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最强大脑》出现魔方比赛后,魔方的热度一直未退。前两天,“12岁少年以平均6.21秒的成绩打破了三阶魔方中国纪录”的消息,瞬间登上微博热搜。
评论区也很热闹:“看到这条视频,就给我玩王者荣耀的儿子一巴掌”,“说一下你们12岁的时候在干嘛”,,“少年可期”……

通常在人们眼里,会玩魔方的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会玩魔方的成年人是“社会精英”,“拥有高出一般人的智商”,电影、电视、综艺节目也喜欢对其大加渲染。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好莱坞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由威尔·史密斯扮演的男主角,因为在一位主管面前玩魔方而得到赏识,另外《隐秘的角落》、《在劫难逃》和《沉默的真相》等爆火的悬疑类网剧,每一部都有魔方出现。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
总之,魔方这款益智游戏被人们赋予的地位相当高,于是激发了不少人不顾自身贫瘠的数学基础和逻辑能力,硬着头皮苦背公式,苦练手速。
当你问起身边玩魔方的人是如何开始入坑的?恐怕十个里有九个会说:“装逼神器啊,吸引各种围观,尤其是妹子”,“能让不会魔方的人产生不明觉厉的效果”,“漫不经心地拿起来,随意地扭几下,完成,然后接受朋友们崇拜的目光”……
为什么想要装逼的时候,不少人会选择魔方呢?主要有三点:
1、玩魔方成本很低,不到一百块就可以买到世界顶尖的魔方,这在滑板、轮滑等项目中是不可想象的;
2、玩魔方便于展示,作为消磨时间的玩意,随时从兜里或包里拿出来扭几下,轻轻松松收获一票崇拜的目光,且适配多种生活场景,毫无违和感;
3、玩魔方貌似能彰显智商高,相比那些金钱上、物质上用来装bility的东西,这种属于先天的优势更不容易遭人诟病。
那么关键的问题来了,玩魔方和智商到底有关系吗?
首先魔方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最常见的、狭义上的就是由 26 个小立方体组成的、可在三个方向上转动的三阶魔方。
它是匈牙利籍发明家、雕刻家和建筑学教授厄尔诺·鲁比克于1974年发明的,所以又叫鲁比克方块Rubik's Cube,可见魔方的历史并不长,只有 40 多年而已,如果你身边有谁说淘到了一个民国或清朝的魔方,请果断地给他个白眼。

三阶魔方
广义上来说,只要是存在中心轴的、由小块组成的、可在多个方向上转动的几何体都可以称为魔方。
不少人都见过四、五、六、七阶的立方体魔方,或者听说过金字塔魔方、斜转魔方、五魔方、SQ1 魔方。此外,被官方列入过比赛项目的还有一些不像魔方的魔方,比如魔表、魔板等。

二至七阶魔方

金字塔魔方、斜转魔方、五魔方、SQ1 魔方
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九阶五魔方、镜面魔方(和标准的三阶魔方一样,只是用六种厚度代替了六种颜色)。还有十七阶魔方,十七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阶的立方体魔方了,接近设计和制作的极限,从研发到成品花费了4年多的时间。

九阶五魔方

镜面魔方

十七阶魔方
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小方块是不是有些瑟瑟发抖,其实只要掌握公式,很多人在一天之内甚至可以学会十种魔方,所以和智商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数学也有公式,物理也有公式,但并不代表用公式表和计算器就能解决数学难题或物理难题。
追溯益智游戏的本质,无非是让人转换心情,增添乐趣,以及能让人在面对和处理人生中复杂多变的情况时,更有逻辑,更趋理性,更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正如知乎上小伙伴“玩魔方阶段性心得”所说的那样:
第一个阶段,好奇加羡慕,这么难的魔方他居然可以解的出来?
第二个阶段,虚荣加装逼,这么难的魔方我竟然也可以解出来,而且比他更快!
第三个阶段,爱好和敬仰,原来魔方有这么多种类,这么多玩法,而且还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魔友。
第四个阶段,生活中遇到再复杂的人和事,也不会慌张,可以愉快的看着别人虚荣加装逼,然后默默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和信仰。
那么实在玩不会的人,是不是就无缘这一装逼利器了呢?No No No,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器材。没有一两件拿得出手的怎么行,这些品牌有助于塑造“智慧形象”。国外品牌主要有RUBIK’S、Meffert、CALVIN PUZZLE、V-Cube,国内品牌主要有GANSPUZZLE、国甲、大雁、方是、圣手、魔域等。
其次,是术语,在保证器材逼格较高的情况下,如何用语言包装是第二要务。比如你就可以这样跟不懂的人说:“三阶魔方创始人鲁比克创造的品牌RUBIK’S虽然很经典,但并不适合速拧,只适合收藏”,“希腊品牌V-Cube高阶上表现不错”,“GAN系列不错,但不太适合新手”,“圣手的高阶魔方现在可以超越V-Cube系列了”,“魔域的二到七阶魔方都不错,性价比也很高”……

基本上,低阶的装逼也就到此止步了,再高就需要一定程度的硬实力了,需要真学真练,没有捷径可走。当然了,做戏迟早会有败露的那一天,所有的装bility都将承受行为带来的后果,诸位有兴趣的朋友还需谨慎使用~
观复导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文:观复苏够以
监制:观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