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克效应(D-K effect)
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则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提出。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在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颁给了来自Cornell University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因为他们的一篇报告《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报告所写的内容被称为“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文中说到:“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这话应该是达尔文说的)。
注*: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是正规的科学研究奖。它是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斯创办。此人创办了一份名为《不可能的研究纪录》的科学幽默杂志,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其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
表现
Kruger和Dunning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来源案例
社会心理学邓宁和克鲁格研究这一现象的灵感来自于一场抢劫案,匹兹堡男子麦克阿瑟·惠勒(McArthur Wheeler)试图抢劫一家银行,他在脸上抹满了柠檬汁,惠勒知道柠檬汁可以用作“隐形墨水”(柠檬汁加热后会氧化并转变成棕色)。因此,他认为给脸涂上柠檬汁会使他的面部特征变得无法识别,或让别人看不到他。
在他毫不费力地被抓住之后,警方向他提供了视频监控录像,他才发现自己的面部完全可以被识别到。他甚至还很惊讶,为什么自己的计划没有出现应有的效果。
进展
邓宁在一家报纸上看到这个案子时,他决定解开这个谜团。他与当时在同一所大学进行研究的克鲁格一起进行了研究实验,并将这一结果发表在论文上。邓宁和克鲁格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后来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邓宁和克鲁格先让专业的喜剧演员来为30个笑话的有趣程度做评级,作为标准答案参考。然后,让65名大学生也为这些笑话评级,把他们的评分对比专业戏剧演员的评分,来排出名次。此外,他们还会询问这些学生,看他们认为自己的幽默感水平和平均水平相比如何,请他们为自己排名。
而结果非常有意思,这些人的评价基本符合以下规律:
- 测评水平 < 平均水平,大多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且不少人认为自己是优秀的;
- 测试结果 = 平均水平,对自己的成绩的预测很精准,认为自己就在平均水平附近;
- 测试水平 > 平均水平,认为自己仅比平均水平高一点点,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偏低。
所以,从另一个场面来看,达克效应表明越是知识丰富的人越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如果把你拥有的知识比喻成一座孤岛,而大海就是你不知道的知识,我们可以称之为无知之海,岛屿与大海的接线处就是海岸。你知道的越多,这座孤岛就越大,而海岸线就会越来越长,无论你的岛屿怎么扩张,海岸都会跟着宽广起来。也就是说,你了解到的东西越多,你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有多少。
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你只能确定你什么不知道。
图解
上图表示了整个达柯效应的整个观点。
- 当人在极度无知时,自信度是很低的,如大部分的孩子。
- 但是随着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自信,以上例中的银行劫匪就是这个情况。
- 随着在社会上的成长,他会慢慢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很多事情上会发现自己能力有限,进而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开始失望自卑。
- 随着知识和技能地不断积累,慢慢会对事情有更加深度的认识,从而达到专家级水平,重新获得自信。
以上的道路基本是任何专家的必经之路。对于一般人来说,区别在于向右能走多远。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专家的。
名人观点
1.“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那些对事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贝特朗·罗素
2.“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 查尔斯·达尔文
3.“最好的,缺乏说服力,而最糟糕的,是充满激情的强度。”——W.B.叶芝