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那些事-职业篇-24-中国企业流程中的各种“抵”

所有文章在公众号“MZ信息化咨询杂谈”同步更新,习惯公众号阅读的朋友可直接关注公众号哦。


这些年做项目,发现中国企业中普遍存在一种相互抵的流程。


什么意思呢?就是明明是两种业务,我们有些企业经常把他们“混”或者说“合”在一起处理。


笔者仔细分析了一下。这个事情啊,还真的可能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有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集中典型的“抵”的相关业务。


   我们以销售流程为例解析一下,销售业务流程中经常出现的是各种销售费用的“抵”,比如销售折扣、销售佣金、运费、检测费、质量扣减、专利费等等,我们经常做的就是在开票的时候把这些费用进行抵扣,有的时候是按照每个销售项目进行抵扣,用的是对整张销售订单抵扣一个总的金额。


这种“抵”的业务乍看好像没什么问题,而且基本也就分为两种,一种呢,是客户主动要扣减企业的应收款,比如呢质量问题导致的扣款。


一种呢,是我们要主动要增加客户的应收款,比如替客户代垫的各种费用,常见的代垫费用有运费、检测费。


没什么问题是说,反正都是你欠我的,我欠你的,抵减之后算成一共欠你多少钱就行了,最后不少你的钱就可以了呗。


不过做SAP项目可就有问题喽,相信大家因为这种业务吃过不少的苦头,也通过不少的变通方案。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以检测费为例,有些产品,比如电池,根据行业的规定,在生产完成后,必须要通过第三方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客户才会进一步决定是否需要向企业下达正式的采购订单,但是呢,这个送检的过程是由供方负责的,产生的检测费通常由供方垫付,然后再转移给客户。


很多客户呢,就不会单独付这块的检测费,而是说直接包括在销售价格中好了,到时统一付款就行了,这对于采购方比较方便,可对于供方就比较麻烦了,要记录我垫付了多少钱,销售价格因此增加了多少,通过那个销售订单收了多少代垫的费用回来,是不是有点麻烦?那不是有点麻烦,那是相当的麻烦。


有没有简单的做法,我认为是有的,怎么简单?简单就是各自算各自的,费用算费用的,销售算销售的,别“抵,也别“混”在一起。


比如支付代垫费用的时候直接挂客户的其他应收款,销售价格仍然按照正常的销售价格,这样不就清楚了么?


估计客户又不愿意了,我还得付你两笔钱,如果客户强势,我就在应收款里一起付给你,那作为供应商的你,怎么办呢?


这种“抵”和“混”的业务其实长远来看,对供方、采购方都不是特别有利的,做各种数据统计都会失真,即使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计算、排除,那不是也增加了工作量,何必呢?


这让我联想起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好像我们中国人就欢“混”,“混”的背后是什么,就是不要那么清楚,就是“差不多”。


我和同事讨论,我说:“我觉得这种“把各种事情混在一起”的思维方式也许对于人际关系处理是有利的,人际关系有时分的太清楚不利于人之间的相处。这一点我们中国人吃饭就看得出来啊,到现在为止,AA制也没有那么流行吧,但是这种思维在企业流程中也普遍存在,其实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行是不太有利的”。


话是这么说,思维习惯怎么来的,还是几千年的文化浸染下的产物,恐怕再追根究底,又跑到文化上去了。


后来又联想到我们这种“混”的思维习惯可能和“不喜欢追求精确性”有关,从而也可能导致我们在工业水平上的落后,因为现在的工业体系,各种尖端设备都是很讲究精确性的。


我倒不认为“精确性”思维和“模糊性”思维那个更好,肯定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其优势。只是觉得在企业业务运营,企业流程管理中,还是“精确性”更适用一些,还是按照一码归一码去处理业务流程更好些,大家都便利。


你怎么认为呢?


备注:此篇最初发表于2018年11月。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张机立断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