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S40210是一款电流模式升压控制器,其电路设计中包含多个关键回路。以下是各回路的详细说明及干扰分析:
1. 主要回路分类
-
电压反馈回路
- 功能:通过分压电阻网络(FB引脚)监测输出电压,与内部基准电压比较,生成误差信号调节PWM占空比,确保输出电压稳定。
- 路径:输出端 → FB分压电阻 → 误差放大器 → PWM调制 → 驱动开关管。
-
电流反馈回路
- 功能:检测开关管电流(ISENSE引脚),与内部斜坡信号比较,限制峰值电流,防止过流。
- 路径:电流检测电阻(RSENSE) → ISENSE引脚 → 比较器 → PWM逻辑。
-
功率回路(主开关回路)
- 功能:传递能量的核心路径,包含开关管(MOSFET)、电感(L)、输出电容(COUT)及续流二极管(或同步整流管)。
- 路径:输入电源 → 开关管 → 电感 → 输出电容 → 负载 → 续流二极管 → 返回输入。
2. 各回路干扰特性对比
回路类型 | 干扰来源 | 干扰强度 | 优化措施 |
---|---|---|---|
功率回路 | 高频开关电流(di/dt)和电压(dv/dt) | 最大 | 缩短走线,减小回路面积;使用低ESL电容;铺铜降低阻抗。 |
电流反馈回路 | 电流检测信号的高频噪声 | 中等 | 靠近RSENSE并联滤波电容;避免敏感信号与功率回路交叉。 |
电压反馈回路 | 分压网络受共模噪声或地弹影响 | 较小 | FB走线远离开关节点;分压电阻并联滤波电容。 |
3. 功率回路的干扰机制
- 高频电流路径:
开关管导通/关断时,电感电流在功率回路中快速变化(di/dt可达数A/μs),产生强磁场辐射。 - 电压尖峰:
寄生电感(如PCB走线、元件引脚)与开关管的快速开关(dv/dt)结合,导致电压振铃和EMI噪声。 - 典型案例:
- 若电感与开关管布局距离过远,回路面积增大,辐射干扰显著增加。
- 输出电容ESR/ESL过高,导致高频电流无法有效滤波。
4. 干扰抑制设计建议
-
功率回路优化
- 布局:将开关管、电感、输出电容尽量靠近,形成最小回路面积(如采用“星形接地”)。
- 电容选择:使用低ESR陶瓷电容(如X7R/X5R)并联电解电容,覆盖宽频段滤波。
- 铺铜设计:功率路径采用宽铜箔走线,降低阻抗和热损耗。
-
电流反馈回路保护
- 滤波电容:在RSENSE两端并联1~10nF电容,滤除高频噪声(如开关节点耦合的振铃)。
- 走线隔离:ISENSE信号线远离功率回路和开关节点,采用包地处理。
-
电压反馈回路抗干扰
- 分压电阻滤波:在FB引脚对地并联1~10nF电容,抑制高频噪声。
- 单点接地:将分压电阻的接地端直接连接到控制器AGND引脚,避免地弹干扰。
5. 实测验证方法
- 辐射干扰测试:
使用近场探头扫描功率回路区域,对比优化前后的磁场强度(频段30MHz~1GHz)。 - 传导噪声测试:
通过LISN(线路阻抗稳定网络)测量输入端的传导EMI,重点关注开关频率及其谐波。 - 波形诊断:
用示波器观察开关节点(SW)波形,确保无过冲或振铃(下图左为优化后,右为未优化):优化后:─────◡───── 未优化:─/\︎/\︎─(明显振铃)
总结
TPS40210的干扰主要来自功率回路,因其承载高频开关电流与电压突变。设计时应优先优化功率回路布局,辅以电流/电压反馈回路的滤波措施,可显著降低整体系统噪声。若干扰仍超标,需结合屏蔽、共模扼流圈等进阶手段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