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 构造一个随机起伏表面_Nature Nanotechnology:无序磁性超表面的随机光自旋霍尔效应...

研究人员通过光自旋霍尔效应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展示了如何探测纳米结构的随机尺寸起伏,特别是在磁性超表面上。实验和理论分析揭示了这种方法对纳米光子器件精度测试的潜力,并提出了磁光效应诱导的几何相位原理,可用于动态波前调控。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cf0d934c976083901bfb424c5592ed56.gif

1396be733dbe99b5e896196ede1596ef.gif

8eb899f0abeef988cb728c23c8a861d8.png

840323274f09e0cad5103cd785ff5dc1.png

欢迎课题组投递中文宣传稿,投稿方式见文末

撰稿| 由课题组供稿

导读

光和无序纳米结构的相互作用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和应用,例如安德森局域态,随机激光,以及光束聚焦和波前调控。利用光学手段探测纳米结构的弱无序在纳米光学以及光电子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像电子芯片,纳米机械,以及纳米光子器件,它们尺寸的变化对器件功能和效率影响极其突出。然而,要观察到这些器件的纳米级尺寸起伏,一般需要用到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于一束探测光来说,它和一个具有极深亚波长尺寸起伏的器件相互作用,其结果可能和一个标准的、没有任何尺寸起伏的器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几乎一模一样。 因此,如果要用光学手段探测出这种极弱无序效应,我们必须想办法区分两种“几乎一模一样”的光学信号。这对于实现简单可靠、并且不损坏纳米器件的精度检测手段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在最近发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 的一篇研究长文中[1],来自以色列理工学院的Erez Hasman教授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利用了光自旋霍尔效应探测纳米结构阵列的纳米级随机尺寸起伏(图1)。光自旋霍尔效应描述了光束在传播过程中它的两个自旋分量(也就是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的横向分离现象。例如,线偏振光束在空气-玻璃界面倾斜入射时,反射光和折射光中的左、右旋分量的分离。在本文中,光自旋霍尔效应产生于一个空间有限的随机磁性超表面:磁性超原子的半径在空间随机起伏,形成纳米级的无序涨落。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大量随机光自旋霍尔效应的概率分布服从高斯型分布;高斯分布的标准差正比于超原子的半径起伏程度。该方法用磁场主动破坏了光的自旋对称性,可以用于探测纳米结构的深亚波长无序起伏和研究纳米磁性系统的随机涨落现象。另外,他们所提出的由磁光效应导致的几何相位原理,可以用于进一步发展动态或可读写的波前调控超表面。

a398a789099263da4cd4839e6a37aae1.png

图1 光自旋霍尔效应示意图 线偏振光入射到随机磁性超表面后,反射光的左、右旋分量劈裂形成光自旋霍尔效应。这里,磁性超表面由镍圆盘组成,圆盘的半径在空间不同位置处具有几个纳米的随机起伏。在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的磁光效应作用下,反射于超表面的光具有随机的偏振旋转,这等效于产生了随机的空间几何相位分布而造成光自旋霍尔效应。

研究背景

实验原理和典型结果如图2所示。为了证明能够用光自旋霍尔效应来探测纳米结构的随机尺寸涨落,他们制备了一个由圆盘状的镍超原子组成的超表面结构。这些超原子排成正方阵列,并且它们的尺寸变化具有以下特征:沿x方向,超原子的半径在10 nm范围内随机起伏;沿y方向,每一列的超原子半径一致。实验方面,作者通过在垂直于超表面的方向施加可控的磁场,并改变反射光路上的偏振装置夹角而获得弱测量曲线,也就是光斑的位置变动曲线。实验中严格地区分了普通的光在界面反射所获得的光自旋霍尔效应和表面随机起伏所获得的光自旋霍尔效应。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仅在x方向才存在由于超原子随机尺寸起伏所导致的光自旋霍尔效应,在y方向则不存在由于超原子随机起伏所导致的光自旋霍尔效应。这个效应的大小低于衍射光斑大小四到五个数量级,并且会跟随着磁场改变方向和大小。进一步地,通过连续改变磁场的大小以及方向,他们也观察到了光自旋霍尔效应的磁滞回线现象。

cb63162902dfccb538ace73d3934b1ef.png

图2 随机磁性超表面的光自旋霍尔效应典型实验结果 a,弱测量实验装置;b, 样品的电镜图;c, 沿x方向获得的弱测量实验曲线;d,沿y方向获得的弱测量实验曲线;e,实验获得的沿x方向的光自旋霍尔效应大小;f,实验获得的沿y方向的光自旋霍尔效应大小。

为了更为准确地估计超原子尺寸的随机起伏程度,单次测量是不够的。这是因为有限的随机永远是伪随机,只有在实现随机的方式增多的情况下才能更加准确反映真实的随机。因此,作者们继续研究了大量随机磁性超表面中光自旋霍尔效应的统计现象。为此,他们制备了大面积的随机超表面,光束每次照射超表面的不同位置从而获得不同的随机实现方式(图3)。通过理论计算,大量随机方式下的光自旋霍尔效应服从高斯分布,并且该分布的标准差 正比于MΔR/D;这里M是磁化强度,ΔR是超原子的起伏标准差,D是照射超表面的光斑大小。可见,霍尔效应分布的标准差正比于超原子的起伏标准差,这为测量超原子的随机起伏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基于这个原理,作者探测到了最低5 nm的超原子半径起伏。如果减少光学平台的振动噪声, 该探测精度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此外,作者们还分析了随机的维度对光自旋霍尔效应分布的影响。一维的随机是指超原子尺寸只在一个方向涨落,例如分布R(x);二维随机则是超原子在二维平面内随机涨落,即R(x, y)。相较而言,二维随机将会比一维随机具有更窄的光自旋霍尔效应分布,并且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一维随机和二维随机获得光自旋霍尔效应的分布标准差之比为b977fd2d1220dcde95cc75f29720f3d7.png, 这里N是在光斑大小内一列超原子的数目。这一结果可能与随机行走和维度的关系相联系。

2a1af415aa62bb6fec2dd7681b8294c3.png

图3 随机光自旋霍尔效应的计算和实验结果 a, 通过光束入射到一个大面积磁性随机超表面,每次测量不同位置的而得到光自旋霍尔效应的统计分布; b,一维随机的光自旋霍尔效应理论分布;插图:分布的标准差和光束大小的关系; c,二维随机的光自旋霍尔效应理论分布;插图:一维和二维随机的光自旋分布标准差对比与超原子密度的关系; d,一位随机的实验结果; e, 二维随机的实验结果; f, 二维随机超表面的自旋霍尔效应分布; g, 自旋霍尔效应的标准差与超原子尺寸起伏ΔR的关系,实验和理论。

几何相位的磁光效应原理

   

除了在精密探测方面的潜在用途,作者们在这里提出了Pancharatnam-Berry 几何相位的磁光版本。做超表面研究的读者们应该不会对几何相位陌生,它是利用各向异性的纳米结构在面内旋转而对左、右旋圆偏振光产生跟旋转角有关的附加相位。几何相位源自M. Berry 在1984年提出的二能级量子系统演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于动力学相位的一项;而早在1955年,印度科学家S. Pancharatnam就分析了在光学偏振态演化中的相位变化,因此由于光在偏振态演化中导致的几何相位也常叫做Pancharatnam-Berry 相位。最早将Pancharatnam-Berry相位用于光自旋波前调控研究的是以色列理工学院的Erez Hasman教授,也是本文的通讯作者。有兴趣的读者们可以关注他在2001-2003期间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几何相位超表面的开创性工作 [2]。

本文中产生几何相位最大特点是它不涉及旋转的各向异性纳米结构,这是和目前的几何相位超表面不一样的地方[3, 4]。旋转的各向异性结构是通过将一个线偏振态投影到纳米结构的旋转角方向,从而给左、右旋分量赋予相反的附加相位。而本文的超原子是各向同性的圆盘结构,不存在面内旋转;偏振态的改变是因为光和尺寸不一样的超原子相互作用所获得的磁光效应大小不一样,如图4所示。当一个线偏振的入射光与超表面相互作用时,对于处于等离子共振附近的超原子而言,可能会有更多的电子受到外加磁场的洛伦兹力而产生环形运动,从而宏观上获得更大的磁光效应,反射光获得更大的偏振旋转;远离共振的超原子则会得到较小的磁光效应,也就是较小的偏振旋转。这样的偏振态演化也可以在庞加莱球面上表示。在没有磁场的情况下,光入射到不同尺寸的超原子后的反射都没有偏振旋转,因此将它们投影到左、右旋态会对应同一球面路径,不存在立体角,也就是不具有几何相位。对于磁化后的超表面,入射到不同尺寸的超原子后的反射具有大小不一样的偏振旋转。因此它们投影到左、右旋态会对应不同的球面路径,存在立体角,也就是具有几何相位。对于整个磁性随机超表面而言,反射光在空间不同位置具有随机的偏振旋转,等效具有一个随机的Pancharatnam-Berry 相位分布,光自旋霍尔效应也就产生了。

f679456f2cdb426a67f5e4239bbab2f4.png

图4 磁光效应和几何相位 a 未磁化时超原子之间不存在偏振演化和几何相位; b 磁化后不同超原子的反射光偏振不同,存在几何相位; 这里的入射光垂直于超表面,为了便于示意而画成倾斜入射。

总 结

作者们发现并且利用了随机超表面的无序磁光效应所导致的光自旋分离来探测纳米结构深亚波长的极弱尺寸涨落,这种方法对纳米光子器件和电子器件的精度测试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该效应不仅适用于磁性材料,常见材料,例如金,也可以在外加磁场的情况下产生类似效果。另外,他们所提出的由磁光效应导致的几何相位原理,可以用于进一步发展动态或可读写的波前调控超表面。 更宽泛地说,磁光效应的涨落不仅仅可以由结构的尺寸变化产生,二维材料、人工自旋冰或者量子场中由于磁性相互作用形成的磁化或者磁场涨落也有可能产生光自旋霍尔效应。因此,该工作对于利用光自旋霍尔效应研究磁性二维材料,纳米磁性系统等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介绍

  

文章作者:王波(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现为以色列理工学院博士后),容科秀(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现为以色列理工学院博士后),Elhanan Maguid博士和 Vladimir Kleiner 博士。

通讯作者:Erez Hasman 教授。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OSA fellow,在自旋光学和几何相位超表面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其近年成果主要发表于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photonic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杂志。研究主页https://hasman.technion.ac.il/

 文章链接

b2a77d3aebf1f861fafe16bd97c447ea.pn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0-0670-0#Sec5

 参考文献

[1] Wang, B., Rong, K., Maguid, E. et al. Probing nanoscale fluctuation of ferromagnetic meta-atoms with a stochastic photonic spin Hall effect. Nat. Nanotechnol. 15, 450–456 (2020).

[2] Bomzon, Z., Biener, G., Kleiner, V. & Hasman, E. Space-variant Pancharatnam–Berry phase optical elements with computer-generated subwavelength gratings. Opt. Lett. 27, 1141–1143 (2002).

[3] Lin, D., Fan, P., Hasman, E. & Brongersma, M. L. Dielectric gradient metasurface optical elements. Science 345, 298–302 (2014).

[4] Zheng, G., Mühlenbernd, H., Kenney, M. et al. Metasurface holograms reaching 80% efficiency. Nature Nanotech 10, 308–312 (2015).

ad00500d98ee99a88403791cf7146106.png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后台联系,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立即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如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请联系下方微信号。

7a576a92e91c1cd4082340200eddbea6.png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