘中用于关联规则学习的经典算法之一。该算法由Agrawal和Srikant于1994年提出,目的是为了从大规模数据集中挖掘出物品间的有趣关系。通过分析顾客交易数据,APRIORI算法可以有效地发现频繁项集,并据此构建关联规则,这些规则能够揭示商品之间的潜在联系,如顾客购买某一商品的同时可能购买的其它商品。

随着时间的发展,APRIORI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零售、医疗诊断、生物信息学以及网络流量分析等领域。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APRIORI算法也在不断演化,出现了如FP-Growth等更为高效的算法,但APRIORI仍然是学习关联规则的基础。

2.2 算法的理论基础和定义

APRIORI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概念:

  • 频繁项集 :在数据库中,如果一个项集(如一组商品)出现的频率(支持度)超过预设的最小支持度阈值(min_support),则称该项集为频繁项集。
  • 关联规则 :从频繁项集中推导出的规则,其中每条规则具有一定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别表示规则成立的普遍性和可靠性。

APRIORI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候选生成的迭代过程。首先,算法从单个元素的项集开始,逐层向上构造频繁项集。在每一轮迭代中,算法利用上一轮找到的频繁项集来生成候选项集,然后通过数据库扫描来验证候选项集是否频繁,并淘汰那些不频繁的项集。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无法生成更大的频繁项集为止。

2.3 算法的运行流程和步骤解析

APRIORI算法的运行流程可以细分为以下步骤:

  1. 设置最小支持度阈值(min_support) :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个最小支持度阈值。
  2. 生成1-项频繁集 :对数据库进行一次完整扫描,统计各个项的支持度,并筛选出满足最小支持度阈值的1-项集。
  3. 生成候选项集 :基于已找到的频繁项集,构造所有可能的2-项集作为候选。
  4. 验证候选项集 :再次扫描数据库,计算每个候选项集的支持度,并删除低于最小支持度阈值的项集。
  5. 迭代过程 :重复步骤3和步骤4,构造更大规模的候选项集并进行验证,直至无法产生新的频繁项集。

在算法的执行过程中,数据库扫描是计算密集型的操作。为了减少计算量,APRIORI算法引入了剪枝的概念,即在生成候选项集时排除那些包含非频繁子集的项集。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代码示例,展示如何使用Python实现APRIORI算法的部分功能:

def apriori(data_set, min_support=0.5):
    C1 = createC1(data_set)
    D = list(map(set, data_set))
    L1, support_data = scanD(D, C1, min_support)
    L = [L1]
    k = 2
    while (len(L[k-2]) > 0):
        Ck = aprioriGen(L[k-2], k) # Generate new candidates
        Lk, supK = scanD(D, Ck, min_support)
        support_data.update(supK)
        L.append(Lk)
        k += 1
    return L, support_data

# 以下是辅助函数的定义
# ...

# 示例数据集
data_set = [['牛奶', '面包', '尿布'],
            ['可乐', '面包', '尿布', '啤酒'],
            ['牛奶', '尿布', '啤酒', '鸡蛋'],
            ['面包', '牛奶', '尿布', '啤酒'],
            ['面包', '牛奶', '尿布', '可乐']]

# 运行APRIORI算法
L, support_data = apriori(data_set, min_support=0.5)

# 输出结果
print(L)
print(support_data)

在此代码块中, createC1 aprioriGen 函数用于生成候选项集, scanD 函数用于扫描数据库并计算项集的支持度。 apriori 函数是整个算法的主循环,通过迭代生成更大的频繁项集。

以上介绍了APRIORI算法的原理及其核心思想,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设置最小支持度阈值、项集生成与剪枝验证过程,以及如何度量关联规则的强度。

3. 最小支持度阈值(min_support)的作用

在数据挖掘和关联规则学习中,最小支持度阈值(min_support)是一个关键参数,它直接决定了频繁项集的数量和质量。频繁项集是数据中出现概率较高的项集,它们是发现关联规则的基础。本章节将深入探讨支持度的定义,最小支持度阈值的设定原则和方法,以及它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3.1 支持度的定义及其在算法中的角色

支持度的定义

在关联规则挖掘中,支持度用于衡量项集在所有交易中出现的频率。对于一个项集X,支持度被定义为X在全部交易中出现次数与总交易次数的比例。如果记为S,则可以表示为:

S(X) = (出现X的交易次数) / (总交易次数)

支持度在算法中的角色

支持度的作用在于筛选出频繁项集。频繁项集是指那些出现频率超过最小支持度阈值的项集。只有当项集的支持度达到这一门槛,才能被认为是频繁的,并进一步用于生成关联规则。因此,支持度是关联规则挖掘算法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3.2 最小支持度阈值的设定原则和方法

设定原则

最小支持度阈值的设定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的过程,其原则通常基于数据集的大小和特征,以及挖掘任务的目标。通常情况下,阈值设定得较低会使得更多项集被认为是频繁的,这可能会导致关联规则的数量增加,但规则的质量可能会降低。相反,较高的阈值可能会过滤掉许多有意义的规则,但能确保剩下的规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设定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最小支持度阈值的设定可以遵循以下几种方法:

  1. 经验方法 :根据以往的经验设定一个阈值。
  2. 领域知识 :根据特定领域的知识设定阈值。
  3. 试错法 :从一个较高的阈值开始逐步降低,观察频繁项集的变化。
  4. 自动优化法 :利用某些算法自动找到合适的阈值。

3.3 支持度阈值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对频繁项集数量的影响

支持度阈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频繁项集的搜索空间大小。一个较低的最小支持度阈值会增加频繁项集的数量,可能导致算法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来处理更多的数据。而较高的阈值会减少频繁项集的数量,减少计算量,但是可能会丢失一些有价值的规则。

对关联规则质量的影响

支持度阈值除了影响项集的数量外,还会直接影响到关联规则的质量。一个适中的阈值可以平衡规则的数量和质量,使得产生的规则既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又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对算法执行效率的影响

在APRIORI算法中,支持度阈值的选择还与算法的执行效率密切相关。阈值较低时,算法需要进行更多的迭代来确定频繁项集,这会增加计算和内存的负担。相反,阈值较高时,算法可以在较早的阶段剪枝,减少不必要的计算,提高效率。

代码块案例

以下是使用Python中的 mlxtend 库来计算给定数据集中的频繁项集的代码示例: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mlxtend.frequent_patterns import apriori
from mlxtend.preprocessing import TransactionEncoder

# 示例数据集
dataset = [['牛奶', '面包', '尿布'],
           ['可乐', '面包', '尿布', '啤酒'],
           ['牛奶', '尿布', '啤酒', '鸡蛋'],
           ['面包', '牛奶', '尿布', '啤酒'],
           ['面包', '牛奶', '尿布', '可乐']]

# 使用TransactionEncoder进行编码
te = TransactionEncoder()
te_ary = te.fit(dataset).transform(dataset)
df = pd.DataFrame(te_ary, columns=te.columns_)

# 使用APRIORI算法计算最小支持度为0.6的频繁项集
frequent_itemsets = apriori(df, min_support=0.6, use_colnames=True)

# 输出结果
print(frequent_itemsets)

在上述代码中, min_support=0.6 参数就是我们设定的最小支持度阈值。通过调整这个值,我们可以观察到频繁项集数量的变化,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阈值。

结论

最小支持度阈值是关联规则挖掘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参数,它不仅影响频繁项集的数量和质量,而且直接关联到算法的性能和效率。正确地设定这个阈值,对于挖掘出有意义的规则和优化挖掘过程至关重要。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数据的特性和挖掘的目标来精心选择最小支持度阈值,以获得最佳的挖掘效果。

4. 项集生成与剪枝验证过程

4.1 项集的概念及其生成方法

项集是数据挖掘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一组项(item)的集合。在关联规则挖掘中,项集通常代表交易记录中的商品或者特征的组合。生成项集是发现关联规则的第一步,它涉及到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频繁项集。这些频繁项集是后续生成关联规则的基础。

生成项集的方法

生成项集的过程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1. 构建项列表 :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包含所有交易记录的项列表,每条记录是项的集合。
  2. 组合项 :通过将不同项进行组合,生成新的项集。初始时,每个单独的项就是一个项集。
  3. 计算频率 :对于每个生成的项集,计算其在所有交易记录中的出现频率,即支持度。
  4. 筛选频繁项集 :根据最小支持度阈值筛选出那些频率大于或等于阈值的项集,这些项集被称为频繁项集。

项集的生成是一个指数级增长的过程,随着项集大小的增加,组合的数量会急剧增加,这也是项集生成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计算复杂性问题。

代码示例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Python代码示例,展示如何生成项集。

from itertools import combinations

# 假设 transactions 是一个包含所有交易记录的列表
transactions = [['牛奶', '面包', '尿布'],
                ['可乐', '面包', '尿布', '啤酒'],
                ['牛奶', '尿布', '啤酒', '鸡蛋'],
                ['面包', '牛奶', '尿布', '啤酒'],
                ['面包', '牛奶', '尿布', '可乐']]

# 生成所有可能的2-项集组合
itemsets = [comb for comb in combinations(set.union(*transactions), 2)]

# 输出生成的项集
print(itemsets)

此代码段首先导入了 itertools 模块中的 combinations 函数,用于生成所有可能的2-项集组合。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了Python的集合操作来处理去重和组合。

4.2 剪枝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剪枝技术是数据挖掘中用来减少搜索空间和提高算法效率的一种常用策略。在项集生成过程中,剪枝技术可以用来去除那些不可能成为频繁项集的项集,从而减少计算量。

剪枝技术的原理

剪枝技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一个项集是非频繁的(即它的支持度低于最小支持度阈值),那么它的所有超集也都不是频繁的。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可以从候选项集中剪掉那些包含非频繁子集的项集。

应用剪枝技术的步骤

  1. 生成候选项集 :首先生成所有可能的项集,这些项集的大小小于或等于用户定义的最大项集大小。
  2. 计算支持度 :计算所有候选项集的支持度。
  3. 识别非频繁项集 :识别那些支持度低于最小支持度阈值的项集,并将它们从候选项集中去除。
  4. 剪枝 :对于每个非频繁的候选项集,去除所有以它为子集的候选项集。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显著减少后续处理中需要考虑的项集数量,从而提高整体算法的效率。

代码示例

def is频繁项集(项集, 最小支持度阈值, transactions):
    支持度 = 计算项集在transactions中的出现频率(项集, transactions)
    return 支持度 >= 最小支持度阈值

# 假设已经有一个候选项集列表 candidate_itemsets
frequent_itemsets = [itemset for itemset in candidate_itemsets if is频繁项集(itemset, 最小支持度阈值, transactions)]

# 输出频繁项集
print(frequent_itemsets)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函数 is频繁项集 ,用于检查项集是否频繁。然后,我们过滤出所有频繁的项集。

4.3 验证过程中的错误发现与处理

在关联规则挖掘中,验证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对发现的关联规则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的检查。这个过程中,错误发现和处理是保证挖掘结果质量的关键步骤。

错误发现与处理的方法

  1. 错误发现 :通过应用统计检验或者置信度评估来发现潜在的错误。在关联规则挖掘中,可能错误通常表现为偶然出现的模式被误认为是强关联规则。
  2. 处理策略 :一旦发现错误,需要采取策略来处理。这可能包括调整最小支持度阈值、置信度阈值,或者使用其他统计方法来改善规则的质量。

验证过程中的错误类型

  • 假阳性错误 :不真实的关联规则被错误地认为是频繁的。
  • 假阴性错误 :真实的关联规则没有被发现。
  • 过拟合 :挖掘出的规则仅在训练数据集上有效,而在新的数据集上失效。

代码示例

为了处理验证过程中的错误,可以应用一些统计检验方法。以下是使用Python的 scipy 库进行卡方检验的一个示例。

from scipy.stats import chi2_contingency

# 假设有一个交易数据集 transactions 和一个关联规则
# 规则假设:面包和牛奶经常一起购买

# 创建一个2x2的列联表
contingency_table = [[交易中同时包含面包和牛奶的次数,交易中包含面包但不包含牛奶的次数],
                     [交易中不包含面包但包含牛奶的次数,交易中都不包含面包和牛奶的次数]]

# 应用卡方检验
chi2, p, dof, expected = chi2_contingency(contingency_table)

# 检查p值
if p < 0.05:
    print("规则被拒绝,可能是假阳性错误。")
else:
    print("规则未被拒绝,规则可能是有效的。")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列联表,然后应用卡方检验来评估面包和牛奶一起购买的规则是否统计上显著。如果p值小于0.05,我们可以认为规则可能是一个假阳性错误。

通过上述步骤和方法,我们可以确保关联规则挖掘过程中生成的规则是可靠的,并且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5. 关联规则强度的度量:支持度和置信度

关联规则挖掘是数据挖掘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它的核心目的是发现大量数据中的有趣关系,这些关系可以表示为“如果-那么”的规则形式。关联规则的强度是衡量这些规则重要性的一个关键指标,其中支持度(Support)和置信度(Confidence)是最常用的两个度量指标。本章将深入探讨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关联规则评价中的作用。

5.1 支持度和置信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支持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支持度是指在所有交易中同时包含规则前件和后件的交易所占的比例。在数学上,可以表示为:

[ \text{Support}(X \Rightarrow Y) = \frac{\text{Number of transactions containing } X \text{ and } Y}{\text{Total number of transactions}} ]

其中,( X ) 和 ( Y ) 分别代表规则中的前件和后件,它们是项集的组合。支持度帮助我们确定一条规则是否足够“普遍”,从而可以识别出在数据集中频繁出现的模式。

置信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置信度则衡量了当规则前件出现时,规则后件出现的概率。计算公式如下:

[ \text{Confidence}(X \Rightarrow Y) = \frac{\text{Support}(X \Rightarrow Y)}{\text{Support}(X)} ]

置信度反映了规则的可信度。一个较高的置信度值意味着,如果交易中包含 ( X ),则它很可能也包含 ( Y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置信度并不总是意味着规则是有趣的,因为规则可能由于支持度太低而不具有普遍性。

5.2 关联规则的评价指标和比较

在关联规则挖掘中,除了支持度和置信度之外,还有其他几个重要的评价指标,例如提升度(Lift)、杠杆率(Leverage)和确信度(Conviction)。

提升度(Lift)

提升度表示了规则前件和后件一起出现的概率与它们独立出现的概率的乘积之间的比率。数学表达式为:

[ \text{Lift}(X \Rightarrow Y) = \frac{\text{Confidence}(X \Rightarrow Y)}{\text{Support}(Y)} ]

提升度衡量的是在规则前件出现的情况下,规则后件出现的概率增加多少。一个大于1的提升度意味着前件和后件之间有正相关关系。

杠杆率(Leverage)

杠杆率则是衡量项集 ( X ) 和 ( Y ) 同时出现的频率与它们单独出现频率的差值。计算公式为:

[ \text{Leverage}(X \Rightarrow Y) = \text{Support}(X \Rightarrow Y) - \text{Support}(X) \times \text{Support}(Y) ]

杠杆率可以揭示项集 ( X ) 和 ( Y ) 是否比随机出现的更频繁。

确信度(Conviction)

确信度可以看作是置信度的逆向指标,它衡量的是如果没有前件 ( X ),规则后件 ( Y ) 不会出现的概率。数学表达式为:

[ \text{Conviction}(X \Rightarrow Y) = \frac{1 - \text{Support}(Y)}{1 - \text{Confidence}(X \Rightarrow Y)} ]

一个较低的确信度值意味着规则前件对后件的发生有较强的依赖性。

这些指标联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关联规则的质量和可靠性。

5.3 应用实例:如何从数据中发现强规则

为了更具体地展示支持度和置信度在发现关联规则中的应用,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我们有一个超市的交易数据集,我们希望找出顾客购买面包的同时也会购买牛奶的规律。

数据准备和预处理

首先,我们需要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格式化和事务化处理等,以保证分析的准确性。

设置最小支持度和置信度阈值

在应用APRIORI算法之前,我们需要设定最小支持度和置信度阈值。例如,我们可以设定最小支持度为3%,最小置信度为60%。

运行APRIORI算法

使用APRIORI算法对数据集进行处理,首先找出所有频繁项集,然后从中生成满足最小支持度和置信度要求的关联规则。

结果分析和验证

通过分析生成的关联规则,我们可以识别出具有高支持度和置信度的规则,例如:

[ \text{面包} \Rightarrow \text{牛奶} \text{(Support: 5%, Confidence: 70%)} ]

这个规则表明,在所有交易中,有5%的交易同时购买了面包和牛奶,并且在所有购买面包的交易中,有70%的交易也购买了牛奶。

优化和调整

根据结果分析,我们可以调整最小支持度和置信度的阈值,以发现更多有用的规则。例如,降低支持度阈值可以增加发现的规则数量,提高置信度阈值则有助于找到更加可靠的规则。

规则应用

最后,这些发现的关联规则可以用于超市的运营决策,比如调整货物摆放位置,推荐商品销售策略,或者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购物建议。

在本章中,我们详细探讨了支持度和置信度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关联规则评价中的作用。通过实际应用实例,我们展示了如何应用这些度量指标从大量数据中发现强关联规则。这些规则的发现对于商业决策、库存管理、推荐系统等领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6. APRIORI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优化策略

在数据挖掘领域,APRIORI算法是发现频繁项集的重要方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算法面临的挑战和优化策略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本章节将围绕这些关键点展开讨论。

6.1 算法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和挑战

在实际应用中,APRIORI算法可能会遇到如下问题和挑战:

  • 大数据集处理的挑战: 当数据量巨大时,算法需要大量的内存来存储候选项集,这可能导致内存溢出或处理速度大幅下降。
  • 最小支持度阈值设定的问题: 如果支持度设置过高,则可能会遗漏重要的频繁项集;如果设置过低,又会生成大量无意义的候选项集。
  • 计算效率低下: 在生成频繁项集时,APRIORI需要进行多次数据扫描和候选项集的生成,计算效率低。

针对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相应的优化策略。

6.2 优化策略:算法效率提升和内存消耗降低

优化APRIORI算法主要从效率和内存消耗两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优化策略:

6.2.1 减少候选项集生成

  • 基于剪枝策略: 在每次迭代时,只保留满足最小支持度的候选项集,避免无效计算。
  • 事务压缩: 移除数据集中的频繁项,减少后续的候选项集数量。

6.2.2 提高数据扫描效率

  • 并行计算: 利用多核处理器,将数据集分割到不同的核心上,同时进行数据扫描和频繁项集的查找。
  • 分块算法: 将数据集分割成若干个小块,独立处理每个数据块,之后合并结果。

6.2.3 内存管理优化

  • 哈希树: 使用哈希树结构来存储候选项集,减少内存占用。
  • 事务数据库的压缩: 对事务数据库进行压缩,以减少存储空间。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优化策略的应用。

6.3 实际案例分析:APRIORI算法优化前后对比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优化策略的有效性,让我们看一个简化的案例分析。

6.3.1 案例背景

假设有一个小型的零售数据集,包含1000条交易记录。在原始情况下,使用APRIORI算法找出所有频繁项集,但是随着交易量的增长,算法开始变得低效。

6.3.2 优化前的APRIORI应用

在未应用优化之前,算法执行时间长,内存消耗大,如以下代码所示:

from apyori import apriori

# 假设这是我们的交易数据列表
transactions = [...]
result = list(apriori(transactions, min_support=0.01, use_colnames=True))

# 输出结果...

6.3.3 优化后的APRIORI应用

应用优化策略后,我们使用并行计算和事务压缩,代码示例如下: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ool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mlxtend.frequent_patterns import apriori, association_rules

# 使用并行化处理
def parallel_apriori(df):
    with Pool() as pool:
        subsets = pool.map(compute_support, df)
    # 合并结果并生成频繁项集...
    return result

def compute_support(df):
    # 计算单个数据块的支持度...
    return local_result

# 对数据进行压缩和分块处理
compressed_transactions = compress_transactions(transactions)
blocks = split_into_blocks(compressed_transactions)

# 并行计算频繁项集
result_parallel = parallel_apriori(blocks)

6.3.4 对比结果

经过优化,我们观察到以下显著变化:

  • 处理时间: 显著减少,算法可以处理更大的数据集。
  • 内存使用: 大幅降低,允许算法在有限的资源下运行。
  • 频繁项集数量: 质量更高,误报率减少。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看到了优化APRIORI算法的实际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数据集的大小和特性,选择合适的优化策略。

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将APRIORI算法与其他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以进一步提升数据挖掘的效果。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数据挖掘是信息技术的关键领域,它通过关联规则挖掘来发现数据集中的有趣模式。APRIORI算法是该领域的经典算法之一,用于识别频繁项集和强关联规则。算法分为项集生成和剪枝验证两步,通过设定最小支持度阈值来确定频繁项集。文档和源代码详细解释了算法原理和实现过程,帮助理解如何在实践中应用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以便揭示隐藏的模式和关联,对业务决策和市场预测提供支持。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