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被室友带领,偶尔看看史书,从那个奸雄曹操开始。就一直觉得很棒,看了曹操的幼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以及偶尔看到的毛泽东传。顿悟:从小善于且能坚持分析历史人物并带入角色,当其位谋其政。未来可以更长远。资治通鉴一定是一本好书。不能被Z_F洗脑,有自己的想法,否则培养的只能是附庸。绝对的拥护,但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不善察纳雅言,不晓得能不能得民心,2024,日子过得惨淡,好在领导还能按时发工钱。孔孟之道在乱世半毛钱用处都没。饭都吃不饱。我就是要拿起武器来打你。你给他讲道理。有P用。所以,男的能动手,就不用嘴。相对来说,女的骂人可能更能出口成章,说不过女同学,只好上手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对于百姓来说,谁当皇帝,只要能安居乐业就行。画一个未来之饼。希望能吃饱。
回看,题目是曹操。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曹操真邪恶,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以把对自己追杀途中的收留自己老伯全家杀死。但是,静下心来想,如果你是当时的曹操,人都有恻隐之心。肯定是自己保命要紧。作为一个能成事,且能成大事的人来说,杀一个人算什么,那时候少一个人,也没那么要紧,就是当下,少一个人,一个普通人,对整个社会来说,15亿人口,一两个算什么,所以防人之心不可无。且,在当下觉得对自己有威胁,甚或者要自己命的人来说,杀了就杀了,而且,杀的也没啥问题,可能换成自己,逃跑途中遇到老伯,也一并杀掉,一来斩草除根,二来感觉其实回去后看到家人都被杀了心里也可能难免失落吧。渐渐很多以前想不开的事情,慢慢都能想明白了。
第二个故事是,之前只记得刘备在败仗之后,会带着全城百姓一起弃城。在三国演义中,感觉有点神话诸葛孔明。刘备在历史上确实有过一次败仗中带着全城百姓弃城的事件,这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即长坂坡之战期间。当时曹操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刘备被蒙在鼓里,率军队和归附的百姓准备南下江陵。曹操担心刘备到江陵据有军械物资,于是率虎豹骑一日一夜赶了300里路,在当阳大败刘备,刘备抛妻弃子,和诸葛亮、张飞等几十人逃走了。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因张飞据水断桥赢得逃亡时间,而甘夫人和刘禅在赵云的保护下幸免于难。长坂坡之战战后,刘备放弃转往江陵的计划,转为前往江夏和刘表长子刘琦会合。
但是实时上,曹操也是带百姓一起撤退。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官渡之战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当时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争夺中原霸权的关键之战。曹操控制着中原北部,而袁绍则控制着河北、山东一带,兵力雄厚。曹操在白马之战中,采纳荀攸的建议,声东击西,分散袁绍兵力,成功击败颜良,解了白马之围。之后,曹操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
袁绍率军渡河追击,曹操在延津南利用袁军争抢财物的机会,突然发起攻击,击败袁军,杀了文丑。
双方在官渡相持不下,曹操利用地势深沟高垒的优势固守阵地。在两军相持期间,曹操亲自率领骑兵,秘密赶赴袁绍军粮所在地乌巢,意图烧毁粮草。
袁绍得知曹操身在乌巢后,下令攻打曹军的官渡大营,只派少数骑兵营救乌巢。但官渡的曹军营垒坚固,袁军主力久攻不下,被牵制在此。最后,曹操率兵攻下乌巢的袁军营屯,将粮草全部烧毁。
痛失乌巢使得袁军军心大为动摇。曹操乘势率兵出击,大败袁军,歼敌7万余人,缴获其全部军资。袁绍仅率少数亲兵逃回黄河以北,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曹操以2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10万。这场战役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又一经典之战。
虽然,曹操妻妾众多,偏爱美女,但是,长大后的现在看,其实,人总是有缺点的,且,知温饱故思淫欲。这搁在现在看,也是很正常的。历史上的刘邦。包括我们敬爱的M主席。虽没有后宫佳丽三千。但是人均也好几个吧。如果这不能影响大局,或者不影响自己的仕途,都是可以理解,就像一个天才,他不爱干净,重要吗?历史记录的,只会作为他的一个特征,若没有其他功高盖世的才能,就是一个普通人,就如我们打工人,除了工作,没啥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出轨就显得无法接纳。啊,跑偏。午饭时间到。
关于曹操的一些
于 2024-12-18 12:08:29 首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