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通常被运用于解决多目标、多标准、多要素、多层次的非结构化的复杂决策性问题,特别是战略决策性问题,在建筑、规划、风景园林等相关领域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本文主要回顾与分析层次分析法在历史街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中的应用,从历史街区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实践和层次分析法在历史街区评价模型中的应用现状展开探讨与总结。
关键词:AHP法;层次分析法;历史街区;量化权重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引 言
历史街区作为一种动态型的城市遗产,它既是城市文脉与记忆的传承,又和当下人们生活紧密相关,是关乎城市空间结构与文化传承,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历史街区在理论概念上更加清晰,整治手段上更具有针对性,研究内容上更具多样性,分析方法上也更加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1],现已成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中广泛运用的科学调查分析方法。虽然发展至今只有50年的应用历程,但是因其具有高效、实用的特点而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科学与工程科学中,并逐渐发展应用于风景园林、地产开发、节能等多种建筑学科衍生行业中。
基于此,本文选取层次分析法这一常运用于历史文化街区中的量化调查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为历史街区的量化研究提供参考。
1 国内历史街区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实践
20世纪末期,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与规划的研究课题主要以理论基础构建与风貌整治为研究方向,以定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手段。进入21世纪,历史街区研究的核心问题发生转变,从基础理论与历史风貌逐步转向历史街区地段与城市整体复兴及公众参与,与之相对应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上更加多元化[2]。同时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其重要突破主要表现在多样化的理论模型构建,发展至今历史街区相关研究的评价模型越发成熟,模型构建的方法也更加综合。
为了更全面地梳理层次分析法在历史街区评价模型的具体研究与实践,本文对目前已有的评价模型进行归纳与分类,纵观目前国内现有对于历史街区评价模型的研究可以发现归纳为三大类[3],第一类为基于专家学者及相关研究工作者对于历史街区的客观理论判断评价,第二类为从历史街区主观使用者角度出发对建筑、景观、环境等空间特征展开评价,第三类为将以上两大类综合使用(图1)。

图1:历史街区评价角度模型分类
(作者自绘)
1.1 客体理论评价
客体理论评价的方法按评价理论构建方式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通过数理计算等方式进行评价,另一类是根据专家等经验判断选取理论判断标准,并通过定性定量权重赋值评判作为评判标准进行评价。客体理论评价中,数据获取方式主要来源于数理分析公式与软件与专家经验的理论判断,数据分析与评价方法以定量分析方法为主,包括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
在历史街区基础性评价研究中,评价模型常应用于历史街区空间可达性、可见性研究,在近几年较为普遍应用于历史街区实践项目中的分析方法有空间句法和GIS。其中空间句法的相关理论提出较早,如今已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成熟的方法论及空间分析软件技术。空间句法不仅关注局部的空间可达性,而且强调历史街区整体的空间通达性和关联性。通过 GIS 对空间可达性进行评价,可以综合考虑人口分布、交通成本等因素获得研究空间的可达性的分布特点。在历史街区特征评价方面,客体理论评价主要关注于历史街区空间构成的历史表征。
总体来说客体理论评价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对物质空间进行评价,进一步对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提供依据。
1.2 主体使用评价
主体使用评价模型中评价标准的获取根据使用者调研结果获取相关定性评价信息,对评价标准进行赋值,对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最终以数理的形式体现出多方面比较结果。主体使用评价的数据获取主要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研与访谈的形式获取使用者的反馈信息结合数据分析获得评价模型,常用数据分析方法为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专家咨询法等。
主体使用评价中从主体使用角度出发的历史街区基础评价,关注点集中在历史街区的物质要素,以空间舒适性为代表,评价内容上大致围绕历史街区的尺度、界面、功能、环境、设施等五方面,依据五方面内容设定评价标准构建评价模型。在属性特征评价中研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街区空间内部的舒适及使用程度,往往从人类学与社会学基础上展开分析使用者社会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评价。
主体使用角度下的评价目的在于通过使用者角度构建评价模型,一方面可以直观地获取使用人群的反馈为历史街区空间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导致不同评价结果的具体原因,从而进行理论总结。1.3 综合客体理论与主体使用评价
综合客体理论与主体使用的方法依据评价目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包括综合定性评价以及综合定量评价。综合客体与主体的评价模型构建中,数据获取方式与分析方法为以上两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将数据结果与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可视化与科学化。
由上述分析总结,虽然历史街区相关评价角度与研究方向多变,但评价方法与模型构建步骤上则较为相似,这也使得层次分析法作为数据分析与评价方法在历史街区评价模型构建中具有普遍适用性。
2 层次分析法在历史街区
评价模型中的应用
2.1 层次分析法应用概述
根据上文对于历史街区不同评价角度的分类,不难发现不论在客体理论评价、主体使用评价或者综合二者的评价角度下,层次分析法均可以应用于量化评价标准分析与评价模型构建中。其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评价模型搭建过程中用于计算各因素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及量化表现它们之间的影响与协同作用。
层次分析法可以确保历史街区评价模型的可信度,减少主观判断对因素确定的影响,通过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得分计算与依赖性检验四部分分析过程,层次分析法可以将复杂的因素划分成组,根据评价因素间的支配关系搭建有序的阶层次结构,比较各因素在层次中的相对重要性,建立各层次的评判矩阵,通过计算得各评价因素的权重值,较合理地进行定性问题定量化处理。
层次分析在理论模型构建中也可以与其他问卷权重分析方法综合使用,根据问卷权重分析方法的原始数据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主观赋值法、客观赋值法与综合赋值法(图2)。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在综合客观理论评价与主观使用评价下,较常见将主观赋值法与客观赋值法综合使用提高权重的准确度。

图2:问卷权重分析方法分类
(作者自绘)2.2 层次分析法在历史街区中的应用现状
层次分析法在历史街区评价模型构建中常应用于分析历史街区的景观特征、空间活力、环境质量及保护现状等。基于前文在不同评价角度下对历史街区评价模型的分类对层次分析法在历史街区评价模型的应用现状展开分析与探讨(表1)。

表1:应用模式参考
(信息来源:由作者总结相关文献信息)2.2.1 客体理论评价角度下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1)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历史街区公共安全评估
历史街区公共安全评估中,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模型为例(图3),通过“质—量相结合”的途径,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其中评价要素包括物质空间的安全性、自然环境的特征、人群的行为活动、安全设施的合理性及街区的管理能力五个方面并依据准则层设定具体指标并结合专家咨询与实地调研对五大道内地块进行综合安全评判。 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索适合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安全的评价理论和方法。 通过建立了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安全评价模型.对影响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安全的各类致灾因素作用机制分析并利用评价模型对具体实例进行了分析和验证[4]。
(2)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历史街区保护研究
在历史街区保护研究中,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历史街区保护影响体系,利用模糊评价确定因素评语集与权重,从而构建定性、定量及定位相结合的保护评价模型[5]。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利用层次分析法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对历史街区现状的总体评估,真实地反映历史街区的保护状况并且可以突出单个因素的影响结果,同时,利用GIS的空间数据处理、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将原来的基于数据的理解转化为基于评价模型的理解便于交互式对比与分析。
2.2.2 主体使用角度下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1)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历史街区活力度评价根据作者总结的相关文献,关于历史街区活力度评价中主要包括历史街区活力综合评价与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依据评价对象与主题的差异,评价模型构建与标准的选取也存在差异:历史街区活力综合评价中关于评价因子的确定主要是从“物质需求、社会需求、规划建设需求、发展需求”四方面来综合考量,其中“社会需求”影响下的社会活力为历史街区活力判断标准[6];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使用者群体对街区公共空间不同活力影响因子的关注度与满意度的基础上遴选评价因子[7]。

图4:五大道历史街区景观的物质要素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历史街区景观评价
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历史街区景观评价可以划分为三类:综合景观评价、景观满意度评价与景观构成要素中某一要素评价。评价模型构建与评价标准的选择都主要围绕历史街区景观的物质要素与文化要素及其他组成部分。
物质要素主要围绕历史街区范围内的植物、建筑、小品、服务设施、铺装纹样等。以主体使用的角度展开评价的模型中更应关注使用人群的活动与反馈,因此历史街区的文化要素不仅仅只包含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要素与历史风貌现状,还应包括非物质的文化元素如民间习俗,特定风俗活动等等。其他方面还有历史街区的旅游功能评价、活动空间价值评价等,具体评价标准及评价因子的选取还需根据研究对象进行调整。


以五里街骑楼历史街区景观满意度评价为例,首先进行实地调研和收集民众调查问卷,其次依据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研究骑楼历史街区的景观并建立其满意度评价体系(图4),评价标准层包括基本环境、植物景观、服务设施及小品、建筑景观和旅游功能五项因素,最后应用满意度评价模型及调研问卷所获数据对骑楼历史街区各要素展开评价。依据结果对比发现,使用人群对建筑景观表现出“较为满意”而其他因素均为“基本满意”。同时依据层次分析法还可以获得每一因素的下层指标层分值从而对每部分内容进行更为深入地分析[8]。

2.2.3 综合角度下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历史街区综合评价模型中,评价标准的选择与评价因子的确定更具有综合性,不仅需要考虑历史街区内部的基本要素,还需要考虑历史街区的长期运营与规划,主要包括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要素、经济发展要素、社会文化要素及历史街区的运营管理等方面[9]~[10]。
以哈尔滨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综合评价为例(图5),评价模型的构建综合考虑了历史街区的特色价值、保护开发与现状保存三方面因素,因素评价层中对于因素的选取综合了客体理论评价与主体使用评价。研究方法上,首先利用定性分析总结花园街区现状特征,定量研究上应用专家咨询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确定因素权重并应用评价模型对花园街历史街区进行综合评价,获得各项指标评分并对各项因素展开针对性分析与讨论,为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发展提供依据。

综上总结,层次分析法作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分析方法,其应用于历史街区相关研究课题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方法具有普适性,层次分析法普遍适用于历史街区的景观评价、综合评价、安全评价等多角度多方面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相关研究中;
第二,内容具有针对性,层次分析法在使用中所具有的针对性主要表现在评价体系搭建过程中对于评价标准层的确定,评价标准与评价因子的确定应根据研究对象与主题而进行反复筛选;
第三,运用具有综合性,层次分析法在历史街区相关课题研究中常与其他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提高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在评价模型构建中与专家咨询法、模糊评价法综合使用确定各评价因素权重。在模型构建完成后,结合GIS等研究方法对具体研究对象展开验证,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3 总结与思考
从历史街区本身的空间特征分析,历史街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及地域性,决定了历史街区更新保护与规划的相关研究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定性研究很难精确表示某一具体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所以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定量的多层次、多因子的综合评价展开分析。
不论是在客体理论评价、主体使用评价或综合评价的角度下,层次分析法都可以有效确定评价因素与其权重,但不同评价角度下所构建的评价模型各有所长。客体理论评价因其数据及标准的确定多半来自相关领域专家而更具科学性,但其容易忽视对象的特点,普适性的理论不一定适用于对象的全部特征。主体使用评价作为自下而上的评价模式更加切合使用者的实际情况但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且工作量较大,效率较低。综合理论判断与主体使用的角度下,对于部分已经形成理论共识的评价因子,可以利用理论判断,减少主体使用评价带来的工作量,同时又保留了评价角度的针对性,但评价标准的科学性需要反复与验证才可以形成理论共识。
总体来说,层次分析法作为问卷权重分析方法中一种代表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时,评价标准的选取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评价标准的筛选过程也较为繁琐等。因此,为了减少上述缺陷所带来的影响,在历史街区相关研究中可以考虑将层次分析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组合使用,从客体理论与主体研究两方面展开综合评价与验证才能更加确保研究内容的科学性,更能切实解决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与规划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参考文献:
[1]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12)——AHP法[J].中国园林,2003(05):38-41.
[2]黄勇,石亚灵.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J].规划师,2015,31(04):98-104.
[3]何善思. 历史街区公共交往空间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4]王冠坤.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以天津五大道为例[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2,18(04):236-241.
[5]石若明,刘明增.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评价历史街区保护的研究[J].规划师,2008(05):72-75.
[6]严钧,黄咏馨,邹芳,罗启文.基于AHP技术的长沙文庙坪历史街区活力评价研究[J].高等建筑育,2019,28(03):25-31.
[7]雷诚,谢佳琪.居住型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建构及应用——以苏州大儒巷历史街区为例[J].中国名城,2018(06):77-84.
[8]艾嘉蓓,裴浩成,黄望庭,黄启堂.基于AHP法的骑楼历史街区景观满意度评价[J].小城镇建设,2019,37(06):108-114.
[9]陶琳. 哈尔滨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综合评价与保护更新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10]赵炜瑾. 历史街区文化生态健康度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8.主心心编:王洪成
执行主编:李佳滢
供心心稿:金雅文
编心心辑:金雅文
审心心核:周子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