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此即彼的逻辑错误_电影发行中的10个逻辑错误

原标题:电影发行中的10个逻辑错误

电影发行中的10个逻辑错误

国内的大部分电影发行从微观上讲没有模式可循,只有经验可凭,说到底每个片子和每个片子都不一样,其实也真的用不到微观上固定模式。还是那句话,该做的事情都做对了,结果一定不会太坏。错误人人都犯,只要能避免重大错误即可。总结10个常见的重大逻辑错误如下:

1.我想观众喜欢…… / 观众肯定喜欢……

电影宣发看起来直接面对的是院线和影城,但事实上直接面对的还是观众。如果一切宣发的工作都能在观众身上直接产生效果,那么院线和影城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很多时候和院线影城做不下来工作,是影片的宣传或品质有问题,牛不喝水强按头,工作当然难做。

宣发的前期一定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依据影片的素质判断观众,从而制定宣发策略。在这个时候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之心度观众之腹”,常见口头禅包括“我想观众喜欢... / 观众肯定喜欢....../ 他们肯定有兴趣看......”。说白了,这个逻辑错误是越俎代庖、是想当然、是不负责任、是教条的经验主义、是自欺欺人、是不尊重衣食父母。

对一部电影来说,“观众”这个词代表的人数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以后一定会上千万的。凭什么就靠“我觉得”来下判断?这个逻辑错误常常会导致宣传点的偏离或者发行策略的偏离。在拿到全片到选定档期之前,需要对市场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需要理性并严谨的推理,在明白了整体局面之后,才有”我觉得”的权利。

2.强强联手的发行

强强联手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但马云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强强联手未必加倍强大,因为两强相争必有损伤,双方都太想达成自己的目的或价值实现。要和渴望成功的人合作,为了成功他会妥协,有妥协才有分工。这话说白了,是要找能互补的合作者,而不是已经是强者的合作者。

发行的强强联手诚如我们看到的中影+华夏+上海东方+中影南方,八大院线,十大院线联合等等噱头。如果只当这是一个业内宣传点,那么这个点不错,至少能对同期的小片有些震慑效果。如果真的指望这样的“大力出奇迹”,那就等着歇菜吧。每一个大的发行公司都不缺方法、策略、人手和领袖气质。如果小片做发行,要和大发行公司合作,结果就是要么店大欺客,要么妥协求全。而大片做发行,因为大影片本身一定会具有气场的先天优势,因此最需要的不是各自为政的地方强势,而是统一的、说哪儿打哪儿的直接指挥。强强联手,在前期的资金投入、分配比例等诸方面需要复杂的谈判,有时候费钱费力都不说了,浪费的时间都搭不起。谋事行力可用众,号令马首只堪一。从来没见没有舵手的船能划得快的!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论好坏,总好过没有方向。强强联手是一种想象中的完美状态,他出现是偶然,不出现是必然。不要被想象蒙蔽。

3.力求完美

很多有强迫症的人做事一定要力求完美。“一定要力求完美”就意味着结局不能完美也不会完美,意味着在这个人领导下的工作会变成以个人意志和审美为最终目标的工作,而不是有客观目标和流程的工作,而且这句话在我看来是要求不明确不明朗不现实的意思。与其说一切力求完美,不如直接说我要票房过亿,我要媒体单位达到500个,我要招商收入超过2000万。

力求完美是陷入细节之争的铺路石,必然带来无数的扯皮、重复、效率低下、鸡毛蒜皮和文牍。因为所有的项目开始就不完美,每个人对完美的要求也不一样。宣传和发行有时是互相矛盾的一组食物,你要哪个完美?举例来说《石头》的时候上映后口碑很好,于是有人笑我拷贝洗少了,才洗了108个。当初这片子在各大发行公司转的时候谁敢说洗到40个拷贝以上?不是物以稀为贵,影城未必有那个细心好好做宣传排场。《棒子老虎鸡》发完,宣传说我们做了300万的宣传你们发行怎么才1000多点?谁家的发行告诉你宣传和票房成正比的?1000多已经很对得起这部片的质量了。完美是一种想当然的状态,做事的时候参与人数超过2个以上就不要妄想完美,无论什么事都是一样!偶尔完美一次也许可能,同样不要把这种偶然当成必然。发行和宣传,要先找财务上的平衡点,然后把应该做的事情尽量做足。比如控制好时间,不要该发拷贝的时候发现还没核对影城地址;比如控制好预算,不要上映后追加宣传的时候发现一点余钱也没有了。

影片如期上映,档期里有3-4个片子,票房收益达到预期,没有出乱子,宣传品阵地位置好,看起来很漂亮。院线、影城、媒体大家还都挺开心的,这已经很完美了。

4.我的老板是傻X

现在电影公司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大多是80后的年轻人。常常会听到,不,几乎每天都听到年轻人抱怨自己的直接领导和间接领导是傻X。其实,原因不外乎几个:

(1)、实际上是想抱怨工作太多太麻烦。

(2)、老板让自己做无聊的小工作,不交付重大工作。

(3)、老板昨天说这样做,今天又说那样做。

(4)、外来某个不知干嘛的,老板及其信任,对自己员工呼来呵去。

(5)、交代根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

(6)、辛苦还得不到“应有”的东西,包括加班费、各种待遇等等。

(7)、觉得老板总是瞒着员工不知道干什么。

(8)、把别人的错算在自己头上。

(9)、因为不重要的小事大发脾气。

(10)、老板小气,不给钱不教东西。

做员工的没有不抱怨老板的,做老板的也没有不挨抱怨的。以个人经历而论,你好好做事情,其实最终得益的是自己。老板不论因为什么原因成为老板,总有他可取的一处或几处。比如有能力、有好爹地、有关系、找对了机会等等。但他有其中某一样的时候,也可能同时拥有独断、自大、目空一切、一意孤行、小气等等,这一点都不矛盾。当接触到每一个老板,不要着急下结论,至少观察3个月。如果你认为能相处,那么好好工作,忽略感情因素,公事公办,不要在乎别人的态度、语气、神情。如果你觉得不能相处,早日离开,不要等到有积怨的时候。

如果不能离开这份工作,那么让自己相信:老板总会在他的阶层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我相信他这么做有他这么做的道理。他没说我可以问,但他不说我就不问。没说和不说是不一样的!你问了他不说就不要问了。但在你确定他“没说”的时候可以问,说不定你的问题会让他认为你积极思考。对任何一个老板,不要真的认为他是傻X,他一定比你精,也一定有办法知道你曾经骂他傻X,只不过看他在意不在意。电影是每个环节都靠人完成的东西,在电影产业里工作比任何行业都更适用哲学。

5.你的成功我的失败

有句话中西同理,西方人说:某人之蜜糖是某人之砒霜。东方人说:西子捧心东施效颦。宣传和发行的一个永远需要牢记的大前提是:每个片子都是不一样的!类型、档期、演员、竞争者、影片气质......所有的元素都不同,照搬以前的“标准动作”经常会引发严重的问题。别人成功的原因,你一定不会知道真相是什么。他不会告诉你的,因为他不能说,不愿意说,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在工作的大块上,你可以说宣传或发行的工作都是一样的。但如果真的以为事无巨细都一样,那就又是想当然的错误了。别人的成功可以拿来借鉴,是借鉴,不是照搬。即便是他成功的地方,也未必一定适用你的实际情况,要选择、要思考、要甄别。

有几个人照着Vogue和Elle的封面着装穿衣服能有同样的效果的?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认真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时间、处境。才能看清自己的位置。别怕看不准,试几次就会有判断感的。

在具体的宣传发行工作上最常见的此例实际情况是:把所有别人用过的宣传办法和发行办法都用上,因为那些方法曾经成功过。多少次不同影片的宣发会上,宣发到做无可做的时候常常尴尬的在那里,想不出该怎么办,只好想别人都做过什么,然后拿来照搬。对着质量不好的影片,还尚能安慰自己,片子不好嘛,提不起兴趣。对于质量还可以的影片这事也常见,真是扼腕。

6.专业化团队

用专业化的团队做宣发!说这是个逻辑错误一定会有人破口大骂。那是因为“专业”的定义是什么这个标准不统一。做过英雄、十月围城、非诚勿扰的宣发团队算不算专业团队?在华谊、光线、中影的做过宣发的算不算专业团队。新京、难度、新浪的资深娱记算不算专业做宣传的。你很难回答不算。但是个体做工作中的成功恰恰和这些表现方式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专业化意味着差异化。失去财务自由的尖刀班,是没有专业性可言的。

7.不能控制的变化是噩梦

8.非此即彼,要命的15%。这是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惯性。

9.做大做强,快速占领市场份额。不是数字膨胀就叫做大做强。

10.像跳蚤一样的战略

文章来自影视新生代

本文为作者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

1871019608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