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积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_试论趋肤效应的机理及其物理意义

本文探讨了趋肤效应对导体内部电流分布的影响,解释了导体在交变电磁场中电流集中在表面的现象,以及其在不同频率电磁场下表现的差异。趋肤效应不仅影响导体的电阻和损耗,还揭示了介质内部电子在时变电磁场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和空间分布变化,有助于理解电磁场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作者:彭晓韬

日期:2020.08.06

[文章摘要]:趋肤效应是导体在交变电磁场环境中或导体内部存在交变电流时出现的一种物理现象。实际上,就是导体内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在电磁场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与空间分布规律的结果。而事实上,不仅是导体存在趋肤效应,任何介质都会存在该效应,只是导电性能较差的介质出现该效应不明显而已。因为导电与绝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即不存在绝对不导电的介质。任何介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其外部电子均会受到时变电磁场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或空间分布规律。只是导体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因受原子核的束缚力小,受到较弱的时变电磁场作用时就会明显地改变运动状态与空间分布规律。而绝缘体的原子外部电子受到原子核的束缚力较大,只有在较强的时变电磁场作用下才会出现明显的趋肤效应。趋肤效应的物理意义是:证明了介质在时变电磁场作用下,介质内部的电子会发生运动状态和空间分布规律的变化,并由此产生次生的时变电磁场,且此类次生时变电磁场正好与外加电磁场方向相反。也就是起到了阻止外部电磁场深入介质内部的作用。由此导致外部的变化电磁场不能深入导体内部,而呈现导体具有屏蔽电磁场的特性。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频率的电磁场通过同一介质时的能力与效率以及速度、振幅、相位和频率等均存在差异的原因与机理。

一、趋肤效应简介

当导体中有交流电或者交变电磁场时,导体内部的电流分布不均匀,电流集中在导体的“皮肤”部分,也就是说电流集中在导体外表的薄层,越靠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导体内部实际上电流较小。结果使导体的电阻增加,使它的损耗功率也增加。这一现象称为趋肤效应。

导体中的交变电流在趋近导体表面处电流密度增大的效应。在直长导体的截面上,恒定的电流是均匀分布的。对于交变电流,导体中出现自感电动势抵抗电流的通过。这个电动势的大小正比于导体单位时间所切割的磁通量。以圆形截面的导体为例,愈靠近导体中心处,受到外面磁力线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愈大;愈靠近表面处则不受其内部磁力线消长的影响,因而自感电动势较小。这就导致趋近导体表面处电流密度较大。由于自感电动势随着频率的提高而增加,趋肤效应亦随着频率提高而更为显著。趋肤效应使导体中通过电流时的有效截面积减小,从而使其有效电阻变大。

趋肤效应还可用电磁波向导体中透入的过程加以说明。电磁波向导体内部透入时,因为能量损失而逐渐衰减。当波幅衰减为表面波幅的(1/e)倍的深度称为交变电磁场对导体的透入深度。以平面电磁波对半无限大导体的透入为例,透入深度为:

6874c0e605fce2aaec1d944660b815ba.png

上式中:ω为角频率,γ为导体的电导率,μ为磁导率。可见透入深度的大小与这三个量成反比。[摘自百度百科]

二、趋肤效应的机理分析

1、金属导体在外电场作用时的规律

1.1、在恒定电场中的行为方式

f789bce7cd541bd4c7f5f12661bd8a74.png

如上图一所示:在均匀的恒定电场中,金属板表面靠近正极的一侧会聚积负电荷(电子)。而在靠近负极的一侧会聚焦正电荷(失去电子)。金属板表面的电荷分布状态正好是以抵消外部电场并直接导致其内部的电场强度为0。而金属板面以外的电场会得到加强。

1.2、在时变电场中的行为方式

当外电场为时变电场时,金属中的电子与原子核受到外部电场作用时会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但因为组成原子核的质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相等只是性质相反,但质子的质量是电子的1800余倍。因此,即使是不考虑原子核中中子的情形下,原子核受到的力与电子基本相同,但加速度会小1800倍以上。在外加电场变化频率较高时,原子核在外电场作用下的最大位移会远小于电子。由此可以暂不考虑原子核在外电场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改变导致的影响,仅考虑电子在外电场中的行为即可。同时,不考虑无外电场作用时,电子以每秒数百甚至上千千米围绕原子核运动及原子热运动产生的电磁辐射时,则有;

当外电场为单一频率的正弦波:E=Asin2πft,电场方向沿X轴正向、单个电子的电荷量为Q、质量为m时,其加速度变化量△a、速度变化量△V和位移变化量△S分别为:

2d69b20b895e7c152c8a9186f1bd22ac.png

由(公式2)可知:当外电场为单一频率的正弦波时,电子的最大位移变化量为:

08d676ea7db4befbffdde17ba62b8a6f.png

由(公式3)可知:由于电子的电荷量Q和质量m为常数。因此,电子在单一频率的正弦波电场作用下,其最大位移变化量仅与外电场的振幅A和频率f相关,且与A成正比,与f的平方成反比。

但由于金属导体(绝缘体也类似)中的电子是以每秒百千米以上围绕原子核运动中的,其所处环境的电场强度一般达10^11V/m,绕核运动频率f0也为10^15Hz左右。而外电场强度一般远小于电子所在区域的电场强度,难以抵消原子核产生的电场强度而使电子脱离原子核束缚。当外电场为时变电场时,则当其频率低于电子绕核运动频率的一半时,则外电场半个周期内围绕原子核运动了一周以上,则电子在一个周期内一半时间在加速,另一半时间在减速。总体上并不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其总位移变化量也只是电子绕核半个周期内加速或减速的结果。并非外电场半个周期内加速或减速电子的结果。由此,可对(公式3)作如下修正:

fe3da68c40cd348757266bc82b9f3c18.png
acf57e4f8901539e7d2420761a837320.png

从上表一可知:当取电子绕核运动频率f0=10^15Hz时,只有频率较低的外电场才有可能使电子脱离原子核控制而成为自由电子。外电场强度越大,可使频率更高一些的外电场也使电子成为自由电子。但即使是外电场振幅强度峰值达到1000000V/m,频率大于10000Hz外电场也难以使金属中的电子成为自由电子(详见上表中的黄色部分)。这可能就是频率较低的带电体可以放电的原因所在吧。

从上表不可以看出:外电场频率越高时,电子的位移变化量就越小。因此,其产生的次生电场强度也就越小,抵消外电场的能力也就越弱。这可能就是频率高的外电场可以穿透更厚的导体的原因所在吧。

当外电场的频率接近原子围绕原子核运动频率时,部分相位合适的电子可能会被同步加速而达到脱离原子核束缚的程度。这也可能是高于一定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时可以产生光电效应,而光的频率高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不能产生光电效应的原因吧。

76128f7f7c9b925580edf3b838ca5ffd.png

因此,无论是导体在恒定电场中还是非恒定电场中,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都会朝电场的正向运动。当到达导体表面时就会聚集在表面附近并产生次生电场使导体内部的电场减弱甚至抵消。这就是所谓的屏蔽作用。但当外电场的频率不断升高时,电子的移动距离会迅速减小。当导体的厚度远大于电子位移增量△S时,导体一侧的电子就来不及运动到另一侧,就不会出现导体内部的外电场被完全抵消的情形,而会出现频率较高的时变电场可以部分进入导体内部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X和γ射线能够穿透一定厚度的导体的原因所在。同时,由(公式2)可知,由于电子位移量最大值与外电场最大值相差半个周期,原子因外电场作用产生的电偶极子产生的次生电场也就会与外电场相差半个周期。这就是所谓的反射光存在半波损失的原因所在。

2、金属导体内部存在电流时的规律

2.1、金属导体内存在恒定电流时的行为方式

8fb2faebc8bb4d5aab81288b5ad59085.png

如上图三所示:当半径为R的无限长导线内的恒定电流I为均匀分布时,其内部任意点P上的磁场为沿半径的切向方向且磁场强度B为(P点距导线中心点的距离为r):

b67efed168d600248116739be39e194e.png

由(公式4)及电子在恒定磁场中的运动规律可知:离导体中心点距离不同位置上的运动电子的轨迹应该是非直线运动的,而是存在螺旋式前进的现象。而自由电子运动方向的改变或其它电子空间位置的改变将抵消或削弱导体内部的电场与磁场,使其内部的电场与磁场变弱或消失。由此可以保持导体内部横截面上的电流分布相对稳定与均匀。

2.2、金属导体内存在交变电流时的行为方式

如果导体内部的交变电流分布也是均匀的,且电流强度为:I=Bsin2πft。则其内部的磁场分布规律是:

ffd598923b62c04e2b039f8aa78f0ebc.png

由于导体内部因存在交变电流而形成的交变电场与磁场,该电磁场就会使导体内部的自由或束缚电子改变运动状态而形成感生电流,而感生电流会形成次生电场与磁场。次生磁场会部分抵消电流产生的电场与磁场,电场会使自由电子改变运动状态或使缚电子改变空间位置。总体趋势也是使导体内部的电场与磁场减弱。由于电场与磁场的传递速度有限,且电流产生感生电场与磁场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因此,不可能全部抵消导体内部的原有电场与磁场。导体内部还是会存在部分时变电场与磁场。这些剩余的电场与磁场会使导体内部的电子朝导体表面聚集,且交变电流频率越高,剩余电场与磁场就会越强,电子就会越聚集在导体表面附近。

总之,导体内部的电流会产生感生电场与磁场。而感生磁场又会使导体内部的电子改变运动状态或空间分布,以期达到减弱导体内部的电场与磁场。随着电流强度和频率的提高,导体内部的剩余电场与磁场就会越强,导致电子朝导体表面附近聚集的现象就会越明显。这才是趋肤效应的物理机理。

三、趋肤效应的物理意义

1、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外电场或磁场作用下会定向运动并产生次生电场与磁场以削弱或抵消外电场或磁场

趋肤效应证明导体(但不仅仅是导体,所有介质都具有类似的特性)中的电子会在外电场与磁场的作用下会产生定向运动并使原子成为离子或极化为电偶极子,进而离子或电偶极子会产生次生电场与磁场以使导体或介质内部的电场与磁场被削弱或抵消。

2、反射光存在半波损失现象是因为反射光是由介质界面上的原子极化后产生的次生光

光照射在介质界面上产生的所谓反射(散射)与入射光存在半个周期的相位差,这一现象是由于反射(散射)光是由介质界面上的原子被入射光极化后产生的次生光的一部分。(公式2)很好地诠释了光产生的时变电场使电子加速运动并到达最大位移量时刻与电场振幅极值时刻间存在半个周期的时间差。由此导致次生光(包括折射、衍射和绕射光)与入射光的相位存在半个周期的差异。

3、导体中的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的最大位移量不仅仅与频率负相关,还与外电场的强度成正比。同时还受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频率的影响。

由(公式3ʹ)和表一可知:外电场使导体中的电子发生位移的最大值与外电场的频率的平方成反比,也与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运动频率成反比,而与外电场强度峰值成正比。这就意味着:频率越高的外电场使电子的位移量更小、原子极化的电偶极矩更小,产生的次生电场与磁场就小,削弱外电场的能力就低,可影响的导体厚度就越大。这也是X和γ射线可以穿透更厚的物体的原因之一。

4、不同强度与频率的外电场会使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呈现不同的运动规律

4.1、外电场强度的影响

当外电场强度大到可以在电子绕核运动的半个周期内使导体(绝缘体也一样)中的电子的最大位移量大于原子或分子的直径时,部分电子就会从导体表面中逃逸出来。这就是常见的静电放电、闪电、电弧等现象的机理。

4.2、外电场频率的影响

当外电场强度在电子绕核运动的半个周期内不足以使导体中的电子从导体表面逃逸出来时,则当外电场强度相同,导体内部的电子在一个周期的外电场作用下的最大位移量与外电场的频率的平方成反比。但由于导体内的电子,包括最外层的所谓自由电子也是在以一定的周期围绕单个或多个原子核运动的。当外电场的频率接近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频率时,会出现同步加速现象:相位合适的部分电子会被外电场同步加速。这样就会出现部分电子的位移量随加速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当位移量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逃离导体表面而形成所谓的光电效应。这就是光电效应的机理。也是为什么频率高到一定程度后的外电场不能产生光电效应,甚至高到一定频率后的光可以穿透导体而不发生所谓的光电效应的根本原因所在。

总之,趋肤效应只是导体中的电子在外电场或/和磁场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的结果。也是不同强度和不同频率的外电场或/和磁场与导体的相互作用过程虽然相似,但作用结果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所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