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简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关于社交媒体使用的后果,社会上一直存在争议:它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性行为,还是可能演变成强迫性使用或成瘾?本章通过分析在线社交网络使用频率、偏好和相关行为,探讨了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
研究通过在线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要求受访者指出他们在过去的行为频率。研究发现,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以及为了结识新人而进行的沟通代表了在线社交网络的惯常使用。这种习惯相对较弱,但比其他信息或娱乐习惯更频繁。
社交媒体使用的心理动机
研究显示,沟通习惯与追求自我反应性结果的娱乐/逃避用途中等至高度相关。这暗示了参与者可能通过在线社交互动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社交技能的不足。这些发现支持了社会技能模型,即人们可能倾向于使用互联网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社交技能的不足。
网络使用行为的心理模型
本章整合了社会技能和社会认知视角下的网络成瘾(PIU)模型,通过比较社交网络与其他在线活动,检验了社会技能模型的关键假设,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潜在有害网络习惯的理解。
社会认知模型
社会认知模型认为,成为缓解不愉快情绪的主要手段的活动最可能导致问题。研究发现,那些具有高水平自我反应性结果期望的互联网消遣活动,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此外,研究还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导致负面生活后果的社会认知模型。
研究发现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网络活动相较于其他在线活动,更可能与强迫性使用和负面后果相关。这可能意味着,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和偏好与其社交技能的缺乏和自我反应性结果的期望有关。
社交媒体使用的后果
研究发现,社交网络活动与自我反应不足有较高的关联,表明这种行为可能在有效的自我调节之下。同时,社交媒体使用可能用于情绪调整,但也有可能干扰重要的生活活动。
总结与启发
本章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尽管研究样本中缺乏严重的“问题”互联网用户,但研究结果仍然揭示了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与强迫性使用之间的联系。这一发现对于教育者和研究人员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提示他们需要关注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可能带来的潜在问题,并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
本文的讨论也强调了理解媒体习惯形成机制的重要性,这对于媒体学者和实践者都具有参考价值。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索和验证这些模型,以期为解决互联网使用问题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