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向量的概念、线性运算及坐标运算
【考纲要求】
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向量相等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掌握向量加法、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了解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3.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高清课堂:平面向量的概念与线性运算401193知识要点】
考点一、向量的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通常用有向线段表示,其中A为起点,B为终点.
向量的长度又称为向量的模;
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长度为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2.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平行向量可通过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因此平行向量也叫共线向量.
3.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
4. 与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的相反向量,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是零向量.
要点诠释:
①有向线段的起、终点决定向量的方向,与表示不同方向的向量;
②有向线段的长度决定向量的大小,用表示,.
③任意两个非零的相等向量可经过平移重合在一起,因此可用一个有向线段表示,而与起点无关.
考点二、向量的加法、减法
1.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ABCD中(如图),
向量与的和为,记作:.(起点相同)
2.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根据向量相等的定义有:,即在Δ中,.
首尾相连的两个向量的和是以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第二个向量的终点.
规定:零向量与向量的和等于.
3. 向量的减法
向量与向量叫做相反向量.记作:.
则.
要点诠释:
①关于两个向量的和应注意:两个向量的和仍是一个向量;使用三角形法则时要注意“首尾相连”;当两个向量共线时,三角形法则适用,而平行四边形法则不适用.
②向量减法运算应注意:向量的减法实质是加法的逆运算,差仍为一个向量;用三角形法则作向量减法时,记住“连结两个向量的终点,箭头指向被减向量”.
要点三、实数与向量的积
1.定义:
一般地,实数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它的长与方向规定如下:
(1);
(2)当>0时,的方向与的方向相同;当<0时,的方向与的方向相反; 当=0时,;
2.运算律
设,为实数,则
(1);
(2);
(3)
3.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已知向量、是两个非零共线向量,即,则与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向量与共线,当且仅当有唯一一个实数,使.
要点诠释:
①向量数乘的特殊情况:当时,;当时,也有;实数和向量可以求积,但是不能求和、求差.
②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建立向量坐标的基础,它保证了向量与坐标是一一对应的,在应用时,构成两个基地的向量是不共线的向量.
考点四、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选取直角坐标系的x轴、y轴上的单位向量,为基底,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该平面内任一向量表示成的形式,由于与数对(x,y)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把(x,y)叫做向量的坐标表示.
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已知,,则
(1)
(2)
3.平行向量的坐标表示
已知,,则()
要点诠释:
①若,,则的充要条件不能表示成,因为有可能等于0,所以应表示为;同时的充要条件也不能错记为,等.
②若,,则的充要条件是,这与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异的,只是形式上不同.
【典型例题】
类型一、平面向量的相关概念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 非零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则向量与向量共线;
② 任意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的始点与终点是一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
③ 向量与不共线,则与所在直线的夹角为锐角;
④ 零向量模为0,没有方向;
⑤ 始点相同的两个非零向量不平行;
⑥ 两个向量相等,它们的长度就相等;
⑦ 若非零向量与是共线向量,则A、B、C、D四点共线。
【答案】①⑥
【解析】
① 向量共线即方向相同或相反,故非零向量间的共线关系是可以传递的;
②相等向量是共线的,故四点可能在同一直线上;
③ 向量不共线,仅指其所在直线不平行或不重合,夹角可能是直角或锐角;
④零向量不是没有方向, 它的方向是任意的;
⑤ 向量是否共线与始点位置无关;
⑥ 两个向量相等,它们的长度相等,方向相同;
⑦共线向量即平行向量,非零向量与是共线向量,可能A、B、C、D四点共线,也可能AB、CD平行。
【总结升华】
从向量的定义可以看出,向量既有代数特征又有几何特征,因此借助于向量可将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相互转化。零向量是一特殊向量,它似乎很不起眼,但又处处存在。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零向量与非零向量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重视。对于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它们可以在同一直线上,也可以所在直线互相平行,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相等向量则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举一反三:
【变式1】判断下列各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 若,则;
(2) 单位向量都相等;
(3) 两相等向量若起点相同,则终点也相同;
(4) 若,,则;
(5) 若,则;
(6) 由于零向量方向不确定,故它不能与任意向量平行.
【答案】
(1) 错;模相等,方向未必相同;
(2) 错;模相等,方向未必相同;
(3) 正确;因两向量的模相等,方向相同,故当他们的起点相同时,则终点必重合;
(4) 正确;由定义知是对的;
(5) 错;向量不能比较大小;
(6) 错;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变式2】在复平面中,已知点A(2,1),B(0,2),C(-2,1),O(0,0).
给出下面的结论:
①直线OC与直线BA平行;②;③;④.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答案】C
【解析】,,∴OC∥AB,①正确;
∵,∴②错误;
∵,∴③正确;
∵,,∴④正确. 故选C.
类型二、平面向量的加减及其线性运算
例2. 如图,已知梯形中,,且,、分别是、的中点,设,,试以、为基底表示、、.
【解析】连结,则
;
∵
∴,
∴;
又
∴.
【总结升华】①本题实质上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由于,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平面内的所有向量都可以用它们表示出来.
②本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几何图形中的线段的相等、平行关系,结合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变形求解.
举一反三:
【变式1】在△ABC中,已知D是AB边上一点,若,,则=________.【答案】
【解析】由图知 ①
, ②
且。
①+②×2得:,∴,∴.
【变式2】△ABC中,点D在AB上,平分,若,,,,则( )
A. B. C. D.
【答案】
【变式3】如图,为平行四边形边上一点,且,设,,若,,求的值.
【解析】 ①
又
而,∴ ②
由①②解得.
【变式4】若是不共线的任意三点,则以下各式中成立的是( )
A.B.C.D.
【答案】B
【变式5】已知是所在平面内一点,为边中点,且,那么( )
A.B.C.D.
【答案】A
【解析】因为为边中点,所以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
又,所以.
例3.设两个非零向量不共线,
(1)若求证:,,三点共线.
(2)试确定实数,使和共线.
【解析】(1)证明:
;
共线,
又它们有公共点,,,三点共线.
(2)和共线,存在实数,使,
即,
是不共线的两个非零向量,
.
【总结升华】
①证明三点共线问题,可以用向量共线来解决,但应注意向量共线与三点共线的区别与联系,当两向量共线且有公共点时,才能得到三点共线.
②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中要注意当两向量共线时,通常只有非零向量才能表示与之共线的其他向量,要注意待定系数与方程思想的运用.
举一反三:
【变式1】已知平面内有一点P及一个△ABC,若,则( )
A.点P在△ABC外部 B.点P在线段AB上
C.点P在线段BC上 D.点P在线段AC上
【答案】D
【解析】∵,∴,即,
∴,,∴点P在线段AC上.
【变式2】若、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已知A、C、D三点共线,求实数的值.
【答案】
【解析】,,
A,C,D三点共线,共线,
令,不为零,
∴,
∴ ∴
【变式3】已知向量、不共线,,如果∥,那么( )
A.k=1且与同向 B.k=1且与反向
C.k=―1且与同向 D.k=―1且与反向
【答案】D
【解析】∵∥且、不共线,∴存在唯一实数使=,
∴∴,∴,故选D.
【高清课堂:平面向量的概念与线性运算401193例2】
【变式4】已知向量,且则一定共线的( )
(A) A、B、D (B) A、B、C
(C) B、C、D (D)A、C、D
【答案】A
类型三、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坐标表示及综合应用
例4.设向量,,,若,求使成立的实数和的值.
【解析】由题知:,
∵,∴ ,解得,
∴,
由 得,
∴, 即.
【总结升华】考查向量的坐标运算及平行垂直的坐标表示是考试命题的主要方式之一,准备掌握公式,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
【变式1】已知,,若,是共线向量,求实数的值;
【解析】由已知有: ,,
∵,
∴,解得.
【变式2】设向量a=(1,2),b=(2,3)。若向量与向量c=(―4,―7)共线,则λ=________.
【答案】2
【解析】, ∵,∴. 故填2.
【变式3】如图,在△ABC中,AD⊥AB,,,
则________.
【答案】
【解析】 建系如图所示:
令B(xB,0),C(xC,yC),D(0,1),
∴,,,
∴,∴,
,,则.
【变式4】若平面向量、满足,平行于x轴,,则=________.
【答案】(―1,1)或(―3,1)
【解析】设=(x,y),则=(x+2,y―1),
由题意得或.
∴=(―1,1)或(―3,1).
【高清课堂:平面向量的概念与线性运算401193例3】
【变式5】若直线按向量平移后与圆相切,则c的值为( )
A.8或-2 B.6或-4 C.4或-6 D.2或-8
【答案】A
例5.A,B,C是不共线三点,点O是A,B,C确定平面内一点,若取最小值时,O是△ABC的( )
A.重心 B.垂心 C.内心 D.外心
【答案】A
【解析】设O(x,y),A(x1,y1),B(x2,y2),C(x3,y3)
则
则当且时,,故选A.
【总结升华】关注三角形的“心”,包括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外心、内心和旁心.
举一反三:
【变式1】在中,点满足,则点在的( )上
A.角平分线 B. 中线 C.中垂线 D. 高
【答案】D;
【解析】∵,∴,
即,∴,
∴,所以点在的高上.
【变式2】平面△ABC及一点O满足,,则点O是△ABC的( )
A.重心 B.垂心 C.内心 D.外心
【答案】选D.
【解析】由得
∴ 即
∴,
同理,故选D.
【变式3】平面内及一点O满足,,则点O是的( )
(A)重心 (B)垂心 (C)内心 (D)外心
【答案】C
【解析】对于的理解,其中,即为方向上的单位向量.
【变式4】在中,点满足,则点在的( )上
A.角平分线 B. 中线 C.中垂线 D. 高
【答案】B;
【解析】如图,以OB、OC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则,
则点、、三点共线,而且在平行四边形中,点为的中点,
所以为的中线
巩固练习】
1、选择题
1. 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2. 设平面向量,则( )
A.B.C.D.
3.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与BD交于点O,E是线段OD的中点,AE的延长线与CD交于点F。若,,则( )
A. B. C. D.
4. 设向量,,且a∥b,则锐角为( )
A. B. C. D.
5. 设D、E、F分别是△ABC的三边BC、CA、AB上的点,且
则与( )
A.反向平行 B.同向平行 C.互相垂直D.既不平行也不垂直
6.设,,,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两不同的四点,若,,且,则称,调和分割,.已知平面上的点C,D调和分割点A,B,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C可能是线段AB的中点
B.D可能是线段AB的中点
C.C,D可能同时在线段AB上
D.C,D不可能同时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
7. 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 )
A.外心 B.垂心 C.内心 D.重心
2、填空题
8.若ABCD为正方形,E是CD的中点,且,,则=________.
9.已知,若平面内三点A,B,C共线,则=________
10. 已知直线x+y=a与圆x2+y2=4交于A、B两点,且,其中O为坐标原点,则实数a的值为________.
11. 在四边形ABCD中,,,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________。
三、解答题
12.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已知,求证:B、E、F三点共线.
13.已知△ABC中,A(7,8),B(3,5),C(4,3),M、N分别是AB、AC的中点,D是BC的中点,MN与AD交于F. 求.
14.已知点),,其中,若向量,求的值.
15.已知O为坐标原点,A(0,2),B(4,6),.
(1)求点M在第二或第三象限的充要条件;
(2)求证:当t1=1时,不论t2为何实数,A、B、M三点都共线;
(3)若t1=a2,求当且△ABM的面积为12时a的值.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 A显然正确,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知B正确. ,故C错误.
D中,D也正确.
2.【答案】C
【解析】∵
∴
3.【答案】D
【解析】
4.【答案】B
【解析】由得,,∴故选B.
5.【答案】A
【解析】依据题意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图),
则,,,
以上三式相加得:所以选A.
6.【答案】D
【解析】由题意得,,且,
若C,D都在AB的延长线上,则,,与矛盾,故选D.
7.【答案】D
【解析】 ∵,∴,,
∴,∴P在BC边的中线上。故P的轨迹通过△ABC的重心. 故选D.
8.【答案】
【解析】.
9.【答案】
【解析】∵,,∴,
∵,∴,解得.
10.【答案】±2
【解析】如图所示,以OA、OB为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
则由得,平行四边形OACB是矩形,
,由图象得,直线y=-x+a在y轴上的截距为±2.
11.【答案】
【解析】由知.
由知四边形ABCD为菱形,且,
又∵,
∴∠ABC=60°,,∴∠BAD=120°.
故,∴.
12. 【解析】
,
,
∴共线,且有公共的端点E,
∴B、F、E三点共线.
13.【解析】作图,如图所示,
∵A(7,8),B(3,5),C(4,3),
∴,.
∵D是BC的中点,
∴.
又∵M、N分别为AB、AC的中点,∴F为AD的中点,
∴.
14.【解析】由已知得:
解得或,
,∴或.
15. 【解析】(1).
当点M在第二或第三象限时,有,
故所求的充要条件为t2<0且t1+2t2≠0.
(2)证明:当t1=1时,由(1)知.
∵,,
∴A、B、M三点共线.
(3)当t1=a2时,.
又,,
∴4t2×4+(4t2+2a2)×4=0,
∴,故.
又,点M到直线AB:x-y+2=0的距离.
∵S△ABM=12
∴,解得a=±2,
故所求a的值为±2.
来源: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