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情商,现在也不晚
 
Jack Zhai
 
“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是我们小时候父辈们教育我们好好学习的语录,与现在不同,那时重理轻文是很严重的。也许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搞自然科学的可以少参与些政治…现代不同了,经济为先,信息时代,作为谋生手段来说,与人交往的能力远比你的技术能力更为重要。
这有什么区别吗?很多人有这样的印象:学理的人是与机器打交道,让它怎样就怎样,若不是预期的结果,一定是你搞错了,因为机器没有“思维”,1+1只能是2。学文的人是与人打交道,人的思想是在变的,1+1不等于2的情况不仅在感情上表现,更在管理上体现。看看我们流行的时装,昨天还是时尚的,今天就过季了,明天可能又流行了。管理没有永远正确的方法,与每个人交流都需要用心去诠释。
老天也很幽默,让我选择了计算机行业谋生。计算机虽然是“机器”,却善于学习,在海量信息的查询与记忆方面,很快超越了人类,电脑越来越具有了所谓人才有的“思维”能力,当然也沾染了人的“不良习气”,1+1不是2的情况也常出现在屏幕上,不见得都是电脑病毒在捣乱,电脑也“知道”让领导的欢心与认可,才不会被“淘汰”出办公室。
 
用现在管理学的观点,可以很好地解释了这一切:我们从前只注重了智商的培养,忽视的情商的培养。情商,就是人与人交际的能力,说得再确切一些,就是人际交往中,相互理解的能力。交流充分才能体现团队的力量,自然界中,人类之间的交流与表达是最为高级的,不仅拥有语言,面对面地表达,而且发明了文字,与内心的交流,所以人类统治了地球。
美国的小学生教学,不像我们一样死记硬背,而是引导他们幻想,鼓励他们表达,培养他们理解别人表达的真实意思…仔细想想,这其实很重要:学习应该是先学会学习的方法,再学习具体的知识;方法就是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正确地理解他人表达的意图。
 
如何提高我们的情商呢?最近看到国外的一个调查,很受启发。
德国的心理学家对1990年在某些著名公立小学毕业的300名学生,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得出下面的数据:300名学生中有70人,被认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得到重用,成为职场的精英;这70人当中,当初读小学时,有40人给他们的校长写过信,有36人与校长有过亲密的交谈,有23人与校长共进过午餐。在这70人中,没有结识过校长的只有2人。
当然不能说他们成功是因为校长给他们开了“小灶”,研究者很慎重。经过研究,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凡是在小学时就能结识校长的人,一般具备三个特征:一是不怵权威,对小学生来说,校长就是最大的领导了,大部分小朋友见了校长都不敢说话;二是善于与人沟通,校长不都是电影里的那样慈祥,面对这么一大群孩子,总要摆出些点儿威严来吗,若你只是对着校长傻笑,不知道谈些什么,校长不尅你就很仁慈了;三是喜欢在“大人物”的面前自我表现,我们常说的显摆自己,其实这没什么不好,金子不被挖出来,即使闪光也没人能看到。
 
很显然,愿意主动地与人交流,培养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的信息与机遇就比别人的多。因为这些人从小就喜欢与他人交往,走向社会以后,容易适应职场环境,信息多、思路广,成为职场精英的概率就大许多。
我们小的时候,多注重数理化的知识能内容,忽略了准确表达与理解的重要性,好像说话就是识字,表达就是滔滔不绝,情商没有得到系统、有效地锻炼与提高。而且在交往中,往往以自己说出的东西,别人都没有听说过、没有听懂而为荣耀,这就更加阻断了进一步交流的气氛,至于听懂、了解对方的真实思想,更加被忽视。有些人写文章总是以晦涩难懂、引经据典,而显示自己的“才学”,不知道,被人看不懂,如何知道你有才呢?
 
其实,学会与陌生人讲话,学会与大人物沟通,确确实实是职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能力。我记得我刚工作时,我的师傅对我说:很多事情,不是你有没有能力做好它,而是你有没有机会去做它。做了,即使是失败了,也有经验教训可以收获,至少不会后悔;若没有机会去做,也就不可能有所谓的成功。而如何才能在竞争如此艰巨的职场中,选中你,而不是别人呢?不论你是有李刚那样的老爸,还是李嘉诚这样的亲戚,还是奥巴马的相助,即使你的能力明显超出所有人,你都要让大家知道、让领导知道,选你才是最合适的,这时情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调研的数据告诉我们,情商的培养并不难,也不一定非要从小学开始,敢于找校长聊天对于小孩子来讲,主要还是拿出自己的勇气,主动出击,失败了也没什么,即使被校长骂一顿,也不妨碍下一次再找他“聊天”。对于成年人也一样,主动与陌生人打打招呼,主动找领导汇报一下工作,主动…
我相信,小学里没有学到的,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重新学习。想学习的人,处处都是课堂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