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高保真音响》和《耳机宝书》特约撰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内容针对普罗大众,老鸟和高人请绕道 ~
有趣的是,音乐爱好者喜欢耳机
但做音乐的人其实不怎么喜欢...
音乐人的工作内容需要不停的听音乐,如果一天听八个小时,戴耳机会非常累(不信你试试),很容易导致耳朵麻木、工作效率降低,因此音乐人主要依靠音箱来工作。小编查了一下,全球最大的乐器电商巨头 Thomann 目前架上的监听耳机有 164 款,但监听音箱有 445 款,差不多是三倍于耳机数量。
另外如果上网找“录音棚”照片
通常你都看不到耳机..
但“不重要”并非“不需要”
录音棚里面当然有“监听耳机”
这些专业耳机主要有三个用途
————————————
歌手/乐手耳机
————————————
为了铺抓更多的细节,录音棚会使用非常灵敏的话筒,灵敏度远高于我们 K 歌用的动圈话筒,因此录音环境要绝对安静。除了花几十上百万来做声学装修,歌手录音时必须要用耳机(而非音箱),而且还不是普通的监听耳机——
耳机“密闭性”要足够好
一旦产生“漏音”,耳机里的伴奏会被电容话筒录到人声里,后期调整就会非常困难。就像做饭时洗菜不干净,下锅时还沾着泥巴...
所以细心看网上歌手录音的图片
会发现他/她们都用“封闭式耳机”
除了“不漏音”的强制要求
歌手/乐手需要什么样的音色?
单个歌手、单个乐手会有偏好,但歌手/乐手的“整体”无法提要求,“歌手”有分男/女、男歌手有男低/男高、同样是男高,“首席”希望自己声部突出、而和音希望人声靠后。
人声还算“窄频”声部,基频只覆盖 100 ~ 1000Hz(选秀节目常说的“High C”是 1046Hz),这在录音行业算是“中频”,因此乐手们的要求更不一样——小提琴和高音乐器需要听见超高频细节(10kHz 以上)、而贝司和低音乐器需要听见超低频细节(100Hz 以下)...
众口难调时,需要统一的标准
就是平直的频响曲线
下面是录音行业的歌手/乐手耳机“标准”,根据销量排序分别是:SONY MDR-7506、铁三角 ATH-M50x、DT-770 Pro、森海 HD-280 Pro,其实十年前 AKG 271 也是标准,不过升级 MKII 后居然式微了。
其实四个耳机的音色差别不小
但明显是越贵越平直
然而声音和“平直”不是音乐人的唯一需求,所以我们要给出一点片面的个人建议:SONY MDR-7506 ($94 美金,泰产):30年来用料和音色没有任何变化,曲线波动较大——这就是卖点,像没有游客沾染过的原生态村落,其他人都变了,它没有,这是有“传承”的耳机;铁三角 ATH-M50x ($149,台产):M40 的历史有 20 年了,不过 M50x 是在 2007 年发布的,很快就成为了 M 系列的销量王。曲线很平直,价位也不贵,适合多用途和多种听歌偏好,这也是监听耳机唯一能打入 HiFi 耳机 TOP10 销量榜的,这个价位难的是没有什么缺点;拜亚 DT-770 Pro ($179,德产):四者里做工最好、曲线最平直,10kHz 以上超高频表现也优于另外三者,你会感觉泛音更加通透,推荐需要弦乐编曲的高端乐手和影视级音乐人使用;森海 HD-280 Pro ($99,爱尔兰产):从频响看 200Hz ~ 900Hz 的人声已比较突出,有趣的是耳机的“左中”和“右中”声道缺失,声道只有“极左”、级右和中间,导致中置声道的人声更突出,推荐电台或纯语音工作者使用。数据来源:Rtings,由于跟咱叉烧网的实测曲线比较接近,个人比较喜欢引用他们的频响图。
“全封闭”就是歌手/乐手耳机?
不一定,它还有可能是
————————————
DJ / 电音耳机
————————————
最开始 “DJ” 特指广播电台里给人放歌的“电台 DJ”,不过后来拼接歌曲成为演出形式后,DJ 就特指“现场 DJ”,近些年 DJ 还要出专辑或给人制作电音单曲,因此又有了“制作 DJ”,所以还得问清楚别人是什么 “DJ” ...
对于现场 DJ,要求比较简单
一抗噪、二抗“燥”
DJ 们通常要在听到现场音乐的情况下,提前把另一首歌曲先“对拍/对调”接起来,所以很多时候要单耳听,很多也有厂商都推出了单耳的耳机:
这一侧的单耳必须隔音出色
否则会被现场音乐打乱
因此封闭式耳罩就很必要了
封闭式设计还有一个好处,低频大振幅导致的背部气流都挡回来了,让低频更强、而且瞬态 (速度) 更快,这是 DJ 和低音爱好者们喜欢的。
“抗燥”方面,不仅仅是因为
现场容易摔耳机、扯断线..
还有现场的超大声压级
为了抵抗现场声压(音量),耳机必须也开很大声(振幅会很大),如果直接用民用和 HiFi 耳机来做现场,振膜早就碎了... 因此有些 DJ 耳机会把振膜做厚一点(更重了),这就影响了超高频的表现,所以如果你觉得 DJ 耳机的细节不够——要什么细节!我们要的是低频!!
下面咱把现在欧美 DJ 们必备的耳机都过一下:森海 HD25 ($149,爱尔兰产):1988 年上市,DJ 行业现役“标准”,你拿到手会很失望...感觉是故意“做旧”的...因此燥起来一点也不心疼... 声音也并不讨好 DJ,低频和高频都少,听起来有点闷...但中频确准确得惊人(留意“电台 DJ”的标准也是 HD25),另外耐燥程度惊人,有些 DJ 还用爷爷祖传的 HD25... 如果嫌弃它的做工,隔壁的拜亚有“致敬”的 DT 1350 考虑下;铁三角 ATH-M50x ($149,台产):是的,本文唯一上榜两次的耳机,通吃民用、专业和 DJ 三界,果然平直准确的频响能取悦更大范围的用户,封闭式耳机能做这么准的很少见,用来做现场有点浪费... 感觉更适合“制作 DJ” 和电音玩家;先锋 HDJ-2000MK2 ($349,国产):终于有一款讨好 DJ 的耳机,低频是四款耳机里最偏多的,80Hz 多了将近 7dB(两倍以上),当然,声音“劲爆”的耳机不少,但 Pioneer 的金字招牌对 DJ 的吸引力更大,外观还拿了 iF 设计奖,贵得有道理... 但真不忍心拿来燥一下...V-MODA M-100 ($249,国产):2006 年创业的“潮牌耳机”,M-100 在 2012 年才上市,短时间内获得 DJ 行业认可并不容易,但创始人 Val Kolton 本身是知名 DJ,了解 DJ 需要的声音,M-100 其实低频并不太多,是通过人声区域的衰减来凸显低频的,另外造型真是 DJ 行业里的外星人,足够吸睛。上图涉及不同网站的频响,我们已经进行了横/纵轴坐标的对准。
所有音乐人都用封闭式耳机?
不, 还有音乐“制作”人
————————————
混音/制作耳机
————————————
和歌手、乐手、DJ 这些音乐“创作”人不同,制作人(混音、母带、影视后期)要对音乐/电影的整体负责,同时要尽可能满足所有听众和观众的审美,也要平衡各种音箱和耳机的风格取向,
这时“均衡”变得很重要
但就像本文一开始所说的:
均衡这件事被音箱干了
因此混音耳机的作用是辅助音箱,但又不能是特殊的“挑错型”音箱——录音棚通常有两三对音箱,一对“全频”、一对“挑错”(例如雅马哈“老白盆”)。
于是混音耳机要走第三条路
又均衡、又能轻微挑错
例如 80Hz 以下超低频少些,这样混音师就能检查 100Hz 以上的中低频、人声、高音乐器和超高频泛音。而且很幸运的是,这种声音风格——
正是开放式耳机的特点
“开放式”耳机由森海塞尔在 1968 年发明(HD414),和“开放式”的音箱一样少了腔内互扰(尤其低频),声音会显得通透而自然——不过它没有音箱的“倒相孔”设计,低频纯粹是漏出去了,因此超低频会显得偏少一点,这恰好能让混音师排除声能最大的超低频干扰。
目前业内的混音耳机有四大标准,我们也逐个看一下:森海 HD650 ($399,爱尔兰产):混音耳机现役“行业标准”,是的,并非大家熟悉的 HD800,一方面辅助器材无需太贵,另一方面 2009 年上市的 HD800 的“传承”不如 HD650,被混音师接受是个漫长的过程,经典录音教材里全是 HD650... 去年森海想用高利润的 HD660s 取代 HD650,我想它还需要十年...舒尔 SRH1840 ($499,国产):国内没什么人听过,其实欧洲用得也不多,不过在 Shure 的美国大本营就是标准,频响看起来是 HD650 的改良版,低频改善了一点,不过为此牺牲了一些超高频和通透感,泛音不会很出彩;AKG K701 ($349,国产):2006 年上市,能这么快被录音行业接受是很不容易的,它拥有监听耳机里罕见的优雅外观,频响看来高频偏多,适合女声的表现和挑错;2016 年 AKG 改中国生产后有点影响口碑,不少网站降到了 $199 美金,虽然烧友不屑但确实对销量有很大帮助;拜亚 DT880 Pro ($249,德产):虽然是这里最便宜的混音耳机,不过 1981 年上市 DT880 比小编的年纪还大,而且居然还是德产,情怀爆棚...低频略微偏瘦,但已经是四款耳机里最均衡的,购买时留意必须要带“Pro”(250Ω 阻抗),不要与 HiFi 版混淆 ~
有些朋友会好奇,混音耳机的标准是不是太便宜了?录音棚花几十万买监听音箱还做声学装修,就不能买个几万块钱的 Ultrasone 和 Audeze?也有,有些母带师会考虑到耳机用户,因此要用更好的耳机和耳塞来检查作品,但这种情况并不多,也无法成为标准。
成为“标准”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和价位无关,它们都完全出乎厂商预料,例如录音标准动圈话筒 SM57/SM58 原来定位是交响乐录音,结果被音乐人用来搞摇滚了;标准“挑错型音箱”雅马哈老白盆原来定位是 HiFi 市场(所以才有奇葩的频响);而标准电容话筒 U87 是德律风根 U67 的山寨版升级(多亏德律风根倒闭了...)。
————————————
监听耳机趋势
————————————
可能是近几年的经济压力较大,各大话筒和音箱厂商都在推出监听耳机,话筒厂商们有天然优势,因为话筒和耳机是刚好相反的“声/电转换”流程,而监听音箱厂商们熟悉声音的测量和调教,但他们都能从新角度来考虑耳机的设计。
先走一步的 Blue 和 Focal 已经有完整的布局,Blue 的创意是“有源耳机”、Focal 则有“铍单元”,旗下耳机耳塞已有 16 款,覆盖专业、潮牌 (无线)、HiFi 和 Hi-End,完全看不出来是新手。而 KRK 和 Avantone 这种小厂商也在加紧布局,他们的耳机都有一些小“痒点”能吸引音乐人。
今年还有重磅选手驾到:Neumann 发布了史上首款耳机 NDH20(封闭式,$499)ADAM 和 Ultrasone 联合研发了 SP-5(封闭式,$499)前 ADAM 的创始人更是发布了全球首个“气动监听耳机” HEDDphone(看上去是开放式,价格未公布,官方说“低于 4000 欧元”)...
他们看似“噱头”十足
但混监听行业的难点在于:
录音师是靠耳朵吃饭的
你无法从声音上欺骗录音师
这是我推荐监听耳机——而不是 HiFi 耳机的最大理由,跟录音师谈论音质得精确到频率、dB 和 Q 值,而不能光谈“浑厚”、“甜美”和“通透”。
新一代的监听耳机们终于带来了一些新玩法,以后监听耳机的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我们猜测 Rode、sE、丹拿、真力、EVE 和 PMC 都已经开始慎重考虑耳机市场了...
当然,要想成为“行业标准”
它们至少还需要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