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的记忆随着海淀步行街的消失反而变得更加清晰,不知多少次,在这条不很宽阔的街道上,买过图书、光盘,配过眼镜,吃过糖炒栗子和牛肉面,曾几何时,漫步在这儿,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来来去去,进进出出。现在,什么都不见了,熟悉的昊海楼被大卸八块,巨大的吊车后,顶着一行小字的“第三级”像个“傻大个”孤零零站在那儿。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第三极书局”七月中旬刚刚开业,媒体报道称之为“京城最大的图书卖场”,而且设施更加人性化,每层仅图书检索系统就有30个,更为顾客准备了一千个小马扎和百余把小凳子,听来倒是体帖周到。自从有了“佐岸工社”,我基本上再没去过“昊海楼”,佐岸工社宁静的购书环境和清晰的图书分类维系着我们,如今,高调的“第三极”不知是否也能那样打动人,为海淀的图书市场发起一次颠覆性的购书运动。

 
走到“第三极”的大楼下,一个像被×××击穿的金属方柱是它的标志,说实话,看到这个形象,潜意识里有几分抵触,内心怀着看书的朴素心理不可能承载猎奇的兴奋,何况这个标志本身也称不上“奇”。从“×××”下走过,一层的落地玻璃窗里,无数张四方桌子团结着一圈椅子整齐的排列着,现在回忆,已不记得是哪家“食府”,或许还没装修好,里面空无一人。紧挨着“食府”的是一个精巧的礼品店,里面摆放的小玩意儿俏皮可爱,造形乖张,但也价格不菲。从礼品店出来,站在一层大厅里,四处张望,零星有玉器和服装的专门店。走廊宽、店面大、间距远,这种空旷所带来的奢华感有几分东方广场的派头。往里走,顺滚梯上到二层,环顾一圈,“食府”和一些个性专门店交相辉映,就是还没看到书。再上一层。

 
其实,每上一层,看书,买书的兴味就减了几分,好像茫无目的在逛一个新落成的商城,而且由于商户不多,自己的心境也变得慵慵散散,不知在找什么,又像在找什么,直至上到四层,眼前“意外”的出现铺天盖地的书,才突然忆起,此次是为买书而来。

 
看了楼层指示牌,方知道脚下踩的乃是四大场馆之一“时尚馆”的宝地,往上依次是“人文馆”、“科教馆”和“生活馆”,一共四层,“生活馆”位高七层。如何把各类书藉按照这四类场馆严格划分?我带着巨大的问号,走入“时尚馆”。

 
最引人注目的是“台湾书屋”,穿过让人嗤之以鼻的各类“励志”的“枕边书”,迈入“台湾书屋”确让人兴趣盎然,人物传记、影视文学、宗教、哲学、美术、期刊等,涉及颇多门类的台湾原版图书让人眼花瞭乱,其中不乏精品可供阅读和收藏,但价格比较昂贵。

 
斜对面,是一家叫作“城市文化”的书屋,门口的“西藏作品展卖”把我吸引过去,埋头滞留了一会儿,看上了一本“坐着火车去西藏”,先未急着买,进书屋再看看。又是一个“聚宝盆”,啥都有!旅游、宗教、期刊、杂志等依次出现在眼前。一位白发老者静静的看一本宗教的书;老者旁边大约两米处,几个大学生围在外国原版书边窃窃私语;一个时尚女孩从老者身边擦身而过,直奔架上的时尚杂志;与女孩隔着书架的对面,十几种漫画书,散发着稚热的光彩。书儿们静静的待着、等着,却分明显得热闹非常。真是一锅“乱炖”,我悻悻的走出去,回头看了一眼“带着火车去西藏”,没有拿走。

 
转了一圈,基本都是这样的书屋,也有几个电脑软件和音像制品的店夹杂其中,我茫无目的地穿行,任由着大脑经受着一系列混乱的撞击。

 
这就是广告中宣传的“主题书屋”,尽随着店主的性儿任意摆放各样书籍,在打造小品牌的同时,让“第三极”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暗淡。唯有无数圆柱形的灯箱广告把整个楼层点缀的闪亮炫目,广告上的美女帅哥散发着诱人的光彩,勾魂射魄的眼神嘲笑着你手上的鲁迅、巴金和沈从文。噢,想起来,这一层叫“时尚馆”。为什么叫时尚馆?天知道。

 
脚有些累了,抬眼望去——“人文馆”,上去看看吧,我说服自己。

 
上得楼来,随便转了转。想歇一会儿,环视四周,百余把的椅子不敢奢求,那一千个小马扎总能寻得一个吧,果然在一桌书下发现一把空的,坐上去,虽然摇摇欲坠,但也轻松了好多。随便拿来一本书,翻了翻,写巩俐的。

 
十几分钟后,看看表,下午四点多了,没再上楼,原路返回,出了“第三极”。

 
一层大厅,可爱的吉祥物迎送来往顾客,总这么热情。

 

走在海淀大街上,小雨浠浠沥沥。回头望望这伟岸的“第三极”,觉得它离自己很远。对面的“佐岸工社”默默的肃立着,端庄的外形像一本展开的书。我熟悉她的每一楼层,每寸角落,还有她墙上帖的淡雅的小画和舒缓的音乐,内心的亲切感由然而生。

 
其实,佐岸工社历时几年,也已显露出她的疲惫与苍老,由于管理上的疏忽和设备上的陈旧,暴露了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新生代“第三极”并未汲取她的精髓,弥补她的缺憾。“第三极”另避蹊径,开通了一条豪华而纷乱的路,有多少人最终走上这条路,现在不得而知。

 
回来后看到报道,又查了网站,方知道这个写字楼叫“第三极文化中心”,图书是它的主营项目。整个大厦建筑风格是纯德式的,建筑师是德国顶尖的设计师格康。乍一听,无怪乎人家从上到下商业味道十足,不像个书店,它本来就不是一个书店。但我确实愚笨,还是不解,一张嘴就标榜是“德式建筑风格”,连洗手间都是“纯德式”,扣上这顶漂洋过海金光闪闪的西洋帽子,还有什么文化可言?对外,没有自己的文化又如何与别人的文化平等交流?对内,在同质化竞争的今天,文化的认同是竞争的根本,带顶洋草帽,穿着洋皮,挂着洋肉的所谓“文化中心”,真正又有何文化需要认同?
 
 
2006年7月31日

 

 
后记

在一篇报道中摘取以下文字,看“第三极”如何处变不惊应对读者质疑。

(报道来源:新京报)

 
顾客:

本来看到宣传说买100100,没有想到最后100块的返券,分成了130元的和710元的,30元的可以直接使用,而10元的需要在每购买90元的图书后,方可使用一张,如果要想把所有返券都花掉,至少要买600多元的商品。

 
第三极:

买百返百是属实的,只是计算方法不同,就是希望以此引起争议,现在目的已达到。这么宣传就是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和争议,虽然忽悠了顾客,但也是件好事

 
顾客:

不知道图书按照什么规律码放的,找自己想找的书很费劲,而且很多书在多个书屋和楼层都可以看到,有重复的感觉;

 
第三极:

对于重复的问题,这是第三极的特色,以刺激购买。

 
顾客:

图书码放不规律新书太少

 
第三极:

图书到货量太大,已经有6000万的货到达,但是上架的只有5000万,有1000万的书还来不及上架,造成可能有些新书还不能马上看到,图书的细化调整也没有到位。此外,还有些顾客从书架上拿了书,顺手放在别的书架上,也造成其他人找书不便。

 
顾客:

台港书屋里引进余秋雨等内地作家的台湾版书也没有必要

 
第三极:

销售量已经很好地说明了一切,该书屋每天的营业额都过万,成为开业以来最受欢迎的书屋,即使是内地作家的图书,依旧有读者愿意购买台湾版本。书局昨天还抓获了一个4人盗窃团伙,就是专门挑台港书屋下的手。

 

总结:“第三级”在个别方面虽也显露出了诚意。但我还想补上这样一句话“以为顾客是傻子的商家,自己才是真正的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