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科学有边界吗?----《三体》与量子物理史话

《三体》故事与“科学边界”

一、量子物理学的前世今生

量子物理学的不连续概念,从1900年普朗克提出假设至今,已经100多年了;

记得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看过一本科幻书,好像书名叫《奇妙的波》(多半不确定),里边描述了物质波的概念(由德布罗意提出)。书中描写的情景是:
当主人公拜访一座神秘的未来庄园时,迎面看到的是高高的花园围栏,透过围栏的空隙,可以看到庄园内仙境般的景致,但却没有门;这时向导(房主人)拿出一个小小的遥控器,按了一个按钮,面前的围栏就立刻消失不见了,向导解释说,围栏是物质波产生的,不是虚像,而是真实的围栏!
(当然,不真实的围墙就没有安全可言了;很像神话不是?)

注意,这里说的是“物质是波”。波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物质是实实在在的,两者怎么可能是一回事呢?我当时还没有学过初中物理,只知道有水波,声波,电波,可是这个情景出现在科幻小说,而不是神话故事里,还是让我映像深刻,以至于很多年后都时常在脑海里浮现出第一次知道“物质波”时的场景。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惊世骇俗的理论不仅普通人难以置信,就是当时的顶尖科学家也是难以接受的;可这个物质波的理论由于强调波的连续性,它仍然属于经典物理范畴;更加惊世骇俗的还是4年后出世的量子理论,因为该理论开门见山地宣布,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不连续的,
整个世界都建立在随机的概率之上!

二次大战前后,量子论逐渐在全世界范围传播,并成为西方的主流认知,但还是让许多人开始的信念崩溃了,包括当时的苏联就大肆批判量子论(连带相对论)都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量子论提出观察(测量)可以改变(干扰)被观察对象,让人立刻会想到“意识决定物质”这句话,真的是颠覆了既有的一切认知。其实,在欧美这样的奉行唯心主义的社会氛围里,那些提出并发展了量子论的许多顶尖科学家包括普朗克本人都曾公开提醒,量子假设仅仅是作为一种参考(大致意思如此),言下之意,不是可靠的理论;而爱因斯坦则直接了当地说,“上帝不会掷骰子”。

勿在浮沙筑高台”,看到这,脑海里不由自主就冒出了这句话。如果量子论的不连续性在微观世界里真的是客观存在,那整个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不就是建筑在浮沙之上么?

可是,后来的科学实验却一再证明,微观世界就是一个概率左右一切的世界。因此就有人提出了“多重历史”“多世界”“平行宇宙”“人择原理”等让人更加难以理解的理论;最著名的是“薛定谔的猫”一直处在又死又活的状态;
科学越来越科幻,科学越来越像神学。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据说,牛顿,爱因斯坦,晚年都研究过神学)

回顾17世纪后期,自然科学出现了第一次大爆发,由于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太过完美,牛顿还发明了微积分,因为发明权与人争执不下;而这一切都是连续的,微积分就是其数学基础;以至于许多人乐观地认为,物理学似乎已经可以终结了,该发现的自然规律似乎都在人类的掌握之中。

直到20世纪初,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论,自然科学迎来了第二次大爆发;这次爆发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认知,因为量子论提出了这个世界不连续的假设,并且不断得到验证,就连微积分似乎都没什么用了,人类的自信受到了极大挑战;
有些人甚至怀疑:
科学到底能走多远?科学有边界吗?
人类的一切感知都只是客观世界的投影吗?
人类能否最终理解并把握世界的本质?

《三体》三部曲是刘慈欣的代表作,被媒体评价为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连去年大红大紫的《流浪地球》也只是陪衬;该书第一部的故事中有一个名叫“科学边界”的组织,即是这种悲观思想的反映。

刘慈欣在书中进一步描写到,三体人用“智子”锁死了地球上基础科学的进步,这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其现实的背景;其原因在于,自上世纪初出现量子理论后,就暴露了相对论的不足,牛顿理论也辉煌不再,就连最完美的麦克斯韦电磁方程都因为建立在连续性的基础之上而遭遇质疑。

后来由众多科学家合作建立了标准粒子模型(属于量子场论),为了验证这个模型的正确性(当然还有其它目的),2008年在欧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LHC),又叫大型强子对撞机,用于其粒子加速的环形地下隧道周长达到了27公里,隧道内安装的设备重量达5万吨;希望通过带电粒子高速对撞的方式进一步探索微观世界的本质。

由于量子理论本身发展一波三折,后续稀奇古怪的理论甚多,真正能给人带来希望的是弦论(建立在量子理论之上,也许可以称之为第三次大爆发;但因至今还无法验证,而只能视为猜想),也许真的是能量的周期振动产生了弦(真空能无中生有),弦是比微观粒子更基本的结构。

但弦论也不是尽如人意,于是出现了超弦和M理论;10维或11维的时空结构让人望而生畏,加上“膜”的概念,都不好理解,M理论也不是十分让人看好;目前,基础理论研究还面临很多难题,给人似乎是停滞不前的映像。

但没想到的是,欧洲那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科学实验装置(LHC)从建成当年开始就故障不断,中间还一度音信全无达2年;因此《三体》故事就设想,是三体人的“智子”通过干扰粒子加速器的观察结果,来实现其阻止地球科技进步的目的。(这个当然是虚构了。故事中,“智子”是三体人制造的,将高级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赋给一个质子,因此它就可以在加速器中充当李鬼,以假乱真。)

也许我们可以期待,最后的终极理论(TOE)将是一个在现有理论之上经过进化的,简洁清晰的新理论;我们希望这个理论是:
1. 完全可以理解的;
2. 不让人恐惧和害怕的;
3. 完美无缺的;

以上有些是个人观点。

二、相关人物:(珍贵照片)

普朗克(1900年提出量子假设)

量子的发现者--普朗克

爱因斯坦(1905年解释光电效应)

光子的发现者--爱因斯坦

德布罗意(1923年提出物质波)

物质波的提出者--德布罗意

尼尔斯-波尔(1927年提出互补原理,并在与爱因斯坦的论战中取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论战现场】第5届索尔维会议

以1927年第5届索尔维会议上的论战为标志,宣告量子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次论战,因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战胜了以爱因斯坦为首的经典保守派而名留青史!另外,我多年前还听说,波尔喜欢在身上佩戴中国的八卦太极图徽章,俗名“阴阳鱼”;也许他的“互补原理”的灵感就来源于此?

1927年第5届索尔维会议参加者合照--这个会议本身简直就是量子论的一部微缩史, 从中可以明显地分成三派: 只关心实验结果的实验派: 布拉格和康普顿; 哥本哈根派: 玻尔、波恩和海森堡; 还有哥本哈根派的死敌:德布罗意、薛定谔以及坐在台下的爱因斯坦。
这个会议作为经典理论与量子论发展历史上的分水岭, 其中的科学家明显地分为三派:
1 .只关心实验结果的实验派: 布拉格、康普顿为代表;
2 .哥本哈根派:玻尔、波恩、海森堡为代表;
3 .哥本哈根的反对派:爱因斯坦、德布罗意、薛定谔为代表;

【世纪盛会】索尔维会议的由来

20世纪上半叶,人类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动荡,也是最辉煌的年代;那时的科学家们一度以为能够掌握世界上所有的奥秘,也因为他们,这个世界的奥秘开始向每一个普通人展现。

第一届索尔维会议举办于1911年,大会的金主是当时比利时的实业家欧内斯特·索尔维,会议名字就是以他命名的。当时的社会还是比较尊重知识分子的,科学研究风气日盛;索尔维作为企业家,热衷于为科学投资,并出钱办一些顶级科学家的聚会,当时这么干的企业家其实有很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索尔维会议每3年举办一次,索尔维本人的财富没能让历史记住他,但他却因为这个会议而被历史记住;这个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峰会也曾因战争而一度中断;类似科学界的“华山论剑”,其中1927年举办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更是将之推上了巅峰;一次次的索尔维会议,也渐渐地将当时的科学界分成了三个门派:

第一个就是以布拉格,康普顿为首的实验派,它们试图用实验验证的方式去解释这个世界;第二个就是以玻尔,海森堡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第三就是以爱因斯坦,薛定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反对派。

他们从光子和电子身上出发,展开了关于量子力学的激烈的交锋,从波函数到测不准原理,从时空因果律到量子纠缠,最后以根本哈根学派的胜利而结尾。各个学派之间虽然理念不同,但是却没有什么私人恩怨,爱因斯坦和玻尔更是亲密好友,他们只是都试图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这个世界。

为了纪念这次史诗级的思想碰撞,这张照片就诞生了,他们自己或许也没有想到,这张照片会被人类载入史册。会议结束后,他们的思想和思考却并没有结束,这些科学巨匠们在之后的科研生活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们是人类文明的书写者。

青山依旧,几度夕阳。1927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毫无疑问是有史以来最有名的科学盛会。物理学大师们齐聚一堂,留下了那张令多少后人唏嘘不已的世纪照片。(这张珍贵合照,现在被后人称之为“物理学全明星梦之队”)
1927年,青山依旧,几度夕阳,距离1911年的巫师盛会已经过去了16载春秋。这16年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世界大战的爆发迫使科学盛会中断。1927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毫无疑问有史以来最有名的。物理学大师们齐聚一堂,留下了那张令多少后人唏嘘不已的“物理学全明星梦之队”的世纪照片。
这张照片里共29人,几乎汇聚了当时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其中有17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从此以后,整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举行过如此高质量的物理学巅峰盛会了。本次大会的科学家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却涵盖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物理学科,很多思想都在这场会议中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而本次会议也被称为“决战量子之巅”,大会的主角就是爱因斯坦和玻尔。

一个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开始了,但是思想的碰撞,思考的火花却不会消失,这场会议的很多科学探讨都将会对未来人类上千年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相关链接:(量子史话)

量子物理史话(上)
量子物理史话(下)
图说: 量子物理学的主要内容

四、基本概念:(物理理论)

量子论的地位

下图显示了从量子力学到量子场论再到量子引力(超弦),在物理学中的位置:
这张图显示了量子场论在物理理论中的位置

【原子的形状】

也就是电子云的形状并不都是球形
事实上,电子会以某一概率出现在原子核外围的某一空间中,这种概率分布被称为电子云。电子云密度越大的地方,出现电子的概率也就越高。由于电子之间会互相影响,导致电子云的形状各异,有最简单的球形,还有花瓣形和哑铃形等不同形状。
原子的形状并不都是球形。

【原子尺寸】按元素周期表排列:

虽然不同原子之间的质量差别很大,但它们的尺寸都差不多(仅相差1至5倍)。例如,钚原子的质量是氢原子的200多倍,但钚原子的直径只有氢原子的3倍左右。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元素,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原子直径反而变小。)
虽然不同原子之间的质量差别很大,但它们的尺寸都差不多。

【尺寸对比】微观粒子大小:

根据测量,原子的直径一般在0.1至0.5纳米,即1×10^-10 至5×10^-10米;
另外,原子核的直径约1×10^-14 至 1×10^-15米;
组成原子核的夸克与核外电子的直径都在1×10^-18米;
弦论中弦的大小为1×10^-33米;(理论推测值)
普朗克长度约为1.62×10^-35米,这是我们宇宙中,有意义的最小可测长度;

【波长对比】物质波:

天蓝色可见光波长4×10^-7米,天空散射的颜色;
电子的波长8.7×10^-11米,以 8.39×10^6m/s的速度产生的物质波;
网球的波长7×10^-34米,重57g的网球以60km/h的速度产生的物质波;

【力的对比】自然界四种基本力:

强核力相对强度1;
电磁力相对强度1/138;
弱核力相对强度10^-6;
引力的相对强度6×10^-39;

【质量对比】微观粒子质量:

电子的质量9.11×10^-31kg,带负电的亚原子粒子;
质子的质量1.6726×10^-27kg,带正电的质子是元素周期表的缔造者;
中子的质量1.6749×10^-27kg,离开原子后平均寿命只有15min;
光子的静止质量0,光子与电磁力的载体玻色子都没有任何质量;
玻色子平均寿命3×10^-25s,自然界基本作用力的载体;

【物理常量】常用参数:

真空中的光速c = 299792458m/s,信息传递的极限;
(目前人类的粒子加速器能达到的最高速度为299792455m/s)

真空介电常数8.85×10^-12C² /(N·m²),真空磁导率1.26×10^-12N/A²,决定光的传播速度。

元电荷量1.6×10^-19C,电子和质子所带电荷量的大小。
普朗克常数6.63×10^-34J·s,离散世界的基本物理量;
普朗克时间5.39×10^-44s,最小的有意义的时间间隔。
普朗克长度1.62×10^-35m,物理定律所适用范围内的最小尺度;
万有引力常数6.67×10^-11N·m²/kg²,小到理应被忽略却最重要的基本作用力强度;
精细结构常数1/137,光子与带电粒子相互作用的强度;
玻尔兹曼常数1.38×10^-23J/K,微观与宏观世界的桥梁;
阿伏伽德罗常数6.02×10^23/mol,1mol物质中所含分子数;

铯原子振荡次数9192631770,铯原子钟定义1s的国际标准;

绝对零度-273.15℃,一切粒子的振动停止;
水的三相点0.01℃,固态、液态和气态共存的交点;
标准大气压101.325KPa,你肩膀所承受的整个地球的大气压力;
理想气体常数8.314J/(m·K),气体分子不存在相互作用力;
空气中0℃时的声速331m/s,20℃时为343m/s;

【人体常数】

一卡路里热量 = 4.186J,1g水升高1℃所需的热量。
人眼(晶状体)的焦距约22mm(可调节),焦距越短则弯折光线的程度越大。

【地球常数】

地球半径6371Km,地球质量5.97×10^24Kg;
地球重力加速度9.8m/s²,取决于你脚下物质的质量以及到地心的距离;
地球自转放慢速度1.7×10^-5s/year;(月球拖拽地球引起的潮汐现象导致)
地球的磁场强度6.5×10^-5T,阻挡来自太阳的电磁风暴;
地球每天的闪电数量430万次,电流从云的底部流入地面;

地球环绕速度7.9km/s;第一宇宙速度,发射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的最低速度;
地球逃逸速度11.2km/s;第二宇宙速度,天问一号飞往火星最低速度;摆脱地球束缚的瞬时速度;
太阳系逃逸速度16.7km/s;第三宇宙速度,旅行者一号飞出太阳系最低速度;摆脱太阳系束缚的瞬时速度;

【太阳系常数】

日地距离1.5×10^11m,太阳光到达地表需要8分18秒;
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29800m/s,公转一周行走9.4×10^11m;
太阳常数1361w/m²,每平方米地球表面接收的太阳能量;
太阳表面温度5778K,低于地心温度500K,太阳核心温度1.5×10^7K;
太阳氢聚变的效率0.007,太阳被消耗殆尽还剩50亿年;
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地球4.23光年,现有火箭需要6万年才能到达。

【宇宙常数】

宇宙微波背景温度2.7K,大爆炸最初的残留温度;
宇宙的年龄137.98亿年,我们的星球已有45.4亿年;
普朗克密度5.2×10^96kg/m3,宇宙最早时刻的质量密度;
宇宙的密度8.51×10^-27kg/m3;处于引力和膨胀力抗衡的临界点;
哈勃常数67.8(km/s)/Mpc;宇宙膨胀速度,距离越远则速度越快;
宇宙中暗能量占比约69%;
暗物质的约24%,暗物质区域温度与背景辐射温度差异1/10000;
普通物质仅占约6%;(根据2020年最新研究的估算)

可观测宇宙最远达460亿光年,范围直径930亿光年,光子在膨胀的宇宙中向我们行进;(综合宇宙年龄与膨胀速度推算)
可见宇宙的原子总数1×1080,太阳的总原子数为1056;

一个太阳质量的黑洞衰变时间2×10^67年,黑洞通过霍金辐射而蒸发;
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质量8×10^36kg,太阳绕其一圈需要2.2亿年;
超新星的温度1×10^11K,在自身引力下坍缩后爆炸;
中子星的密度3.7×10^17kg/m3,巨大的压力使得电子和质子变成了中子;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