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丨1218
文字丨黎嘉旋
一直认为,在众多奇形怪状的网络语言中,拼音缩写词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
从21世纪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我们的QQ、微信、微博等新的聊天工具陆续涌现。
移动互联时代加快了网络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并且为了满足快节奏生活所需要的方便、简洁,一些缩写型的网络语言随之诞生。
早期的网络缩写词大多从论坛、游戏、社交中流行开来,例如:GG(哥哥)、ZT(转贴)、BS(鄙视)、NB(牛X)、RPWT(人品问题)、PF(佩服)、XB(小白)……诸如此类。
此时的网络缩写词基本上由两个大写字母组合而成,还不算难懂,只要稍微结合下语境就能推测出它们的意思。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网络缩写词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饭圈(粉丝群体)”,并且先在饭圈中广泛使用后才慢慢拓展到其他的交际场合,因而其具有浓厚的饭圈文化特点。
我们先来感受下:
#
基础篇
wb —— 微博
plmm —— 漂亮妹妹
dbq —— 对不起
pyq —— 朋友圈
#
进阶篇
xswl —— 笑死我了
zqsg —— 真情实感
szd —— 是真的
rs —— 人身攻击
#
高阶篇
nbcs —— 没人在乎
rnb —— 特别厉害
xfxy —— 腥风血雨
wlsw —— 外来生物
#
实用造句
“你连dbq都不知道,xswl!”
(你连对不起都不知道,笑死我了!)
“zqsg饭CP”(真心喜欢某位荧幕情侣)

既然这些缩写词来源于饭圈,那么我们是否能从中窥探到一点关于饭圈文化的东西?更进一步说,这些网络缩写词反映了饭圈的什么心理特征?
01
群体传播的从众心理。在粉丝网络用语传播过程中,通常有一部分人担任着重要角色,被称为“饭圈大粉”,也是我们常说的“意见领袖”。相较于一般人组成的“小透明”粉丝,这些人总是可以最先或者大量地接触到信息,并且会将经过润色修饰后的信息传播给大众,因此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这些缩写词从产生到传播,能够首先在圈子内部得到广泛使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这些人扩大了网络缩写词的影响范围与力度,推动了粉丝网络用语的传播过程。
02
隐语特征下的反叛与抗争心理。一直以来,主流社会把粉丝群体打上了“亚文化”的标签。在长期处于主流媒体营造的负面舆论环境下,以青少年为主要成员的粉丝群体,自然而然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反抗心理,甚至是叛逆心理。如今的网络缩写词一般会有别于网络语言本身,具有隐语行话的性质,如果不是属于饭圈成员,或对饭圈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通常很难明白缩写词是什么意思,尤其是四个字母的缩写词,几乎不可能单单凭字母表面猜测出来其意思。
03
社会身份认同感。粉丝及粉丝团体的内在认同,也体现在粉丝话语认同方面。语言认同,是粉丝及粉丝团体表达认同的主要方式。一些资格较深的老粉可以通过使用者在交流中使用的词汇判断出该粉丝的具体属性与认知程度。从隐语行话的角度来说,可以帮助该粉丝分辨出对方是“外行人”还是“内行人”。粉丝们使用粉丝网络用语,是因为每个群体拥有自己约定俗成的一套表达形式,网络缩写词就是其中的一种。除此之外,使用特定的语言无形中也体现了个体对于整个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粉丝网络用语就像是一个通行证,让他们在同类中表明自己的身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