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1、防屈曲支撑
防屈曲支撑又叫屈曲约束支撑(BRB: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防屈曲支撑一方面避免了普通支撑服役时可能出现的受压屈曲,另一方面又可以提供金属屈服耗能能力,因而广泛应用在抗震结构和减震结构中。

图1 防屈曲支撑产品

图2 防屈曲支撑与普通支撑性能对比
2、基本原理
防屈曲支撑由芯材、无粘结填充材料和约束外套筒组成。防屈曲支撑仅芯板与其他构件相连接,所受的全部荷载由芯板承担,约束外套筒和无粘结填充材料仅起约束作用,约束芯板受压屈曲,使芯板在受拉和受压下均能进入屈服,因而形成优良的滞回性能。

图3 防屈曲支撑基本原理图
3、功能分类
根据防屈曲支撑的“防屈曲”和“耗能”特点可见,在结构设计中偏重其不同结构特点进行设计,防屈曲支撑可以变换不同的角色。按照其使用的功能分类,防屈曲支撑可以分为:阻尼型支撑、耗能型支撑和承载型支撑。
1)阻尼型防屈曲支撑:通过调整芯板屈服力,使其可以在小震下就开始进入屈服耗能,从而提高结构的附加阻尼比以达到减震的目的。
2)耗能型防屈曲支撑:这可能是大家减震设计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式。小震下防屈曲支撑不去屈服,只提供承载作用,在中震及大震中防屈曲支撑开始屈服耗能,保护主体结构,起到结构中“保险丝”的作用。
3)承载型防屈曲支撑:在小、中、大震中均不发生屈服,给结构提供稳定的刚度和承载力,主要用于抗震结构设计中。
附加阻尼比准确计算
对于计算防屈曲支撑的附加阻尼比,PKPM最近的版本提供了规范的迭代简化计算方法,SAUSAGE和SAUSAGE-Design提供了时程计算的精确算法,现举个简单例子说明两种方法:
某设防烈度八度(0.2g)、II类场地的四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采用防屈曲支撑,在结构的1-3层的X向、Y向分别设置4个支撑,具体位置如下图(红色为防屈曲支撑)。

图4 结构模型
采用PKPM建模,防屈曲支撑的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比填0,填写完整的双线性模型参数描述屈曲约束支撑。运行SATWE自动迭代计算附加阻尼比。迭代收敛时的结果汇总如下表:
表1 SATWE计算中震作用下的附加阻尼比

采用SAUSAGE-Design软件,直接读取SATWE模型,选用天然地震动TH021TG045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下:
表2 中震时程的附加阻尼比计算结果

两种计算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主要原因是规范算法与SAUSAGE采用能量算法的差异造成的。能量算法中每个消能器的能量是精确累计的,与规范算法中假设所有消能器充分耗能是不同的(详细分析可以查看往期文章SAUSAGE软件减震结构附加阻尼比的应用)。
阻尼器滞回耗能
SAUAGE软件提供了方便的阻尼器滞回曲线功能。在“数据结果-滞回曲线”功能中,可以方便查看所有一般连接的滞回情况。

图6 SAUSAGE滞回曲线功能
考察上面算例在大震下的滞回曲线如下:

图7 BRB1滞回曲线

图8 BRB2滞回曲线

图9 BRB3滞回曲线
其中BRB1、BRB2、BRB3是1-3层对应位置的防屈曲支撑。可见BRB1、BRB2呈现标准双折线模型,滞回饱满,起到耗能型防屈曲支撑的作用。BRB3未发生屈服,起到了提供刚度和承载力的承载力型防屈曲支撑的作用。这也从侧面说明为什么能量法计算附加阻尼比会小于规范方法。
支承结构保持弹性设计
《抗规》12.3.7和《减震规范》6.4.5的要求,与消能器连接的部件应该在在弹性范围下工作,以确保消能器持续耗能。因而,在采用SAUSAGE进行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前,应设定连接部件为弹性设计属性,选中子结构,将其本构修改成弹性,并定义输出分组。

图10 定义子结构计算属性
计算完成后,可在“图形结果-分组结果”中即可查看和提取对应构件的时程内力。也可在“数据结果-数据文件”中查看提取。

图11 连接构件时程内力
主体响应与损伤判断
查看大震作用下每条地震动的层间位移角是否都满足规范要求。

图12 X向层间位移角 图13 Y向层间位移角
查看整体结构的损伤情况及性能化评估结果,以确保结构每个部位都满足预定设计要求,结构是否存在薄弱环节需要加强。

图14 框架损伤图

图15 框架性能水平
结语
防屈曲支撑因其灵活的可变的结构特点,广泛应用于减震和抗震设计中。采用SAUSAGE配合SATWE进行防屈曲支撑的减震设计,可以非常方便的得到丰富的后处理结果,是减震设计一条相当便捷的途径。
来源:SAUSAGE非线性
作者:邱海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好文推荐:
16条一级建造师考试实用技巧,先收藏!
全面解读建筑工程详细流程(建议收藏)
新人如何避免在工地打酱油?
如何设计无梁楼盖?从选择建模方式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