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使用生化仪的时候,生化分析仪的参数上的检测方法可能存在多个,包括终点法、固定时间法(两点法)、连续监测法(速率法)、双波长法等等,这些检测方法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作用呢?
生化分析仪是用于检测人体肝功、肾功、血糖、血脂、心肌酶、离子等项目的仪器,是现在临床上肝、肾、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必备检测设备。现在临床上的检测设备多种多样,其中检测原理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主要的目的是用于检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相关疾病的潜在风险。虽然有些检测原理不同,但是这些产品的目的却是一样的,只是在检测结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什么样的测试原理的仪器更准确,需要用测试结果加以说明了。
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如果校准失败了、质控失控了、标本测值“你认为不准确”了,我们有很多途径去查找原因,其中查看反应曲线就是方法之一,而要想看懂和真正了解反应曲线,那么一定要了解生化检测所采用的分析方法。
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终点法和速率法,其中终点法细分为一点终点法和两点终点法,速率法细分为速率法A和两点速率法,本期内容通过实例来讲解终点法,进而认识反应曲线。
终点法定义:指经过一段时间(一般为几分钟)的反应,反应进行到完全,使全部底物(被测物)转变成产物,反应液的吸光度不再增加(或降低),吸光度的增加(或降低)程度与被测定物的浓度成正比,称为终点法,更确切地应称平衡法,这是最理想的分析类型。
终点法实例1(一点终点法)
如TP(总蛋白)项目,样本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样本中蛋白的肽键与铜离子形成蓝紫色螯合物,通过测定吸光度来求得样品中总蛋白的浓度。
如下图为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反应曲线,其中横坐标表示时间(以测光点表示,10min共记录34次吸光度),纵坐标为吸光度(蓝紫色吸光度),反应模式是先加入样品,再加入R1试剂,开始测光(约每18S记录一次吸光度),由于样本中的总蛋白和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蓝紫色螯合物,吸光度上升,通过测定终点的吸光度(如反应曲线紫色区域显示)计算样本中总蛋白的浓度。
图为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图片
采用一点终点法项目(一般单试剂)如:
ALB、TP、CO2(单试剂)、GLU(单)等。
终点法实例2(两点终点法,一般双试剂)
如下图:先加入样本,再加入R1试剂,37度温浴5min(该过程除内源性干扰,如抗坏血酸),取吸光度A1(如下图15和16点吸光度),加入R2试剂启动反应,胆固醇最终转化为有色物质,吸光度上升,取吸光度A2(如下图33和34点吸光度),通过A2-A1的吸光度差用于计算血清中胆固醇的浓度。
图为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图片
采用两点终点法项目(一般双试剂)如:
GLU、HbA1c、TC、TG、CRE、UA、HDL、LDL、比浊法项目(CYSC、B2MG、IgA、IgG等)等。
常见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方法有:终点法、动力学法、免疫比浊法、固定时间法、双试剂法等,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做简单介绍,不求深入研究,只求有所了解和区别。
终点法:在反应到达终点,即在时间-吸光度曲线上吸光度不再改变时,选择一个终点吸光度值,用于计算结果。结果计算公式:待测物浓度CU=(待测吸光度AU-试剂空白吸光度AB)×K。K为校准系数。
动力学法(即连续监测法,速率法):是在测定酶活性或用酶法测定代谢产物时,连续选取时间-吸光度曲线中线性期(各两点间吸光度差值相等)的吸光度值,并以此线性期的单位吸光度变化值计算结果。
免疫比浊法:当光线通过一个浑浊介质溶液时,由于溶液中存在混浊颗粒,光线被吸收一部分,吸收的多少与混浊颗粒的量成正比,这种测定光吸收量的方法称为透射比浊法。
固定时间法(两点法):指在时间-吸光度曲线上选择两个测光点,此两点既非反应初始吸光度亦非终点吸光度,这两点的吸光度差值用于结果计算,有时也称此法为两点法。计算公式为:CU=(A2-A1)×K。
液体单试剂:将某种生化检验项目所用到的试剂科学地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种试剂。应用时只需将检测标本和试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即可进行相应的生化反应,然后再采用适当方法检测结果。
液体双试剂:将某些生化检测项目所用到的试剂,按照用途科学地分成两类,分别配成两种试剂。通常第一种试剂加入后,可起到全部或部分消除某些内源干扰的作用。第二试剂为启动被检测物质反应的试剂。两种试剂混合后才共同完成被检测项目的生化反应,然后用适当方法检测结果。
单试剂存在抗干扰能力差的特点,会带来分析误差。而双试剂准确性较高,消除了样品的内源性干扰,在终点法测试中,能消除样品空白(脂浊、溶血、黄疸等干扰物质)、比色杯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了测定的准确性,并且试剂稳定:试剂1(R1)、试剂2(R2)分开保存,提高了试剂的稳定性。
来源:检验医学基地

声明
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原作者,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
▼ 点击,一览官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