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再写了,不过既然讲巨头,不讲Google也讲不过去,不过Google的故事很多,只能简单来讲讲。话说长期以来,硅谷的公司,如苹果、太阳、Novell到网景公司,在和微软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市场被微软挤垮, 人才被微软抢走,就连官司也打不赢。对于号称世界创新之都、有几十万IT从业人员的硅谷简直就是耻辱。直到Google公司的出现,硅谷在真正站起来了。Google:历史很短却有着惊人发展潜力的婴儿巨人 (Baby Giant).

         《浪潮之巅》索引:

《浪潮之巅》第一期 --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伟大的事业

《浪潮之巅》第二期-IT产业三大发展规律

《浪潮之巅》第三期:巨人的诞生--微软和苹果《浪潮之巅》第四期-- 微软帝国的发展与危机

《浪潮之巅》第五期--婴儿巨人 (Baby Giant)-Google

时代背景

        要想了解Google这个婴儿巨人,就必须了解其诞生的时代背景。首先必须提及它的伙伴和对手雅虎公司。一百年后,如果人们只记得两个对互联网贡献最大的人,那么这两个人很可能是杨致 远(Jerry Yang)和戴维·费罗(David Filo)。他们不止是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雅虎公司,更重要的是制定下了互联网这个行业全世界至今遵守的游戏规则一一开放、免费和盈利。他们和雅虎制定了互联网的游戏规则。

        互联网早在雅虎出现以前就存在了10年,它最初是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出钱,为美国大学的教授和在校学生提供的特权。 普通公众如果需要访问互联网费用则高得惊人,而目要按每次搜索计费。因此,当互联网开始面向公众时,用什么商业模式维持互联网运营的费用就决定了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和费罗一开始搞互联网就不是为了营利。1994年,3个人趁教授去学术休假一年的机会,悄悄放下手上的研究工作,开始为互联网做一个分类整理和查询网站的软件,这就是后来雅虎的技术基础。门户网站的概念从此就诞生了,。网景公司(上一期简单提到过,被微软干掉的其中一家公司)发现雅虎的流量像火箭一样上窜,便来找雅虎合作,网景公司在自己的浏览器上加了一个连到雅虎的图标,这样,雅虎的流量增长得就更快了。很快,斯坦福大学的服务器和网络就处理不了日益增长的流量了。只好请杨致远和费罗等人把雅虎搬走,这时,网景公司送了雅虎一台服务器,雅虎公司就正式成立了。

        雅虎在当时的时代是成功的,但随着时代洪流的推进,雅虎仿佛赶不上了。当时全世界互联网搜索的技术储备几乎是零。杨致远和费罗都不是信息处理的专家,也没有时间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根本没考虑采用自动的办法整合和检索互联网,而是采用了最快的办法一手工创建目录。受当时计算机容量和速度的限制,早期的搜索引擎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收录的网页太少,而目只能对网页中常见内容相关的实际用词进行索引。那时,用户难以找到很相关的信息。为了查找一点信息,常常要换好几个搜索引擎。这便给了Google机会.

风口上的猪- Google起步

        当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大潮席卷硅谷时,还在学校攻读博士学位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觉得该做点什么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发明了PageRank算法,并自己搭建一个搜索引擎Google来证明PageRank的实用性。Google基本上解决了搜索查准率的问题。

        Google一词源于一个非常大的数字Googol,即10的100次方。实际上宇宙中没有任何事物能有这么大,甚至宇宙中全部的基本粒子数目也没有这么多。佩奇和布林取这个名字,无非是想表示他们的搜索引擎很大。在Google以前, 包括AltaVista在内的搜索,一般10条结果只有两三条是相关的,剩下的七八条都是无关的,而 Google则做到了七八条是相关的,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一年后的1999年,Google借着互联网的东风,顺利地从两家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KPCB和红杉资本那里获得两千多万美元的投资。同时,Google通过为企业提供内部的搜索服务开始有了营业额。2000年,Google取代了Inktomi为雅虎网站提供搜索服务。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无数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关门大吉,而Google居然在这一年里开始盈利,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找到挣钱的商业模式

        如果互联网时代之王?答案:让所有人很容易免费上网并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两个关键词:免费,方便。免费,雅虎已经做到了,方便,便是Google的决胜法宝。因此,Google的产品必须是面向大众的,并目是便于使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Google的网站那么简洁的原因。

        可是光有用户用不行啊,挣钱才是正道理。同行-雅虎是如何挣钱的?简单来说照搬了报纸等传统媒体广告的商业模式 ,免费提供服务,然后打广告首广告费。在报业,发行量最重要,换到互联网行业,就变成了网站的流量。对比现在的短视频网红,也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对流量的片面追求,导致了各个网站不重视内容,垃圾网页泛滥,各个网站收不到广告费并亏损。而这些网站不是去提高内容的质量,而是更疯狂地插入广告,并目发明了弹出式广告,这样就陷人了一种恶性循环。雅虎开始的发展还很理性,但是到了2000年前后,雅虎 也加人到疯狂者的行列。

        这就与Goole的理念严重不符。雅虎的路,Goole走不得。看到了另外一条革命道路--搜索广告。在Google以前,已有公司开始尝试网站付费排名(baidu只是后来者),并目获得了相当的成功。用付费排名就有失良心,要良心就挣不了钱。Google既想挣钱,又想要良心。Google一个大牛产品找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网页排名本身完全保持客观性,而在网页的其他地方嵌人付费广告。这就是 Google AdWords的由来。一共十几个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整个AdWords系统搞得停停当当,这件事情雅虎和微软花了十几倍的人力、几倍的时间也没有搞好。

        众人皆醉我独醒。在到处是铺天盖地的横幅广 告和弹出式广告的互联网上,Google干净的网页,超凡脱俗,迅速吸引了很多用户,用户群迅速扩大。这里技术又好,页面又干净,都不想离开了。

        当用户规模很大 时,在Google上随便放点什么广告,都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广告主都爱来Google。 Google虽然广告投放数量不多,但是收费却比传统的互联网广告贵10倍。这才保证了Google的高收人、高增长。

领跑变革:云计算和数据中心

        前几年云计算这个词风风火火,互联网上任何一个产品都恨不得贴上“云”这个字,从而使自己“高大威武”。云计算概念最早是由Google提出的, 开发云计算平台的目的很单纯--为了省钱。现在叫降本增效。其技术设计是将大量廉价的服务器集成起来,完成超级计算机的计算和存储起功能。

       Google做到了三方面使得其云计算获得成功:第一,在全球通过租用和收购已铺设的光缆,以及铺设新光缆,保证了Google业务发展后网速不成为瓶颈;第二,抢在很多公司以前在全球布局,占据了建设数据中心的最佳点;第三, 设计了节能高效的服务器机柜,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这里面任何一件事做起来都非常难。就以建设全球的光缆网络为例,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从亚洲建一条海底电缆到美国,需要和很多国家的 电信部门打交道,而要把这些国家主管电信的主管叫到一张桌子上开会,本身就很不容易。Google最终把这些事情办到了。

        经过几年在工程和运营上的努力,到2006年,Google的云计算平台基本完成,所有的业务, 尤其是由用户产生数据的业务,比如邮件、博客、Orkut等都搬到了云计算上面。整个Google就是一台超级计算机。 很长时间以来,微软是Google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于是Google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希望 今后整个产业界将越来越多的服务从PC客户端搬到网上,减少用户对微软的依赖。Google正在以此为契机,寄望于在下一次产业变革中领跑。

商业竞争-应对微软和苹果

        当公司发展到一定地步再进行发展,不免要与其他公司发生竞争。对于Google这样野心勃勃的企业而言,来自巨头的竞争最直接也最致命。最厉害的竞争对手便是微软和苹果

应对微软

有了网景等公司的前车之鉴,Google及早地做好了迎战微软的准备。做了一下三方面的准备。

第一,快速向前跑,不要看两边

        它的核心技术和运营部门要赶在微软还没有推出搜索引擎和搜索广告系统以前就拉开与微软的差距,抢占制高点。除了把技术做得 更好外,Google很有先见地第一个打造自己的超级数据中心。在上市后的前几个季度 里,Google将大量现金投到数据中心的建设上。华尔街很多投资人并不理解,觉得Google在 瞎花钱,事实证明Google的做法是对的,它抢到了和微软竞争的制高点。

第二,和微软竞争人才。

        Google懂得商业竞争的胜败最终是由人来决定的。Google早期因为资金短缺,只能维持在山景城的一个研发中心。 2001年AT&T实验室和贝尔实验室大量裁员,Google在资金不足情况下咬着牙开设了纽约研发中心。到了2004年,与微软的竞争已经摆在明面上了,Google直接把研发中心开到 了微软邻城的柯克兰(Kirkland)。开张的当天,就吸引了大批的微软员工到场了解到Google工作的可能性。此外从2004年起,Google引进了大量的计算机领域泰斗级人 才,包括互联网之父温顿·瑟夫(Vinton Cerf)、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UNIX的发明人 汤普森、手机操作系统安卓(Android)的发明人安迪·鲁宾,等等。

第三,未雨绸缪,联合其他公司来抵消微软在操作系统中捆绑搜索对Google带来的不利影响。

        微软的一贯尿性就是靠捆绑的手段来击败对手,这一招屡试不爽,先后干了莲花公司、 WordPerfect和网景公司。当时微软也在研发搜索引擎,也就是现在的必应Bing。Google吸取了网景公司的教训, 在微软的搜索引擎还没有做出来以前,就和当时全球第二大PC厂商戴尔签署了预装 Google搜索工具条(Toolbar)的协议,以防止微软捆绑搜索工具带来的灭顶之灾。

        同时,Google和苹果及Mozilla合作,在Safari和火狐浏览器上将Google设置首选搜索引擎。当时Google浏览器还没出现,没有什么客户端软件产品, 于是联合了Adobe、赛门铁克和Mozilla等将它们的客户端产品打包放到Google上让用户免费下载。用户在下载这些应用软件时,也就顺带将Google设置成了首选的搜索引擎。 Google适应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牢牢地把握了已有的市场份额,而目还在逐年增加。

应对苹果

        2005年,苹果和Google在各自的领域有共同的敌人一微软。无论是市值、销售额还是利润,两家的总和都不如微软。秉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两家公司互帮互助,互相推荐对方的产品,并目有默契互不挖墙角。但几年后,移动设备进人智能手机时代,情况就不一样了。整个IT行业的格局将 从WinTel格局转向以3G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为核心的新时代,在手机操作系统上的竞争是这个时代的焦点。

        因为Google也盯上了 手机操作系统这个领域。整个IT行业的格局将 从WinTel格局转向以3G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为核心的新时代,在手机操作系统上的竞争是 这个时代的焦点。

        2007年苹果的iPhone上市,一举成功。与此同时, Google在2005年收购安德鲁·鲁宾(Andrew Rubin)的Linux手机操作系统公司安卓,也正式开始进入手机操作系统市场。2007年底,Google联合全球几十家移动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和芯片制造商成立了安卓联盟。Google和苹果的手机世纪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苹果的iPhone大家都很熟悉了,它今天 可能依然是世界上最好、销量最大的智能手机,我们就不再赘述。2008年,Google第一款手机G1由台湾手机厂商HTC制造。和苹果的iPhone比,Google的 G1实在太丑了,但后者在功能上和技术指标上不逊于前者,甚至更好。

        在将技术和艺术结合这一点上,过去的30年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和乔布斯相比,那么Google的安卓手机如何去和苹果竞争呢?它靠的是和苹果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今天的苹果和20年前的苹果有着同样的基因,它仍试图通过硬件实现软件的价值,把一 条产业链从头吃到尾。Google则学习当年微软的做法,横着吃整个市场。它只关心最重要的操作系统部分,而把上下游全部交出去。比微软更绝的是,Google的操作系统是免费的。

到2010年第二季度,安卓手机的出货量就超过 了iPhone。

谷歌成功的原因

  1. 专注:在商业竞争中,Google常常是两眼 盯着前方向前冲,而不左顾右盼它的对手。当进攻的一方如果能快 速推进并把对手打得措手不及时。
  2. 工程师文化:Google的很多特点,追根溯源都可以归结为工程师文化。工程师在公司里会永远处于金字塔的顶端。
  3. 重视品质:Google在规模还很小时,就在打造瑞士制造那样的品质。Google在工程上,严格要求每一个细节。
  4. 重视人才,杀鸡用牛刀:很多人认为如果一件事一个 本科生能够胜任,就不需要让一个硕士生去做,因为这是一种无谓的浪费。Google是一家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的公司,它认为,杀鸡一定要用牛刀。一个本科生能完成的事,如果我能 找到一个硕士生来做,那么一定比同类公司做得好!Google不仅工程师偏向于用博士,连产品经理也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Google以善待人才出名,Google实行了一种自 下而上的群众路线。大多数公司都是由执行官们制定战略规划,然后下到各级管理层,主管 们负责执行,而下面每个员工则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

结语

        抄到这里已经近5000千字了,篇幅有限,就抄这么多吧。书中还有很多内容没有总结到,比如Google创始人的故事,Google上市的故事,Google和Facebook的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