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大部分家长们都很关心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数学,该不该学,学多少,上小学能够适应吗?

今天,我们给大家普及下幼儿”数“概念的发展规律,让家长们做到心中有”数“!
“数”概念是关于反映事物数量和事物间序列的概念。幼儿的“数”概念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3岁):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如下:

(1)对大小、多少的笼统认知。对明显的大小、多少的差别能区分;对不明显的差别,只说“这个大,那个小”“两个都不多,合起来才多”。
(2)会唱数,但范围一般为1~5。
(3)逐步学会手口协调的小范围(不超过5)的点数(数实物),但点数后说不出物体的总数。个别儿童孩子能做到伸出同样多的手指来比画。
2.第二阶段(3~5岁):建立数词和物体数量间联系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如下:

(1)点数后能说出物体的总数,即有了最初的数群概念。
(2)这个阶段的前期,幼儿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中期能认识第几、前后顺序。
(3)能按数取物。
(4)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有了数序的概念,能比较数目大小,能应用实物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
(5)开始做简单的实物运算。
3.第三阶段(5~7岁):数运算的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如下:

(1)大多数幼儿能对10以内的数保持守恒。
(2)计算能力发展比较快了,大多数幼儿从逐个计数向按群计数过渡,从表象运算向抽象数字运算过渡。
(3)序数概念、基数概念、运算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和加深。通过教学,一般到了幼儿晚期时,幼儿可以数到100或100以上,并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个别幼儿可以做到百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总之,幼儿数概念的掌握遵循着下列顺序:
最初,凭借对实物的感知来认识数(在这个阶段,多让孩子们进行常识认识),之后凭借实物的表象来认识数,最后在抽象概念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数的概念。

当然了,还有一个比较生活的方法,让孩子能得到数的锻炼和人际关系的锻炼,那就是认识钱,运用钱。例如给孩子10元钱,让孩子自己去买个喜欢吃的早餐或者什么其它的,通过“买”的过程,孩子自然对数的感觉就更加深刻了,并且通过“买”的过程,也增强了交际的能力。(最好是去平时比较熟悉的店里购买)。
另外,不同的孩子,对于数以及数学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家长们不要因为孩子对数字敏感而犯愁,每个孩子都有其特长和感兴趣,育儿做到遵循规律,家长们就能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