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考地理】地理计算题型汇总(附太阳高度角专题设计)
▼
高考地理:地理计算题型汇总(搞熟这个,其他都会了)
关于地理计算类问题,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加以介绍和归纳讲解,但在以能力考察为命题原则的高考中,却经常会考察考生运用数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地理事物需要进行数字统计、测量、计算,才能得出结论。因此通过地理计算的考察可以反映出考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折射出考生理性思维品质的高低。所以,地理计算作为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在近年的各地高考试题中都占据一定的分数比例,成为深受高考命题人员青睐的一类题型。
【题型分析】
高考中的地理计算一般考查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需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但是因为此类问题的题干常以图表或材料的形式呈现,需要从图表或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计算,所以难度较大。
从解题思维的过程来看,计算类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
(1)信息材料,运用相关概念、原理、规律进行计算。
(2)提供信息材料和计算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命题方向】
(1)比例尺计算类
(2)距离计算类
(3)高度计算类(包括:海拔高度、相对高度)
(4)地球运动类(包括: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昼夜长短计算、太阳直射点计算、速度计算)
(5)人口问题类计算(包括:人口密度计算、自然增长率计算、城市化水平计算)
(6)气温垂直递减类计算
【方法突破与规律提升】
(1)比例尺计算类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比例尺的缩放:①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②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
3.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①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②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题型1】
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山峰M与村庄之间的水平距离约为( )
A.9千米B.12千米
C.15千米D.18千米
【解析】山峰M与甲村之间图上水平距离结合比例尺,可知其实际水平距离约为12 km。
【答案】B
(2)陡崖底部与M山峰最大高差可能是( )
A.188米B.288米
C.388米D.488米
【解析】陡崖底部海拔介于200—300m之间,山峰海拔介于600-700m之间。则知两者相对高度介于300—300m之间,陡崖底部与M山峰最大高差可能是488m。
【答案】D
(2)距离计算类
1.赤道上求距离。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大约相差111千米,赤道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约为为111千米×相隔经度数。
2.南、北纬60°线上求距离。南、北纬60°纬线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大约相差55千米,南、北纬60°纬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约为为55千米×相隔经度数。
3.同一条经线上求距离。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其距离相差约111千米,同一经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为111千米×相隔纬度数。
4.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
【题型2】
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小明在沿海高速公路坐车经过甲处山丘时,看到该处的农业景观最有可能是( )
A.荔枝园B.苹果园
C.橘园D.咖啡园
【解析】据经纬线分布可知,该地带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荔枝产于热带,苹果主产于暖温带,咖啡,产于热带,柑橘盛产于亚热带。故C项正确。
【答案】C
(2)图中两条公路最大的高差是( )
A.99米B.149米
C.199米D.249米
【解析】沿海高速公路经过丘陵地区,图中等高距为50m。高速公路经过的最高处海拔介于200-250m之间,104国道较低处位于0-50m之间。两条公路的高差介于150-250m之间,可见两条公路最大的高差接近250m。故D项正确。
【答案】D
(3)图示地区大陆架的面积约为( )
A.3.2平方千米B.32平方千米
C.64平方千米D.320平方千米
【解析】采用截补法,将图示区域的海域转化到图中经纬线围成的矩形中。再根据经纬线数值差求得矩形边长计算和估算结合即可。
【答案】B
(3)高度计算类(包括:海拔高度、相对高度、流域面积类计算)
1.等高线图上任两点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
2.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
相乘即可。
【题型3】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为( )
A.山地B.丘陵
C.低缓高原D.平原
【解析】该地区海拔较低,地势起伏和缓,应为丘陵。
【答案】B
(2)图中陡崖M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
A.50米B.90米
C.155米D.220米
【解析】根据陡崖的相对高度公式“(n-1)d≤(n+1)d”,陡崖M有三条等高线重合,等高差为50,等其相对高度H:100≤H<200米。
【答案】C
(4)地球运动类(包括: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昼夜长短计算、太阳直射点计算、速度计算)
【时间计算】
1.地方时计算。以太阳“东升西落”为标准,在同纬度地区,相邻位置偏东的地点,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早。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我国唯一的标准时间。而北京的地方时是指116°E经线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要晚约16分钟。
3.日期计算。日界线也称日期变更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即东西12区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由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反之,日期加一天。解题时注意:①先确定日界线的位置即180°经线。②按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日界线采用“东减西加”的原则。③注意越过日界线计算日期时,要注意星期的变化,月份的变化(大小月差异,平年与闰年的月份变化),年份的变化。④确定某一日期所占比例时除确定180°经线外,还要找到“零时经线”。⑤ 全球总是被两条经线分割为两个日期,注意“零时经线”的特殊状态及应用,如:0:00经线与本初子午线重合、0:00经线与180经线重合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H=90°-β(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差),其中β的值按照同一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原则。
2.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otH=影长/物体长度。
3.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面的夹角=β(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差),其中β的值按照同一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原则。
4.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楼高×cotH°(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
5.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
【昼夜长短计算】
1.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度与晨昏线有两上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
2.可以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求算。方法是:白昼长=2×(12-日出时间)或白昼长=2×(日落时间-12)。
3.同一半球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而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相反,如北纬40度的昼长是15时,那么南纬40度的地区夜长为15时。
4.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
【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1.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
2.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运动器上感觉昼夜更替周期、速度的计算】
T=360°/(地球自转角速度±运动器角速度);同向相加,逆向相减。
【题型4】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正午前后,利用1米高立杆开展日影长度观测活动,并在晴好夜晚利用象限仪开展北极星观测活动。左下图是日影观测数据统计图,下图是北极星观测示意图,图中α为北极星仰角。完成下列问题。
(1)观测地所处的经度是( )
A.90°E B.120°EC.117°E D.123°E
【解析】该地正午时影子最短,此时该地地方时为12点,而北京时间为11:48,比该地地方时晚12分钟。可知120°E比该经度小3°,则该地经度123°E。
【答案】D
(2)当地观测的北极星高度接近( )
A.29° B.37°C.45° D.53°
【解析】4月22日,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8°N(太阳直射点平均每4天移动一个纬度)。该日正午杆长与影长相等,可知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5°,假设该地纬度为x,则45°=90°-(x-8°),求得x=53°。
【答案】D
【题型5】
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解析】a~b期间,该地日出时间由一年中最晚到居中(地方时6:00),可知该地昼短夜长,但白昼变长,黑夜变短。
【答案】C
(2)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 )
A.1小时40分钟B.2小时20分钟
C.3小时20分钟D.4小时40分钟
【解析】该地日出最早(北京时间约5:20)和最晚(7:40)大约相差2小时20分钟(日落最早和最晚也是相差2小时20分钟)。则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4小时40分钟。
【答案】D
【题型6】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立竿成影法测正午太阳高度,发现该地一年中两次出现立竿无影,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若其中一次为6月6日,则另一次立竿无影的时间大致为( )
A.5月8日B.7月8日
C.8月8日D.9月8日
【解析】6月6日在夏至(6月22日)前16天,则夏至后16天会再一次出现立竿无影。时间大约为7月8日。
【答案】B
(2)若该兴趣小组夏至日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86.5°(黄赤交角取23.5°),则一年中该兴趣小组测得同样正午太阳高度的天数为( )
A.一天B.两天
C.三天D.四天
【解析】夏至日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86.5°,可知该地纬度为20°N。一年中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86.5°的天数为3,测得日期如下图所示:
【答案】C
(5)人口问题类计算(包括:人口密度计算、自然增长率计算、城市化水平计算)
1.出生率=新生人口/人口总数;死亡率=死亡人口/人口总数;
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变化率=自然增长率-净迁移率
4.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总数/总面积
5.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数/该地区总人口数
【题型7】
下图是某国196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国人口数量减少的时间大约是( )
A.1963年~1972年B.1975年~1986年
C.1981年~1990年D.2000年~2010年
【解析】一个国家人口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的时段就是人口减少的时段。分析图示可知,大约1981年~1990年前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C
(2)目前,该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就业压力大B.城市人口比重大
C.国内人口迁移量大D.人口老龄化严重
【解析】自1990年至今,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均较低,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老龄化日趋严重。
【答案】D
【小结】
地理计算还涉及很多方面的地理内容,诸如:风力、水平气压气度、锋面移动速度等问题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大气运动、洋流活动、交通运输布局、工、农业区位选择等。
知识迁移、学科联系方面,地理计算类问题一般不与政治、历史等文综科目联系,而多与数、理知识结合。
在高考备考复习过程中力求做好:
1.归纳整理教材中的相关地理计算原理。
2.强化材料信息的处理能力。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计算类题充分反映出了也已成型的命题规律:以文字材料、图像材料、表格材料展现地理信息,要求从中提取有效的解题信息,根据相关的地理计算规律、原理或公式加以计算,得出正确结论。这就要求考生加强相关题型的研究、训练,从中寻找规律、方法和解题技巧。
来源 高中地理课本
高考地理专题设计——太阳高度角
一、单选题
杭州(30ºN)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1—5)设计: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正午太阳高度角与集热板和地面的夹角保持互余。据此回答11—13题。
1.12月22日杭州的节气及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A.正值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83°26ˊB.正值春分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0°
C.正值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36°34ˊ D.正值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
2.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使一年内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结合两分两至正午太阳高度角,则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调整幅度为
A.23°26ˊB.30°C.46°52ˊD.60°
3.一年中,活动支架最矮的日期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答案】
1.C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直射点的位置。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12月22日为杭州的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H=90°-(30°+23°26′)=36°34′。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杭州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46°52′,所以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调整幅度为46°52ˊ。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3.一年中,活动支架最矮的日期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时期,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读下图,此时②点为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④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据此回答41—42题。
4.此时,①②③④四点的太阳高度角相比较 ( )
A.③④两点的太阳高度角相等
B.①③两点的太阳高度角相等
C.②④两点的太阳高度角相等
D.①点的太阳高度角小于④点的太阳高度角
5.图中③点的气候类型属于()
A.热带沙漠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
4.A
5.D
【解析】
4.本题考查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根据太阳直射点位于②点,②点位于赤道,所以该日为春秋分日,晨昏线和经线重合。③④位于同一经线上,④地位于昏线,太阳高度位于0°,所以③地太阳高度也为0°。距离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5.④位于昏线,经度为110°E,纬度为23°26′N,所以该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6.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与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②天气晴朗干燥,大气透明度好,光照时间长
③地势高,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
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天气晴朗干燥,大气透明度好,光照时间长,②对。两地纬度相同,太阳高度角相同,①错。地势高,这点高度相对日地距离可以忽略,不是太阳辐射强的原因,③错。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④对。D对,A、B、C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