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显卡支持cuda吗_当Blender遇上OptiXNVIDIA RTX:显卡为渲染大提速

本文介绍了NVIDIA RTX显卡如何通过Tensor Core和RT Core加速3D创作软件,如Blender,提供实时光线追踪和AI技术。RTX GPU在3D建模渲染中显著提升效率,特别是在Blender 2.83版本中,支持OptiX技术,使得渲染和降噪速度大幅提升,与CUDA相比有明显优势。测试表明,不同级别的RTX 20系列显卡在Blender渲染速度上优于CUDA和CPU,RTX 2080 Ti表现最佳。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NVIDIA的RTX图灵架构GPU里面加入了Tensor Core与RT Core两个新的单元,在游戏里面前者带来了DLSS深度学习超级采样,而后者则带来了绚丽的实时光线追踪,其实这些单元不单止在游戏里面有用, 软件开发商也可透过NIVIDA提供的SDK为自己的软件添加AI深度学习以及光线追踪渲染加速功能,比如各种3D设计软件也可以利用RTX显卡来进行运算,渲染速度比以前光用CPU来算快得多。

4d06c1d4aa2dc3df97ff64495c65b530.png

NVIDIA表示他们一直与全球领先的软件制造商合作,到目前已经有超过40款顶尖的3D创作应用,支持RTX的实时光线追踪和AI技术,当中包括了Adobe、Autodesk、Blackmagic Design等在内行业知名开发商的创作软件。

46acb1dd6a36502f7eade1dd39ea9f66.png

GPU加速在过去的创作软件中其实早有应用,但在NVIDIA的这些合作软件里面,不仅仅是用GPU去做通用计算的CUDA加速,还利用图灵架构GPU特有的实时光线追踪(RT Core),以及AI运算能力(Tensor Core)来实现一些过去没有或者难以做到的新功能,比如Adobe Premiere Pro的Auto Reframe加速,Lightroom利用AI加快照片的增强处理,还有DaVinci Studio的自动面部识别等。

3c44c680e7f71cbf781f19611563b8e7.png

3D建模设计和渲染工作也是RTX显卡要进行加速的重要部分,因为创作者往往在这类工作流的渲染部分上耗费大量时间,传统利用CPU来渲染的速度很慢,所以NVIDIA与创作软件开发商合作,引入GPU来做渲染工作, 知名的3D全局光照渲染器Arnold,基于RTX技术开发了GPU渲染器,目前已经应用到3D建模和CG设计行业的两大软件,Autodesk的3ds Max和Maya最新版当中,相比传统的CPU渲染,使用RTX GPU能带来更快速的建模渲染能力,特别是带有大量光照效果的场景,这可以大大帮助提高这类3D设计工作的效率。

d2e22d1caadf1d05e7e98e6483b288de.png

图片来自NVIDIA官网

而且不局限于大型商用软件,如今越来受欢迎的免费开源3D动画建模软件Blender,在其最新版本中也加入了对NVIDIA OptiX技术支持,而不同于此前Blender支持的CUDA技术,OptiX可以更好地发挥出RTX 20系列GPU的渲染性能,特别是对于涉及到光照效果时,会利用到Turing架构的RT Core,来获得快而准确的光线追踪处理速度,另外在对3D模型进行降噪时,还用到TensorCore核心来实现AI运算处理,可以用于提高渲染模型的质量。

f7b6c06822b3f45cdcccd629344da85f.png

对于使用Blender的3D建模师、动画制作者们,只需要下载最新版Blender 2.83或更新版本安装后,软件一般就会默认完成设置,但也可以手动在软件的编辑-偏好设置-系统,选择OptiX,另外需要注意的,渲染引擎要选择Cycles,因为这个才是支持NVIDA OptiX技术,但整个设置还是非常简单的。

实际在Blender 2.83软件里面,打开一个形似钢铁侠的3D模型场景Blenderman,在切换到Viewpoint Shading视图,利用了RTX 显卡的GPU Compute渲染引擎,可以比较快地把模型的人脸皮肤、装甲材质,以及光照、反光效果给渲染出来,即使在场景的三维空间拖动模型,让观看视角改变,GPU渲染的响应也非常快速,只需等一阵子就完成初步渲染,几乎能做到实时的预览,而换到CPU模式下,引擎的渲染速度就变得非常缓慢,需要耗费数分钟的时间才能看到大致的模型外貌。

9c46afb452a3a7624c45ae47afafccf6.png

只是通过GPU渲染出来的模型,其表面会有很明显的噪点,所以需要打开Viewport Denoising来对模型进行降噪,在RTX 20系列GPU的支持下,Blender提供了OptiX AI加速的降噪选项,这个用机器学习训练过的降噪技术,处理的过程也非常快速,几乎是可以跟随GPU Compute的渲染过程同时完成。

再就是改变模型的环境光照效果,得益于RTX GPU标志性的光线追踪技术,对光照处理有得天独厚的强大处理能力,在切换了场景光照的颜色、强度,或者角度时,GPU的渲染速度都不会减慢,依然保持了在更改完数值后,GPU就会把模型快速输出预览效果,完整渲染好也没有额外增加耗时,表现非常高效和迅速。

测试平台与说明

726af10d8604f14095e2058875517c6d.png

本次测试我们使用了全部NVIDIA RTX 20系列的Founders Edition显卡,看看不同级别的显卡在Blender软件渲染速度有多大不同,在加一张与GTX 1080 Ti Founders Edition,要看看两代核心之间的效能差距有多大,同时还会对比纯CPU渲染的速度,驱动为NVIDIA最新版Studio驱动451.77。

c00c52b8f8e93a04dce82eeffdd87b67.png

测试平台处理器选用Intel最新的Core i9-10900K,因为还想看看Intel的核显会有啥影响,主板是华硕ROG STRIX Z490-A GAMING,内存是芝奇皇家戟DDR4-3600 CL16 16GB*2套装。

测试使用Blender 2.83版本,测试用项目有两个,一个就是上面所说的Blenderman项目,而另一个则是Blender官方提供的benchmark软件。

Blenderman项目测试

e03c885336c81197d5d430b627cdd891.png

可以看到用RTX 20系列显卡OptiX渲染的话效能是要比用CUDA高很多的,基本上用CUDA渲染的耗时是用OptiX的两倍,RTX 2060使用OptiX渲染的时间比上一代旗舰GTX 1080 Ti用CUDA的渲染时间少了将近一般,当然了,不论用哪个API,显卡的渲染速度都比CPU快得多,即使是Intel最新的10核处理器Core i9-10900K,所用时间依然是RTX 2060用CUDA时的两倍多。

Blender Benchmark

5d7712ce5b9a9a86b57d1e24cdd4e7dd.png

这个Benchmark是Blender本身有基于实际建模项目而来的Open Data benchmark,基本能还原硬件在建模的渲染和降噪的速度表现,这个Benchmark目前最新版本也内置了Blender 2.83,也支持OptiX技术。测试包括六个测试场景,由于数据量太大,所以没有放出RTX显卡用CUDA API的成绩,这几款RTX 20显卡的渲染时间基本上就和他们的性能称反比,RTX 2080 Ti的耗时最短,RTX 2060的耗时最长,但依然要比GTX 1080 Ti用CUDA快得多,纯CPU渲染就更慢了,可见能使用RTX 20显卡的OptiX来渲染的话大幅缩短渲染时间,为创作者和工作室节约时间,进而提升生产力。

RTX 20显卡+OptiX可大幅缩短渲染时间

ac31e72c6a88d39a1ee4349728422e5f.png

从测试成绩来看,在支持到OptiX技术后,RTX 20系列显卡的渲染速度提升非常突出,其实在CUDA技术的时候,他们的渲染速度都比CPU有了数倍的提升,而在利用到RTX 20系列GPU更强的硬件特性后,居然还能再有2-3倍的提速,不可谓不夸张了,这样的加速表现,对于经常需要进行建模渲染工作的创作者是很有意义的,他们现在可以更快地查看或交付作品。

越高级的RTX显卡渲染效率越高,如果注重效率的话,RTX 2080 Ti是性能最好的选择,另外Blender是可以支持多卡渲染的,所以如果觉得一张卡满足不了你的话甚至可以使用双卡实现更快渲染速度。但如果是那些刚入门的建模工作者,或者只是想买来学习用的,RTX 2060开启OptiX后也可以带来不错的加速效率,比GTX 16/10系列只能用CUDA的快上不少,而且即使是GTX 16/10的渲染速度也比纯CPU渲染要快,毕竟渲染这类追求并行处理能力的工作,显卡要比CPU强太多了。

对如下内容,按实际进行整理: 显卡检测方案 一、基础参数验证 1. 核心参数监测 • GPU-Z + HWiNFO联动:同步记录核心频率波动(允许±5%偏差)、显存带宽实际值(对比理论值的误差≤3%)、供电电压稳定性(12V输入波动≤±0.2V)。 • 显存颗粒验证:通过GPU-Z的Advanced选项卡读取显存厂商代码(如三星K4Z80325BC、美光D8BWW),结合HWiNFO的SPD信息核对颗粒规格。 • 功耗曲线分析:使用AIDA64的GPGPU测试模块,记录TDP从10%到100%负载下的功耗斜率,验证供电模块响应速度(目标:满载时MOSFET温度≤95℃)。 2. PCB兼容性验证 • 尺寸匹配性:依据GPU-Z读取的显卡长度/厚度数据(如328×140×62mm),在机箱内模拟安装,验证: o 后部与电源仓间距≥20mm(避免线材挤压) o 顶部与CPU散热器间距≥15mm(兼容塔式风冷) • 结构强度测试:施加50N垂直压力于散热器末端,检测PCB弯曲度(允许≤0.3mm变形),同时用Flir热成像仪监测焊点应力集中区域温度变化。 二、系统兼容性与软件适配 1. 多系统驱动验证 • Win10/Win11双环境测试:通过驱动人生部署NVIDIA Studio驱动(版本≥551.23)Adrenalin Edition(版本≥23.12.1),验证: o AutoCAD 2025的RealView渲染模式帧率稳定性(≥45fps) o SolidWorks Simulation的GPU加速效率(对比纯CPU运算提速≥2.8倍) • 专业软件兼容性: o Rhino 8的Cycles渲染器显存占用率监测(需≤显存容量的80%) o ANSYS Mechanical的CUDA内核利用率(目标≥92%) 2. 多屏输出稳定性 • DP 2.1 + HDMI 2.1双4K@144Hz输出:使用MST Hub连接双屏,持续运行Superposition 8K基准测试,监测: o 接口供电波动(±5%以内) o 信号干扰导致的帧率波动(标准差≤2fps) 三、信号完整性与热力学分析 1. PCB工程验证 • HyperLynx信号分析: o PCIe 5.0通道的眼图测试(眼高≥120mV,眼宽≥0.3UI) o 显存布线阻抗匹配(目标:差分阻抗100Ω±5%) • ANSYS SIwave仿真: o 高频纹波抑制(12V输入端的峰峰值≤50mV) o VRM相位间的电流均衡度(差异≤8%) 2. 散热系统匹配性 • Flotherm风道优化: o 在机箱内建立3D模型,模拟前进后出/下进上出风道效率,要求:  核心区域温差≤8℃  显存散热片风速≥2.5m/s • 热应力测试: o 运行FurMark 4K烤机30分钟,使用热成像仪检测:  GDDR6X显存温度≤98℃(符合JEDEC标准)  热管与鳍片接触面的温差≤5℃ 四、极限负载与稳定性验证 1. 压力测试组合 • 3DMark Time Spy Extreme循环:连续运行5次,要求: o 图形分数波动≤1.5% o 最高温度与首次测试差值≤3℃ • Unigine Superposition 8K优化测试:监测复杂光影场景下的帧生成时间(99%帧时间≤28ms) 2. 机械振动模拟 • 使用ISTA MES振动台(频率5-500Hz,加速度3Grms),验证: o PCIe金手指接触阻抗变化≤5% o 散热器螺丝预紧力衰减率≤8% 五、智能化检测技术应用 1. 自动化脚本开发 • 基于Python+PyVISA编写控制脚本,实现: o Keysight示波器自动捕获供电波形 o 热成像数据与HWiNFO日志时间戳对齐 • 使用LabVIEW开发PCIe误码率测试系统(BER≤1E-12) 2. 长期可靠性预测 • 参考MIL-HDBK-217F标准,结合Arrhenius模型计算: o 电容组在45℃环境下的MTBF≥10万小时 o 风扇轴承在3000RPM下的寿命≥5年 执行建议 • 故障预判设计:在PCB测试点预留JTAG接口,通过Xilinx ChipScope监测关键信号 • 数据可视化:使用MATLAB生成3D热分布图与信号频谱瀑布图 • 对比基准:建立同架构显卡(如RTX 4090 vs RX 7900 XTX)的跨平台性能数据库 检测报告需包含动态参数曲线(如频率-温度-功耗三维关系图)及关键指标的6σ分析。如需特定测试参数模板或脚本代码片段,可提供详细需求进一步定制。
03-31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