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2012年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于7月8日到12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今年参会人数达到了16000多人,为历届之首,参会人员来自全球155个国家,几十个厂家包括Intel,三星等参加了解决方案展览。

自98年做掌上电脑与微软打交道至今,我对微软评价一直不高,感觉它既缺少技术,又创意不足。也有几年未参加微软的会议了,这次参加感受很深,改变了我对微软的一些看法。基本的感觉是,微软已经走出比尔盖茨时代,进入了新的阶段。

自互联网经济开始以后,微软频遭挑战,有来自互联网企业如Google,也有来自苹果等。微软自身也一度显出迷茫。从这次会议来看,经过十年的努力,微软比较好地确立了面对未来的战略,而且全面展开实施,已经显示出强劲的势头。12财年,是微软历史上发布产品最多的年份,特别是针对基于互联网与云计算的企业级平台与企业横向应用产品。而统一了手机,平板和PC的Windows 8操作系统,也已经进入到发布前的最后阶段。

微软战略的成功实施,使其不仅在互联网时代继续占据桌面的绝对垄断地位,而且在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企业级应用中,也已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企业级应用中个,人们现在已经很难说微软的产品不适于做核心(mission critical)应用了。微软的数据库已经进入到核心应用,其云计算平台产品Hyper-V安装量超过了VMware。微软在全球各个地区(中国还没有发牌照)开始建设Windows Azure云计算中心,提供云计算服务。从目前看,微软是唯一一个能够覆盖从企业端到个人端产品的企业,这也给了微软一个别人(IBM,苹果,Google等)无法获得的优势:无缝整合企业后台,前台终端,及个人移动终端平台。这正是微软新推出的系列产品的一个核心特征。

微软与苹果之争1:由于移动互联网带宽的不断增加,企业应用的移动化成为了移动终端的重要应用内容。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产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作,而不是仅仅满足个人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微软具有了苹果所不具备、将来也无法具备的优势。随着Windows 8的推出,基于它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类产品将苹果的产品形成挑战。对于苹果的成功,我的看法与流行的不太一样,我一直认为苹果成功的核心因素是“新奇”,而它的网上商店等,仅仅是辅助因素。靠新奇可以获得一时的竞争优势,但是却无法建立持续的竞争壁垒。苹果引以为自豪的所谓用户体验,是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的。三星在智能手机上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当微软在用户体验上与苹果没有明显差异,甚至还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之后(在Windows 8上,微软对用户体验的理解有与苹果有一些显然的不同的之处),微软平台的开放以及手机与基于微软平台(企业)应用无缝整合能力,将给微软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带来苹果无法拥有的优势。苹果将逐步被微软压迫到一个边缘市场:年轻,喜欢新奇,不需要用移动终端完成工作任务的少部分人群,再现苹果在PC市场上类似的情况---只是特定的少数人喜欢的产品。

微软与苹果之争2:随着Intel定义出ThinBook产品,笔记本电脑与平板电脑将逐步融合。特别是键盘可分离的ThinBook产品,将具有平板电脑的一切优点,而又可以使用键盘等外设。在这种情况下,Windows 8的产品随着用户体验的完善,将全面挑战苹果的平板电脑。在前年我参加黑莓的技术大会后的总结中,我提出平板电脑其实没有清晰的功能定位。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平板电脑是消费信息的,而笔记本电脑则是用于创造(产生)信息的。这种说法明显带有生硬的、一厢情愿的味道。如果笔记本电脑在消费信息上,也已经与平板电脑基本一样的便利(用户体验),同时又能够具备产生信息的功能,那纯粹用于消费信息的平板电脑的存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而成为一个边缘化的产品。而苹果炫耀的几十万上百万的网上可下载的应用,对微软来说也许并不是门槛。在全球,有能力开发微软应用的人数远远多于苹果。微软唯一缺少的,就是给这些开发者一个开发应用的理由和动力。而微软手机和平板类产品的逐步普及,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应用需求。而这些应用的开发成本会远低于苹果。我认为,苹果公司再次被边缘化已经不可避免,即使乔布斯在世也无法变这个结局,因为“新奇”不是核心竞争力,新奇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投机行为,其价值不可持续。这次在大会上,微软的COO现场做了一个据说在网上已经有的演示:他现场问Iphone4S手机的Siri最好的SmartPhone是哪个,它回答是诺基亚的Windows Phone。苹果手机在给微软手机做广告。这个演示笑翻了所有参会者。

微软与IBM之争1:这次会上,微软提到了苹果,Google,Oracle和VMware等公司,但是几乎没有提IBM。我问一个参会的印度朋友,微软和IBM谁更强大,他说:“当然是微软。今天你可以没有IBM,但是你不能没有微软,微软到处都存在。”随着微软在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企业级应用市场中站稳脚跟,加上其原本就是桌面的垄断者,这位印度朋友的话在未来十年内都会有效。IBM赖以称雄的企业级产品,正在被微软挤压到越来越狭窄的特殊高端市场中。这一点在中国还不明显,但是在全球已经无可置疑。微软正在成为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IT基础平台和横向应用的核心主要提供商。IBM逐步黯然失色,有可能走上Luncent的道路:拥有许多重要的技术和专利,但是这些技术和专利已经无法有效地转化为商业价值。或者说,微软并不是抢占了IBM的原有市场,而是因为IT产品与服务价格的降低及云计算模式的兴起,催生了更加庞大的基于PC服务器的企业级应用市场,微软占领了这个庞大的新兴市场,以此为根据地,去蚕食IBM的高端市场。

微软与IBM之争2:IBM这些年主导的服务转型,我觉得是一个有严重误导的概念。产品永远是基础,没有产品,服务谁来承载?而且很多服务就是产品功能的体现。没有产品的服务企业,典型的就是EDS,结局并不好。IBM这些年其实也在大力发展产品,它收购了100多家软件产品公司。但是,它的产品始终无法摆脱IBM的贵族特色:功能完整强大,使用复杂困难。IBM的优势,是创造理念,这个微软今天还无法与之相比。是否也正是这个优势,使得IBM不注重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等。这一点微软要好的多,特别是这些年被苹果刺激了之后。没有优秀的,广泛被市场接受的产品的支撑,IBM的服务之路能走多远?会比EDS更远吗?而拥有完整广泛被接受的产品的微软,借助在全球几乎遍布所有国家的众多的合作伙伴,将打造一个IBM无法企及的技术与商业的生态环境,从个人消费,到企业级应用和云服务。

7. 微软的战略能力:在过去的十年,微软的经历绝非轻松惬意。中间也有很多传说,有很多不成功的尝试。但是,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微软这次转型的战略是成功的。它最终没有惊慌地与苹果纠缠,没有被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新业务吓倒,没有被资本市场牵着鼻子走,而是立足自己的积累,面向IT广阔的未来,坚定地执行了走向企业级高端的方针,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别人无法模仿的,符合IT产业发展方向,而且在IT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战略定位。这体现出微软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微软理所应当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企业,因为正是PC催生了互联网的普及,而微软是PC无可置疑的霸主。微软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PC起步,靠持续多年的高投入强攻进入企业级市场,现在反过来再整合移动终端。整个过程清晰,明确,合理。它坚守产品与技术,没有被服务转型误导,也没有贸然进入所谓互联网新业态,从而正在成为互联网时代IT基础设施和基础技术平台的核心提供商。如果以上分析符合未来的事实的话,微软将在历史上成为名列IBM和惠普之后,全球IT产业中第三个伟大的公司。微软持续强攻企业级市场,体现了微软对IT产业整体的成熟认识,也表现出微软的大气,或许这与比尔盖茨后来做慈善有某种联系。而苹果一味在用户体验上做文章,搞封闭系统,局限于产品级的思考,则显得在宏观格局上的不足,整个公司给人的感觉是富有创意,但缺少厚度,是IT大潮中的一个耀眼的浪花,而不是领潮者。在过去的十年中,HP,Sun,Oracle等都曾有机会挑战IBM在IT产业中的霸主地位,甚至他们比微软占有更为有利的地位,但在变化的IT产业中,均未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鼎之路,这中间的经验教训不知道是否会有人客观地总结。当年康柏收购DEC,而后惠普又收购康柏与EDS,Oracle吞下Sun,但是他们都没有摆脱日益尴尬的困境,这说明量的增长,未必一定会带来质的飞跃。而微软的实践,再次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的普适性。当然实施这样的战略,需要大格局和高瞻远瞩,非一般小聪明者或个人英雄可为。微软走到今天,我觉得证明了一个基本道理:对于试图引领产业的或者希望有远大前途的公司来说,方向比技术与创意更重要。方向才是战略性的,技术和创意则是战术性的,是可以用钱来解决的,而方向则无法用钱买到。方向在被实践证明之前,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方向的把握,才体现出杰出企业的卓越能力。微软当然还有一段路要走,才能真正成为全球IT的领袖,目前看,已经没有哪个企业能阻止它登上这个巅峰。到那时,微软这十年的实践,将成为全球企业战略管理的经典,不逊于当年郭士纳带领IBM的起死回生。

8. 对神州数码的建议:鉴于微软中国团队表现不佳,建议公司高层能够拜访微软总部,请微软总部的人全面介绍微软的全球战略,既是了解微软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将微软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与微软的业务合作,包括产品与服务,争取成为微软在中国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合作伙伴。这需要我们在业务模式上的改变。因为与微软合作不同于与IBM的合作。与微软合作我们更需要学习如何在附加服务上赚钱,而不是从产品上赚钱;应用软件方面要开始在微软平台上的投入和推广,主动引导客户,有计划逐步增加基于微软平台的解决方案;神州数码内部IT应该逐步脱离IBM体系,转向微软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互联网时代。微软在中国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口碑不佳。但是,微软在全球已经形成的气势,必然会影响到中国,谁能帮助微软克服这些障碍,谁就会成为微软在中国的核心合作伙伴,从中获益。中国政府扶持的国产软件,是无法与微软抗衡的,也不符合IT产业发展的规律。中国自主IT产业要有前途,必须寻找新的机会,而不是与微软这样的企业硬拼。

9. 谁将挑战微软:虽然微软霸业尚未完成,但是今天作为中国领头的IT企业,我们有理由去思考,谁会在未来挑战微软?这更是国家产业管理机构应该问的问题。历史总是推陈出新,没有哪个公司可以霸业永存,尤其在IT这样日新月异的产业中。苹果尽管市值极高,但凭其时尚明星的格局它没有能力撼动微软帝国;Google努力这么多年,还收购了Motorola的手机,但也没有看出它有这种能力,从一个服务公司到技术与产品公司的跨度还是非常大的;Facebook等纯互联网服务企业与微软不在一个领域内,他们与微软的关系更像CNN与电视媒体产品制造商松下和索尼的关系;而VMware这样的公司的宿命,就是步BEA的后尘。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在像IT这样以技术为基础又不断快速发展的产业中,技术和产品比服务更重要,伟大的公司不可能是只做服务的公司。伟大的公司必然是在技术和产品上有杰出贡献的公司。微软,借助互联网云计算这样比较基础的技术,完成了自身的超越。但是它还是与IBM在同样已有的基础理论上做事情。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突破需求,包括非结构化信息管理,新型的信息与服务的关系等。对包括微软等企业的挑战,将来自于能够在这些基础层面有所突破,并且采用这些突破构建自己新的技术和产品体系的公司。这也是中国自主IT产业未来希望所在。近期热议的大数据问题,是一个伪问题,并没有准确把握IT产业面临的基础理论的问题本质,只是局限在表现层看问题。

10. 附录1:IT产业中理论,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关系。服务可以成就一个具有极大影响力非常赚钱的公司,但是伟大的公司,一定是在理论,技术或产品上有杰出贡献的公司。服务只是蛋糕上的奶油。而微软和IBM本质上还是在同样的基础理论基础上做事情,他们的区别在于技术和产品层面的不同。理论层面的变化,将更具有颠覆性,会催生新的技术,产品与服务。

11. 附录2:截止到年初,各个IT企业在美国拥有的专利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微软是纯软件(包括服务)企业中,拥有专利最多的公司。由此可以看出其在技术与产品上的强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