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综述:睡眠和警觉的时空动态

关于睡眠和警觉状态的经典观点是由神经调节剂和丘脑皮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的全局稳定观点。然而,最近的数据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表明警戒状态具有高度动态和区域复杂性在空间上,类似睡眠和觉醒的状态经常在不同的大脑区域同时发生,如在单侧大脑半球睡眠、清醒时的局部睡眠和发育过程中。在时间上,动态转换主要发生在状态转换期间、长时间清醒期间和碎片化睡眠期间。这些知识,再加上以毫秒级分辨率和细胞类型特异性同时监测多个区域大脑活动的方法,正在迅速改变我们对警觉状态的看法。一个包含多个时空尺度的新视角可能对考虑神经调节机制、警觉状态的功能作用及其行为表现具有重要意义。模块化和动态视图强调了更精细的时空干预以改善睡眠功能的新途径。

1. 什么是处于一个状态?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重点关注睡眠和觉醒状态以及相关的皮质下神经调节机制,从而从微观角度回顾和重新审视大脑状态。警戒状态被认为是一种二进制的“开关”。事实上,对警觉状态及其关键组成部分的传统观点反映了全局(和相对稳定)的观点。由于其核心行为定义,睡眠和警觉状态被认为是全局的(全脑、整个生物体)和缓慢的(每个状态5 ~ 30 s到分钟,取决于物种)。睡眠和觉醒的行为状态映射到使用脑电图(EEG)记录的相应大脑活动模式上。主动觉醒与低振幅、高频皮质活动相关,而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的特征是较高振幅、慢波活动模式。在细胞水平上,主导NREM睡眠的慢波反映了神经元在两个活跃期(皮质神经元去极化并激发动作电位,up/ON状态)和超极化和静止期(down/OFF状态)之间的变化。另一方面,觉醒与持续的皮质活动相关。在“去同步”/“激活”和“同步”/“去激活”状态之间出现了二分法。因此,潜在的调节机制被建模为一个“开关”,其中相互抑制系统引起睡眠和觉醒状态之间的快速整体转换。该模型强调了不存在中间行为状态(即动物处于清醒或睡眠状态,但不同时处于两者)的观察结果。

虽然这种经典的观点是对警觉状态的一种有效的第一近似描述,但它可以通过更详细的时空动力学知识得到丰富。最近的大脑活动和行为数据正在突破分辨率极限,以考虑包含多个时空尺度的复杂动力学,要求对经典视角进行修正。警觉状态的复杂配置(下文将详细介绍)很可能超越了“异常”状态,可能从根本上挑战当前的教条,这表明范式发生了转变,需要新的框架来考虑大脑的睡眠和觉醒状态。

我们建议在描述警觉状态和相关脑活动时,应采用跨多个时空尺度的多维框架。首先,我们应该超越同步与非同步状态的二进制或标量变量,考虑环路活动的多个类向量描述符。环路的活动状态在许多轴上不同,如不同神经元亚型的不同结合、皮质前馈和反馈信号的优势、皮质-海马对话模式、E/I平衡等。事实上,从正式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属性(即特定神经元细胞类型的活动、局部神经调节张力、突触权重等)的特定组合来描述一个大脑状态或状态向量,这些网络属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编码当前系统的配置。在考虑行为时,这种丰富也很明显。即使是一个公认的概念,如觉醒,也会在不同维度(即自主神经张力、行为)上有所不同,并通过平行测量多个参数(例如瞳孔扩大、肌张力、运动和探索)进行常规监测。其次,有必要采用多个尺度从时间上讲,大脑活动和行为的状态不能被很好地描述为在数秒或数分钟内静止。相反,动态以毫秒到秒、分钟、小时和天的尺度呈现。在空间上,大脑活动状态表现在分子和亚细胞区室,直至细胞、回路、局部和全脑水平

现有的实验数据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大脑状态的概念,完善包含新术语和模型的多维视角,并将机制认识扩展到功能获益。在这里,我们将回顾大脑状态的时空复杂性,以及它们如何与相关神经调节机制的异质性组织相关。然后,我们将讨论这一新框架如何指导未来的研究并突出开放性问题。

2. 全局之外:警戒状态的空间异质性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新的证据表明,睡眠和觉醒都是局部调节的,类似睡眠和觉醒的活动通常可以在不同的大脑区域同时发生。因此,丘脑皮质活动通常可以通过不同的环路和区域驱动局部和独立状态,很像区域注意力的“聚光灯”。这种局部状态最显著的例子是发生于单侧和不对称睡眠的“混合状态”,即一侧大脑半球表现出低振幅高频EEG活动(通常与觉醒相关),而另一侧大脑半球同时表现出高振幅慢波(通常与睡眠相关)。单侧睡眠在候鸟和海洋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这为我们了解局部大脑状态的功能和进化提供了重要见解(图1A)。局部NREM睡眠时,鸟类通常睁着一只眼睛,这样鸟类就能直观地监测周围的环境,以防捕食者的袭击,并持续控制它们的飞行,还能支持海豚通过残余游泳来进行间歇性呼吸。人类也观察到混合状态,例如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入睡的第一夜,睡眠者的NREM慢波活动(SWA)表现出半球间不对称。因此,当生态环境使充分睡眠的缺点(与环境的大量输入/输出断开)超过功能上的好处时,似乎就会出现局部睡眠

状态转换期间也经常观察到混合状态(例如入睡、觉醒和NREM -快速眼动[REM]转换)。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区域在不同的时间表现出状态转换,海马和新皮质的情况往往如此。入睡时,慢波在新皮质和丘脑以及不同的丘脑核中间隔几分钟开始。除了丘脑皮质系统,混合状态也发生在其他脑区。全脑成像揭示了斑马鱼的NREM和rem样睡眠特征。这种成像与对啮齿类动物的电压和钙活动进行广角脑成像一样,有可能识别皮质下区域的混合状态。即使在真正的NREM睡眠中,包括慢波和睡眠纺锤波在内的标志性睡眠振荡也主要以区域性方式发生。最初,麻醉期间的EEG记录促进了整个皮质区域的全球同步慢波的概念。然而,在自然睡眠期间,在多个物种(人类、灵长类和啮齿动物)和不同大脑区域(皮质、丘脑和基底节区)均可稳健地观察到局部慢波和梭形波的出现。即使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皮质层和细胞类型之间的慢波表达也可能存在差异 (图1B)。此外,在睡眠剥夺期间,啮齿类动物和人类的觉醒期间,以及REM睡眠期间特定皮质区域和皮层的局部SWA发生(图1C)。人类也可通过头皮脑电图观察到清醒状态下的局部SWA提示。相反,类似清醒的活动在睡眠时发生在局部,例如在与做梦有关的视觉和记忆回路中。重要的是,局部状态也在睡眠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SWA或睡眠纺锤波的区域性变化与睡眠的稳态调节相关,并且在啮齿类动物和人类中发生于长时间活动或学习之后

局部混合状态可在药理学上触发,在临床上也普遍存在。不同的脑回路以不同的组合同时运作(即表现出通常与觉醒、NREM睡眠和REM睡眠相关的不同活动),会带来令人着迷和奇怪的结果。例如,氯胺酮或苯环利定可在压部后皮质诱发1 ~ 3 hz节律,节律与丘脑偶联,但与大多数其他脑区(尤其是额部投射的丘脑核)不偶联,从而导致所谓的分离状态。影响单胺能信号传导的致幻药(如赛洛西宾、LSD和伊博格卡因)已显示出分离γ皮质活动的能力,并且支持神经调节剂在定义rem样意识底状态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

睡眠障碍中,分离状态的例子包括发作性睡病的猝倒,这是由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素(Hcrt)系统缺陷引起突然的肌肉失弛缓(代表某些区域处于类似快速眼动睡眠的状态)与对外部环境的有意识感知(表明前脑继续处于清醒状态)同时发生。类似的分离也可能发生在睡眠性瘫痪期间 “镜像”行为表型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期间,当个体“执行他们的梦”时。在睡眠惯性期间,当一些神经元环路继续表现出SWA,而另一些则处于类似清醒的状态时,会出现行为表现受损以及意识错乱和定向障碍。在包括梦游和夜惊在内的异态睡眠中,个体表现出清醒时的行为,如行走或尖叫,同时对外界环境保持无反应,通常会出现逆行性遗忘。此类发作与额顶叶皮质内运动区和边缘区混合出现的觉醒样激活(同时伴有睡眠活动保留,甚至出现反常的慢波增加)相关 (图1D)。

最后,在发育过程中,局部睡眠振荡的发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为其性质和功能提供额外的重要见解。在新生大鼠中,躯体感觉皮质局部梭形波爆发和肌肉抽动的反馈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皮质的可塑性(图1E)。在人类早产儿中,同源“δ刷”是局部睡眠振荡,是新生儿EEG的标志,被认为介导成熟和可塑性。在这样的早期发育阶段,局部睡眠振荡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足以支持所需的功能,而不需要跨大皮质区域的全局整合。即使在发育后期,不同区域的睡眠振荡幅度也不同,从而形成了SWA的标志性“热点”,这些“热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与各种神经环路的成熟一致。

因此,对自然睡眠期间的EEG记录的重新分析挑战了统一状态的观点,并强调了全局状态下神经元活动动力学的巨大空间多样性

3. 静止之外:警惕状态的动态

除了上面讨论的空间异质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脑状态表现出时间微观结构。对高频率采集的EEG记录进行的详细分析表明,睡眠和觉醒期间存在多种底物。随着自动分类皮质状态的数据驱动算法的爆炸式发展,这些基质状态变得更加明显。即使在仔细控制的实验条件下,一些麻醉药(例如乌拉坦)也与不断变化的底物和分离状态相关,出现SWA和觉醒样EEG的交替时期,以及相关的细胞脉冲活动变化。短暂的睡眠状态可以在清醒时发生。事实上,在睡眠剥夺和慢性睡眠限制中可以发现状态转换的高度动态本质的一个突出例子,在这些情况下,类似睡眠的活动会间歇性和短暂地发生。睡眠倾向的增加并没有导致大脑活动和行为的持续退化,而是导致了经常被称为“状态不稳定”的高时刻对时刻变异性。行为上的失误(反应延迟或遗漏错误)是睡眠剥夺的标志,通常是短暂的,需要特殊的测试来检测,如精神运动警觉任务。同样,与高睡眠压力(包括微睡眠、局部“神经元缺失”(图1F)以及局部睡眠样振荡和OFF周期(图1G))相关的电生理变化的全域都反映了大脑状态的高度动态格局中的短暂(百毫秒至秒)变化。正如在细胞内记录的膜电位中观察到的那样,即使没有睡眠剥夺,清醒小鼠也会发生快速状态变化。这些振荡可能类似于随着运动而消失的人体感觉mu节律,反映了清醒状态下的间歇性“空闲”状态。

相反,短暂的类似清醒的状态发生在睡眠期间。在衰老和疾病中,警觉状态是高度不稳定的,短暂的觉醒经常扰乱巩固的睡眠。事实上,睡眠片段化在不同物种的衰老过程中都非常普遍。在老年小鼠中,持续数秒的觉醒发作会间歇性地打断睡眠,压力诱发的失眠/觉醒过度也经常如此 (图1H)。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老年动物的Hcrt神经元中,KCNQ通道的下调导致促醒神经元的放电率增加和睡眠片段化。不同的神经精神疾病,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癫痫、自闭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均存在类似的睡眠片段化特征。低于一定阈值(或“睡眠量”)的睡眠连续性中断会导致记忆巩固的缺陷因此,快速睡眠/觉醒状态转换是一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课题。此外,健康大脑中短暂觉醒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片段”的性质和程度仍然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诱人的未决问题。

状态转换(包括入睡和NREM - rem转换)除了与区域异质性相关外,还与状态间的快速波动相关。例如,人类的N1期(反映从觉醒到睡眠的过渡)在执行睡眠评分的个体中与较差的一致性相关,并且由于其快速的动态变化与标准的静态框架不符,因此常常在数据分析中被丢弃。在NREM - rem转换期间,会出现脑桥-膝-枕(PGO)波的分期发作,即使在被称为单一睡眠状态的情况下,EEG模式也高度不稳定。NREM睡眠表现出复杂的时间微观结构,其中包括节律性慢波、睡眠纺锤波和孤立的k复合体在内的许多EEG特征发生不规则变化。例如,NREM睡眠期间描述良好的循环交替模式(CAP)反映了涉及肌肉、行为和自主神经功能的不断变化的觉醒不稳定状态(图1I)。按照同样的思路,REM睡眠被分为紧张性活动阶段,这些阶段被散发性抽搐和复杂REM发作的阶段性间隔不规则地打断。近年来,静态大脑状态的标准观点与其实际的动态本质之间的差距已经明确,数据驱动(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工具可以识别出经典睡眠状态之外的丰富动态,这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信息。

脑状态不稳定被解释为临界状态的标志,即大脑在同步和非同步状态的边界附近运行时的状态临界大脑可以快速、高度灵活地适应相当不可预测的环境,并且可能是由活动和代谢需求之间的相互耦合驱动达到这一状态。应该承认,目前大多数局部短暂状态的证据来自非常规条件,如睡眠剥夺、状态转换、病理或药物诱导的状态。尽管如此,复杂状态在特定物种、神经元亚群和发育阶段的成熟睡眠期间也更有规律地表现出来。在稳定的,健康成人的清醒和睡眠中,区域动态状态的流行率仍然是不确定的,并且可能被基于长时间间隔的全局脑电的粗分类所掩盖。总之,现有数据支持一种超越静止警觉状态的观点,即始终存在的快速动态控制着神经元活动和觉醒的状态

图1 睡眠/觉醒状态中普遍存在的时空动力学

4. 调节警觉状态的神经调节机制的微观视角

随着我们进一步了解皮质结构的细胞成分及其不同的转录组和形态谱,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皮质电信号的显著差异可由区域多样性(尤其是兴奋性神经元)解释。因此,不同的皮质细胞类型与少量的单胺能和肽能皮质下神经调节剂的组合支持丰富的皮质状态。哪些机制驱动着全球和地方状态?根据睡眠调节的文献,很容易确定神经调节系统是行为状态转变的关键驱动因素。睡眠切换模型得到了大量实验文献的支持,证明了兴奋性单胺能系统足以引起睡眠和觉醒之间的整体转换。自2007年光遗传学出现以来,已有数十个神经元回路与警觉状态之间的转换相关。与对网状激活系统(RAS)的最初描述一致,最近报道的绝大多数促进觉醒和睡眠的回路来自5个脑区:下丘脑、中缘区、脑干(BS)、丘脑和基底前脑(BF)(图2)。这些区域高度互联,并向皮质结构发送平行投射。以细胞分辨率对这些环路进行更细粒度的表征,为全局和局部状态动力学提供了一种机制基础。

图2 促进觉醒和睡眠的神经调节集中在5个区域(灰色椭圆):下丘脑、中缘区域、脑干、丘脑和基底前脑

5. 神经调节机制的时空动力学

一个悬而未决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睡眠/觉醒神经调节系统。在简并和冗余之外,是否有环路的组织原则可以从当前的知识中提取出来?一种可能性是,至少对于某些调节通路而言,可能存在比最初认为的更大的异质性和动力学,从而支持大脑活动和行为在时空尺度上的复杂状态。例如,一些觉醒回路并非冗余副本,而是构成大范围的互反回路,这些回路整合了关于呼吸、自主神经和边缘输入的不同内感知信息。促进睡眠区域的类似环路可以反映中枢躯体和自主神经环路的计算,其主要功能是抑制运动活动。

神经调节的区域性复杂性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水平,包括输入/输出通路、受体分布的梯度和依赖于靶回路状态的作用。一个未被充分认识的粗糙水平的局部神经调节是它的同侧组织。例如,单侧BF损伤导致受损半球的SWA局部显著增加,而这种单侧神经调节可能导致单侧睡眠。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在一些被认为是全局同质的神经调节系统中的模块化组织,例如LC去甲肾上腺素(NA)系统。事实上,LC神经元的不同集群可能控制着许多皮质状态;LC集合的功能多样性受到不同的GABA能蓝斑周神经元和LC内的交叉模块相互抑制的调节。因此,每个特定前脑区域都接受不同的皮质下神经调节,这些神经调节在全局一致模式之外塑造了它们的状态(图3)。

图3 警觉状态的局部动态神经调节的概念说明

6. 我们该何去何从

如何理解警戒状态是如何表达和监管的?在我们看来,这最终意味着能够预测基线和病理状态下的大脑活动、生理和行为的动态。对于任何反复出现的网络(警惕状态也不例外),理解需要几个层次,这些包括明确总体功能目标(例如,睡眠状态的恢复功能)、中间水平的表示和过程(例如,决定状态切换的逻辑是什么)及其机械的神经生物学实现。我们认为,预测警觉状态的关键涌现特性最好通过系统神经科学方法实现,而不是通过解析细胞和单通道活动的更精细还原论。

7. 未来研究的路线图

下一代实验需要在多个脑区和时间尺度上对警觉状态和神经调节进行高分辨率测量和因果分析。目前,我们缺乏关于大脑状态的启动、传播和时空动力学模式的全面数据。哪些细胞类型启动和调节局部和全局状态转换?是否有一些皮质模块比其他模块经历更多的局部睡眠/觉醒或更快的动态?小鼠神经元和钙活性的全脑和中尺度光学记录为研究局部活动模式的全局协调提供了希望。在大脑较大的物种中(例如在笼子里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中,通过遥测/神经测井),多个区域的连续电生理学也可以有效地支持上述研究。

此外,神经调节对脑状态动力学的作用还没有严格建立,也应该进行更细粒度的研究。以模块化方式运作的局部神经调节的程度如何?不同的调节细胞类型和生化物质与不同的时间尺度相关吗?对于某些系统,神经调节对局部动态状态的调节比全局“脑激素”的经典观点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未来的研究应结合对神经调节剂和远处区域(例如全皮质和皮质下)活动的组合监测和操作,在几种遗传学定义的细胞类型中,在长时间睡眠和觉醒期间以良好的时间分辨率进行(图4)。

下一代模型应该处理局部和全局状态的交互作用,以及各自支持的计算。例如,全局状态如何影响特定的通路,局部信息如何在大脑中传递?最初的尝试是通过将时空动力学纳入警戒状态的计算模型来解决这些方向。一些整体过程(如睡眠剥夺)可调节特定通路(如向海马输入内侧间隔),从而影响记忆巩固。相反,局部操作会影响EEG swa的整体方面。未来的模型应解决皮质动力学的远距离控制问题,例如最近的研究重点是获得不同拓扑结构的行波(如在夜间重复的螺旋旋转波)。其他例子包括解决区域差异的睡眠调节双过程模型的细微版本、具有区域“基于回路的敏感性”特征的最新神经调节模型,以及基于临界性的皮质网络模型。最后,计算模型和实验应该相互告知神经调节如何对警觉状态的局部动态作出贡献。

图4 测试多维神经调节是否以及如何构成大脑状态复杂性的潜在实验示意图

8. 不同时空尺度下警觉状态的功能作用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研究特定功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局部和全球状态相关。有人提出,局部状态可介导细胞和回路水平的恢复功能,如DNA修复、氧化还原和大分子合成,而全局状态介导全脑功能,如系统水平的记忆巩固、体温调节、免疫和全身稳态。一些过程如突触稳态需要局部和全局过程。在时间领域,快速和缓慢状态转换也可能辅助不同的功能作用,例如快速峰时依赖性可塑性vs.分别需要结构细胞修饰和蛋白质合成的较慢功能。此外,同时支持的不同功能可能会在空间和时间上驱动快速状态切换冲突的发生。例如,免疫挑战会巩固数日的睡眠,而在此期间对觉醒的相反生理需求可能会导致局部觉醒发作。

9. 局部状态产生的机制

神经调节剂和丘脑皮质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在机制上产生局部动态大脑状态?我们假设局部脑状态遵循由以下因素相互作用驱动的概率规则:(1)区域特异性内在因素,(2)病史/稳态,(3)局部神经调节(图3)。区域之间的内在差异包括细胞类型组成、钾通道密度和调节性受体分布等因素。每个回路特有的活动和稳态压力的历史包括预先的活动、可塑性和细胞修复的累积需求。最后,区域神经调节反映了每个环路中的差异调节“鸡尾酒”,由直接皮质投射以及丘脑/ TRN、/claustrum的间接神经支配决定,这可以进一步增加区域模块化。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例如,一些神经调节剂(如NE)优先影响靶向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突触,因此根据其细胞组成对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了这个框架,我们就可以开始研究神经调节如何促进局域波和行波的产生和传播。无论是以模块化方式直接靶向皮质(如乙酰胆碱[Ach]),还是通过对丘脑和隔状核的效应,神经调节都可以在局部启动皮质下状态,并塑造行波出现和传播的轨迹.

10. 局部和短暂地调节睡眠?

最后,模块化的动态视角可以为调节健康和疾病中的睡眠提供新的途径。全球警觉状态的经典框架不支持以下观点:如在游泳的海豚中观察到的那样,睡眠的益处可以在保持残余行为的情况下实现。相比之下,了解控制局部睡眠的机制及其功能可以潜在地用于局部和短暂地诱导睡眠状态,而不需要与环境整体断开连接。阐明这种可能性的一个相关领域是卒中后的恢复,睡眠可促进未损伤区域的神经可塑性和神经保护。一个耐人寻味且具有煽动性的推测是,这种恢复可以通过诱导局部类似睡眠的状态来加速,即使在清醒的个体中也是如此。

总之,丰富的颜色定义了空间和时间的警戒状态。我们认为,这些底物可能是局部皮质环路、神经调节剂和多个时间尺度的全脑振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了包含这一复杂性的更好的理论模型,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预测警觉状态的动态变化,并优化睡眠的功能益处。

参考文献:Sleep and vigilance states: Embracing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