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個人來說,認證可以證明落實ITIL的能力;對於企業組織而言,透過認證可以檢視ITIL導入作業是否符合國際標準。目前臺灣的個人認證已經出現熱潮,組織認證還需要時間醞釀。



當ITIL逐漸延伸成ISO20000之後,從認證的角度來看,也必須切割成兩個方面來談,一個是針對個人核發的ITIL認證,另一個則是針對企業組織核發的ISO20000認證,目前臺灣的認證熱潮,已經從個人端開始延燒,包括資策會、HP、CA都有相關的培訓課程,在全球也有50多家企業組織取得認證,不過,臺灣的企業對於認證取得,還停留在觀望的態度,主要是因為大部分的企業都還沒有開始導入ITIL,預計IITL導入漸趨成熟之後,就會開始產生組織認證的需求。

對於企業組織來說,認證的意義可以檢視ITIL導入作業是否符合國際標準。英國標準協會臺灣分公司產品經理謝君豪表示,企業如果只是想要透過ITIL來補強某個流程,或許就會把ITIL的導入聚焦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不論落實的範疇如何,都算是導入了ITIL,例如,很多企業只做了事件管理、服務臺(Service Desk),也都算是導入了ITIL,但是如果要取得ISO20000的國際標準認證,就必須把ITIL的導入滲透到每一個IT服務管理流程中,也就是BS15000(ISO20000的前身)所講的13個服務管理流程串連。

不過,由於認證稽核的重點,在於檢視流程是否符合標準,因此,不論ITIL落實的有效性高低,只要流程的涵蓋面符合標準就能通過認證。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企業是以認證取得作為「商業手段」,可能就會忽略了IT服務管理的有效性,而如果提升IT基礎架構的服務管理,才是ITIL真正的目的。謝君豪表示,要玩就要玩真的,否則就失去ITIL的意義了,因為認證稽核的過程,對於企業組織的把關確實有限。

目前ITIL已經從企業內部的最佳實作,發展成國家標準,甚至是國際標準,但是,在臺灣,企業的認知度還不高,大部分的企業不知道該如何開始,也不知道最終的投資報酬率如何。對此,不論是稽核單位、軟體廠商、顧問等一致認為,企業在導入ITIL之前,必須先對IT基礎架構進行弱點分析,然後再從需求的角度,界定出適當的ITIL落實範圍,才能在最需要的地方展現出效益,一般來說,落實ITIL的範圍,如果與核心業務的緊密度高,導入失敗的機率也能相對降低。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IDC的分析顯示,企業在遵循ITIL的情況下,IT人員的生產力將可提升53% 、資訊系統中斷時間(Downtime)則縮減了31%,整體的投資報酬率可望達到1296%。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在ITIL個人認證方面的發展已經搶先引爆,對於個人來說,ITIL認證最大的意義,在於可以證明落實ITIL的能力,目前ITIL認證主要可以區分為3種等級,其中包括ITIL Foundation、ITIL Practition以及ITIL Service Management,不過,認證取得的過程中必須循序漸進,也就是必須先取得ITIL Foundation之後,才能依照自己的需求進階到ITIL Practition或是ITIL Service Management。

其中ITIL Foundation可以說是最基礎的認證,主要著重在ITIL的概念理解;ITIL Practition則專注於單一流程的實踐;而有金領證書之稱的ITIL Service Management,除了必須充分理解ITIL的概念以外,還必須具備所有流程的實踐能力。目前臺灣的ITIL認證,大部分都集中在Foundation等級,ITIL Service Management可以說是屈指可數,事實上,臺灣首屆的ITIL Service Management培訓課程,日前才由資策會正式開辦。

目前ITIL的認證主要是由EXIN與ISEB兩大機構核發,其中EXIN是位於荷蘭的營利單位,並且在亞太地區設有分公司,ISEB則是隸屬於英國電腦協會之下的一個半官方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