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与ipod

今天在媒体播放器上看到一篇有关MP3过去和未来的文章,写得很不错。在这引用一下,也收藏一下。
面对苹果每年卖掉超过1000万台iPod的现实,情绪最激动的人可能并不是苹果掌门人乔布斯,而很有可能是10年前第一个发明MP3随身听的韩国老头Moon。面对MP3随身听刚刚度过的10周岁生日,似乎谁也无法预言MP3随身听的未来之路走向何方。  
  今年3月初,eBay拍卖网站上有人贴了一个售卖的帖子,商品介绍上写得很是简单,“10年前的世界首台MP3随身听:Saehan MPMan F10,依旧可以使用”,并且标出了500美元的价格。可两周时间过去,居然没有一个人竞标。与之相比,eBay上每当有人售卖第一代苹果iPod的时候,肯定竞拍者蜂拥而来,成交价普遍高于800美元。可第一台iPod要比MPMan F10晚诞生了3年多,并且第一代iPod累计生产超过了6万部,而MPMan F10的产量绝对不超过1万部。
  1998年3月以前,根本无人知晓世韩(Saehan)这个韩国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可正是这家1995年才从三星集团剥离出来的小公司,凭借一位名叫Moon的部门经理,构思出了影响一代人的新产品思路。当MP3随身听发明10周年的时候,这位名叫Moon的韩国人几乎遁匿于互联网之中了,所有有关他的故事,实际上都来自世韩公司在1999年接受的一系列韩国本土媒体的采访。这位Moon先生在1997年春天的时候坐飞机从芝加哥返回汉城,当时他还是三星的职员,在飞机上用笔记本电脑看报告,这份报告包含了图像文字和声音。抱着沉重的笔记本电脑听报告的时候,Moon突然想到,如果电脑中的音频文件能直接用类似随身听的装置播放,岂不是简便得多。此后的亚洲金融危机让Moon先生提前退休了,却也使他摆脱了以往大公司等级森严的束缚,于是MP3随身听的主意被带到了世韩。
  其实从MPMan F10这个第一部MP3随身听的命名方式,已经注定了韩国人思路上的局限。MPMan的叫法,实际上恰恰是在延续索尼磁带随身听的Walkman,以及后来CD唱盘时代的Discman,至少从营销思路上,世韩并没有走出传统消费社会对于随身听的认同,更没有强调出MP3随身听与以往磁带和CD的不同。而10年后从技术角度来评估,当年世韩的这部MPMan F10并不落伍:内置两块核心解码芯片,只有65克重;可以连续播放8小时;有一个不足0.3英寸的LCD单色显示屏。这些技术参数本质上与10年后苹果的iPod Nano并没有天壤之别,甚至MPMan F10当年250美元的定价也不贵。但是32MB的闪存存储容量,成为世韩MPMan F10失败的先天原因。当时闪存还是昂贵的东西,32MB的成本接近60美元,却只能存下半张CD压缩后的音乐。当时美国人管MPMan叫“Portable MP3 Player”,暗含着挤兑韩国人造的东西太弱智。可仅仅几个月后,制造声卡的帝盟公司就拿出了类似的Rio 300,除了屏幕放大到0.7英寸和增加了外置闪存扩容插槽,几乎可以说是MPMan的翻版。可帝盟却凭借轰轰烈烈的全球造势能力,让Rio成为苹果iPod诞生前全球最热门的MP3随身听,1998年的美国《商业周刊》和《新闻周刊》纷纷将它列入年度最佳产品。与之对比的则是世韩公司和那位Moon先生,永远消失在了历史中。
同样消失在历史中的还包括新加坡创新公司,在拿到苹果给的专利补偿款后,新加坡人放弃了与iPod的竞争。甚至当年的帝盟公司,在被S3收购后,早已经分崩离析了。除了索尼、三星、iRiver等存活在低价区域市场的MP3随身听品牌外,苹果的iPod在短短6年时间里彻底控制了MP3随身听的主导权。硅谷的技术分析家乔斯·麦森甚至以商业分析报告的形势进行了预言:“全球MP3随身听未来只存在两个集团:苹果iPod,以及100美元以下的众多小品牌。”如果重返30年,从Walkman到Discman,再到MP3随身听的演进,根本不可能有一家公司独揽核心技术和主流市场超过10年,即便索尼也无法抑制松下和JVC的同类化竞争,可苹果iPod却奇迹般地实现了排他性竞争。很多商业分析师和信息历史学者在MP3随身听发明10周年之时,纷纷跳出来发表意见,在他们看来,韩国人缺乏专利保护和设计特色,是他们丢掉领先优势的根本原因。以索尼为首的日本随身听巨头们过分沉迷于将CD介质转换到MD磁盘,给了苹果iPod一次技术上的可乘之机。反而iTunes音乐商店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MP3随身听产业爆发的副产品,真正10年来推动MP3随身听超越以往任何随身音乐播放器的功臣,还是互联网的免费分享机制。不用付费的音乐灌满了MP3随身听内存,这足以诱惑整整一代人。
  与MP3随身听依存于互联网的免费分享机制相对应,根本没有多少人在乎那些被抛弃不用的MP3随身听,有没有再利用的价值。来自计算机制造领域的摩尔定律,也悄悄在商业循环上侵蚀着以往电器巨头们主导的随身听思维。这种商业节奏性的变化,注定了MP3随身听的生命周期要比Walkman和Discman都短暂。而在MP3随身听诞生10年之际,全球累计接近10亿部的生产量,足以让全球数亿人口早早地投身到数字音乐的浪潮中,饱和不知不觉间成为MP3随身听未来的问题。从技术成本上看,一套完备的MP3随身听解码芯片只需要5美元,1GB以下容量的闪存几乎接近3美元。从物理材料的采购上看,MP3随身听的成本甚至比CD随身听还要便宜了。而且MP3音乐文件先天的压缩特性,让MP3随身听几乎没有什么升级的空间了,再好的音质播放效果也无法解决MP3有损压缩的问题,于是技术功能的突围,成为MP3随身听在被发明10年后的新任务。
  电话,首当其冲地成为MP3随身听最简单的突破口,苹果iPhone的强势态度,已经为MP3播放器开了一个难得的先例。可传统手机厂商都已经音乐化了,从商业逻辑上不可能出现音乐手机倒退回随身听、再重新进化到手机的情况。反倒是诸如魅族这类颇具中国特色的MP3随身听代工作坊,走出了一条模仿iPhone的危险之路。而现在更多的观点认为,手持互联网浏览器,才是未来MP3随身听的发展方向。英特尔公司前任首席技术官基辛格在接受采访时毫不掩饰地认为:“MP3随身听和手机,作为两个独立存在的口袋电子设备,都得被历史淘汰。所谓有通讯能力的MP3上网浏览器,才是未来时代人见人爱的东西。”
  还有一派保持传统音乐思路的工程师,在他们看来,随身听就应该是播放音乐的。这其中包括森海塞尔耳机设计总监麦克尔·赫格姆,他不久前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除了习惯性地诋毁iPod耳机音效太差,更热衷推动MP3声音文件升级。在他看来,最近10年来网络速度飞涨超过20倍,电脑压缩效率提升了7倍,可MP3一点进步都没有,数字音乐不应该等同于压缩音乐,未来数字随身听一定要超越CD音质。正如英国著名音乐人艾尔顿·约翰在一次音乐颁奖典礼上说的那样:“请慢慢欣赏我的作品,而不是用iPod,我认为MP3随身听泛滥已经降低了公众耳朵的鉴别能力,请大家听CD或者现场演唱会,那才是欣赏。”这种提升声音文件本身质量的思路,也不失为随身听的一条出路,H.264的压缩解码效率,至少在数学算法上可以为CD音质无损压缩提供了可能。问题是MP3音频文件过于普及,太多的人习惯于下载和分享MP3,网络上的群体性懒惰往往杀伤力十足,而真正讲求音质的人却越来越少。



引自: http://forum.mediaplayer.eetchina.com/FORUM_POST_10023_1200067518_0.HTM?click_from=mpformALERT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