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赛诺手机的报告,2018年,华为手机出货2亿台,华为和荣耀两个品牌的手机分列全球手机出货量的第三位和第四位。这是华为和荣耀“两辆战车”同时狂奔取得的胜利。华为的双品牌如此出色,引得无数厂商竞相跟随。小米让红米独立,VIVO也悄无声息地推出iQOO。
荣耀的笨鸟之路
华为荣耀总裁赵明有句话: “笨鸟不等风。 ”荣耀这只“笨鸟”是从一款名为U8860的手机开始的。 作为对抗小米的产品,它只是华为手机中很不起眼的一个系列。 直到2013年12月,荣耀品牌正式诞生,成为华为终端主攻互联网手机业务的子品牌。 华为双品牌最初的定位比较清晰: 华为品牌主打高端,定位为商务机; 荣耀品牌紧盯线上,主打性价比。 2015年,荣耀开始独立运行,线下单组渠道,线上成立自己的天猫店。 当年,荣耀在线上营销下了很大功夫,策划了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包括“荣耀408狂欢节”“618销毁2000 万元的手机”等,这让荣耀成为当年的线上销售冠军。 2016年,荣耀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原计划在2015年12月上市的荣耀7Plus,因为双摄的交付问题,不得不延迟。 这导致荣耀半年内没有新品。 半年后,荣耀7Plus可以发售。 但此时恰好临近荣耀8的发布,产品名称容易让消费者感到困惑,于是7Plus变成了V8。 这一临时起意反倒取得成功,还创造了一个新旗舰荣耀V系列。 荣耀的成功,就是一个笨鸟先飞的故事。 从学习小米开始,到最后反超小米。 背后是华为强大的研发和管理能力。 按照任正非的说法,华为的大平台给了终端强大的技术支撑。 “因为2012实验室的部分研究有些超前,在网络系统中短期内还用不到,所以先注入到终端来焕发青春。 这就是华为的备胎计划,在关键点起了作用。 终端在这些技术上继续开发前进,将来也要反送给网络系统使用。 ” 技术再强,高超的管理手段不能配合也是枉费的。 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完整的团队架构和科学的管理方式都是必须的,还要有超强的执行力和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市场竞争上方能做到双品牌的“和而不同”。管理上的一视同仁
“成长过程中如果和母体发生冲突了,周围就都是你的阻力。 ”一位荣耀前员工说。 由此可见,荣耀内部创业涉及到利益的博弈和分配,经历的内部竞争并不轻松。 这就需要管理层高度的一致。 双品牌的存在是为了整个公司能拿下更多的市场份额,并不是相互挤占市场。 华为消费者事业群C E O余承东和荣耀总裁赵明就有这样的高度,而且形成了一种默契——当有不同意见时,他们选择“让子弹飞一会儿”,记录分歧,过段时间再验证调整。 适当的内部竞争是好事,能充分激发团队活力。 无论是荣耀团队还是华为团队,都会担心被超越、被吃掉,从而拼命快跑。 华为和荣耀“和而不同”。 “不同”的是华为和荣耀锁定不同的细分市场,有着不同的产品定位和经营方法论; “相同”的是二者都蕴含华为基因,不争一时之短长,针对品牌锁定的目标群体,打造极致产品,脚踏实地地构建自己的竞争力。(根据《华为、荣耀双品牌的成功,还能复制吗?》等文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